名著阅读书籍?
首先就是《三国演义》这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中国章回体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然后《水浒传》这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之典范
其次《西游记》这是吴承恩—色彩纷呈的浪漫主义神话
再之《牡丹亭》这是汤显祖—中国戏曲的浪漫主义杰作
最后《封神演义》这是陈仲琳——幻想奇特的神魔小说等
延伸阅读
名著的阅读方法?
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
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
某些作品可能对中学生而言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
3.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造的核心,而对人物的刻画必须落实到具体细致的描写当中,如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等方面的描写。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如托尔斯泰的《复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
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
名著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例如少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是打斗;青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是抗争;中年时读《水浒传》,看到的是命运。
5.感悟与收获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能有所悟、有所感,或动情、或明理,这些感悟犹如灵感的火花一样,稍纵即逝,阅读者如不及时抓住,就很可能溜走,而当你需要或回想时却无迹可寻。因此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也就是读与写紧密结合,心要灵,手要勤,笔要新,这样可以将读书的收获慢慢积累起来,日积月累,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
名著阅读方法和技巧?
课外阅读名著的方法
1、学会快速阅读。
目前不少初中生课外阅读名著速度太慢。怎么办呢?就得学会快速阅读,学会一目十行阅读,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赢得较大的阅读量,用较少的精力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从某种程度来说,快速阅读就是高效阅读。事实证明,的阅读速度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一本书到手,或者一篇文章到手,先估算一下,大概要看多少时间,然后,坚决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完它,努力抓住关键词和主要信息,并且反复训练。这就跟限时作文训练一样,注意力、耐力、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学无法延伸课外阅读名著的内容。
语文教学新大纲中规定初中生每学年要有80万字的课外阅读名著量。目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名著量的确是少的惊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语文教师的不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缺乏有效的指导肯定是原因之一。结合课文教学,适当的牵引、延伸阅读内容是增加课外阅读名著量的办法之一。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后,知道鲁提辖是位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英雄好汉。那么《水浒传》中像这种性格的好汉还有哪些呢?带着问题去课外阅读名著《水浒传》,就无形中增加了你的阅读量。
3、让
课外阅读名著走进生活。
阅读是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做到阅读时注意力集中并不很难,而要在阅读时多留心周围生活、身边的事和物,多观察思考,学以致用,就显得相当不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自然,回归生活、走进生活的课外阅读名著也将越来越显其魅力之所在。我认为,课外阅读名著时,除了阅读经典名著,还可以阅读那些紧跟时代脉搏的前沿作品,反映社会上热点的作品。让阅读真正的走进生活,反映生活。
4、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我以为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
总之,课外名著阅读有常法,但无定法。如何指导名著阅读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才算是指导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