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立时间是哪一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立时间和地点)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立时间?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称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 Limited)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

1999年7月1日成立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7年11月21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变更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是袁洁。

延伸阅读

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四部待遇和以后发展状况是什么?

四部是固体地地导弹的抓总单位,总体发展不错的。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英文: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 简称:CASIC)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现有5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6家上市公司、580余户企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各地。现有职工12.7万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40%。在各类人才队伍中,先后培养两院院士15名,外聘12名院士为集团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顾问,并拥有一大批国家级知名专家和学者。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

999年7月,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成立,2001年7月正式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航天科工目前拥有7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余户企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各地,职工11余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40%,先后有1599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精、作风形象好、敬业精神强的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队伍;拥有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

在各类人才队伍中,现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名,两院院士8名。2008年,资产总额突破1000亿元,主要经营业绩指标进入中央企业A类行列。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荣获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百强第一名;是中国质量协会授予的中央企业首家质量管理创新基地;同年获得年度中国管理大会”具价值企业”荣誉等。

航天科工四院四部是国企还是央企?

是央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年7月成立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批导弹专家的事迹?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学自动化出身的梁思礼挑起了担子,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风华正茂的他,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与第一代航天人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他曾坦言,“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人,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的经验要比成功的经验宝贵得多。“东风一号”是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也是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成功具有深远意义。然而,梁思礼谈及“东风一号”的成功时,总是简单带过。1962年“东风二号”发射试验失败却被梁思礼屡屡提及,那次导弹发射不久后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在距发射点300米的地方炸出了一个大坑。

望着远处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很多航天人泣不成声,“我们真的不成吗?”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回忆起这一幕时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礼的“驯火史”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航天事业——从第一次试射起,一个又一个十年,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

可“摔”得越痛,父亲梁启超的话便越发透彻真切:“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人类心理的知情意,其发达圆满的状态就是“智仁勇”,即如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要想成事,须得有遇事能断的智慧,一不忧成败,二不忧得失。

况且,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贵”得多。正因为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才有了梁思礼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梁思礼参与了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学家的每一丝获得,都像是在废墟里等待萌芽。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都是在一次次失败中孕育成功,在艰难探索中走向胜利。

上世纪80年代初,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愈加凸显。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事实证明,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退居二线后,梁思礼并未远离“战场”,而是重新站上讲台,将航天的火种传给下一代。正如他喜欢的那句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从2006年到2012年7月,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梁思礼所在的中国老教授协会,面向全国高校开设了《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课程。6年时间里,梁思礼以《中国航天精神和素质教育》为题,先后为北京十几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讲课,直接听众3400多人,全国网络视频听众有57000多人。

面对台下的年轻人,梁思礼曾经多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求学时,他有位好朋友,这位朋友后来留在了美国。几十年后,这位朋友成为波音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梁思礼成为航天工业部的总工程师。

朋友的年薪在上世纪80年代是几十万美元,住着高级别墅。有人问梁思礼内心的感受。梁思礼说:“如果我当年留在美国,不会比我这位朋友差多少,但我是为了我的祖国而离开的,我感到自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