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
意思是:心里面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件事情不可以做,可还是非做不可。
为:做。
该句出自《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延伸阅读
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出于《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孔子说的话,是晨门评价孔子的话。
后世学者在对晨门此语究竟是讽刺孔子还是称赞孔子问题上就各持异见。
朱熹《论语集注》说:“胡氏曰,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明人张居正《论语别裁》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盖讥孔子之不隐也……但圣人道高德大,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特时君不能用耳,此又非晨门之所知也。”
朱熹等人认为晨门讽刺孔子,并不真正懂得孔子。
到了近现代,学者们大部分认为晨门是称赞孔子的。
康有为1902年著的《论语注》说:“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者。孔子斯人……知不可而为,晨门乃真知圣人者。”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七个字写出一个孳孳恳恳终身不倦的志士。”
李泽厚是在《论语今读》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学骨干”,“可称悲壮。此语之流传千古,岂不因是”。
孔子是知其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人们对孔子的不同看法与争论。
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犬,不得不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
孔子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但是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成为儒家的文化品格。
儒家文明起源于殷周易代时在周初统治者那里兴起的“忧患意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体现。
不论怎么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使命感,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什么含义?
1.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2.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而是做事不问能不能,但求该不该。及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不论结果如何但求问心无愧。
何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