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华西百年实寄封背后的故事之三
——华西医科大学时期
(1985至2000)
作者 戚亚男
— 往期回顾 —
华西百年实寄封背后的故事之一
华西百年实寄封背后的故事之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深入,为了发挥学校在“对外交往方面的优势,加强国际、校际交流与合作,经卫生部批准”,1985年5月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这样寄往华西信封上的名称也就写为华西医科大学了。
这是一枚1985年由成都寄往北京的华西医科大学75周年校庆纪念实寄封。1985年5月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后,学校把校庆纪念日定在每年的10月6日,当年就举行了建校75周年的庆祝活动。在校庆的一系列的活动中,华西的集邮爱好者举办了邮展,并制作了这枚纪念封。
这是一枚1990年纪念华西医科大学建校80周年华西集邮协会制作纪念封,由柴源、杨宏和王通三位老师设计,而该纪念封是由华西医科大学校友会总会长曹钟梁寄给华西医院院副院长柴源的实寄封。这枚纪念封特别有意义的是在信封上“华西医科大学”6个字是由邓小平题写的。
曹钟梁教授1910年出生于重庆江津白沙镇,1934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毕业后留校工作。1935年至193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45年至1947年在加拿大、美国的医学院校留学。曾任抗日战争时期成都三大学联合医院男院院长,原华西大学医学院内科主任、院长,原四川医学院医疗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等职。曹钟梁于2006年11月22日去世,享年96岁。
这是1988年四川电视台寄往华西医科大学教育电视台王绍陵的邮资明信片。该明信片告知王绍陵所投稿的电视新闻《华西医科大学主办全国单克隆抗体与肿瘤学术讨论会》播出时间及栏目。这张明信片很有意思,川台使用的是一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行的邮资明信片,寄信人地址处有事先盖上的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红字,而背面寄信人用的“川台用稿通知专用章”,这才表明这张明信片是四川电视台寄的,而不是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寄的。因为最初四川电视台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是一个单位,办公用品自然共享。然而先有广播电台,后有电视台,所以事先在这张明信片上盖的就是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字样。这张邮资明信片不但反应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还反应了国家事业单位勤俭办事的风格和才智。
当年华西视听教育研究中心除了拍摄制作电视教学片外,为了在校内更好的开展视听教学,为教职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学习机会,同时也为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1986年10月成立了教育电视台,是国内高校首办的教育电视台。台长由视听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子京担任,王绍陵为副台长。电视台每周五晚上先播放一周的学校电视新闻,然后播放英语教学节目和文艺节目,周二晚上重播。教育电视台开播一年,就拍摄并播出了335条校园新闻,其中有39条送省市电视台播出,拍摄制作了18部介绍我校重要活动的专题片,其中有两部在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播出。
这是1989年高贤华参加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北京寄往成都的首日封。
高贤华是华西医科大学解剖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医学院。高贤华曾任四川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华西医科大学教务长、全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解剖学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四川解剖学会理事长、北美临床解剖学会会员、卫生部高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89高贤华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出席会议。
高贤华长期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左膈下脓肿X线特征和膈下间隙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左侧肝周腹膜反褶的放射解剖学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胰腺微循环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这是1990年卫生部寄往华西医科大学的实寄邮资已付封。那时华西医科大学是卫生部直属11所高校之一。2000年由于体制改革,卫生部就不再直接管理高校。
这是1990年苏威廉(W.W.Small)由加拿大寄华西坝杨振华的外信实寄封。信封上的收信地址为“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是华西医科大学的英文名称。有趣的是成都市邮政局分信的工作人员在信封上写了“川医”两个字以表示该信寄华西医科大学,“川医”是“四川医学院”的简称,可见学校已经改名5年了,之前的简称人们还是没有忘记,还在继续使用。
苏威廉加拿大人,1917年出生于乐山,在华西坝上的加拿大学校读小学和中学。1937年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商学,毕业后于1941年返回成都,担任华西协合大学会计师。1952年离开中国回加拿大,先后担任约克大学审计师、副校长等职。1999年出任中加友协主席。
1908年苏威廉的父亲苏继贤(Waker.Sma11)作为传教士来四川从事教会的建筑工作。1925年至1950年,苏继贤担任华西协合大学的建筑师,他任职期间华西坝上的一些建筑都是由他负责设计与建造的,就连成都四圣祠街的基督教恩光堂也是他负责建造的,他被坝上的中国人尊称为“苏木匠”。
这是1990年6月3日从巴基斯坦寄到华西医科大学的邮资封,收信地址应该是“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而该信却写为“Sichuan Medical College”,完全没有意识到“四川医学院”已经改名为“华西医科大学”5年了。
这是1993年由台湾寄往华西坝宁村的实寄封。宁村是华西医科大学的教职工宿舍,该宿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迁到华西坝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两所大学在此修建了抗战应急学生和教职工宿舍。取名叫宁村,是因为“宁”是南京的简称。抗战胜利后,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返迁南京复校,这些宿舍就留给了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
这是1993年廖静文回母校时的签名封。1993年秋,国画大师徐悲鸿画展在成都举办,徐悲鸿夫人廖静文随画从北京来到成都。画展期间廖静文女士特意来到华西坝寻找半个世纪的美好记忆。1942年廖静文考入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就住在华西女生院里。当时徐悲鸿在成都办画展,时常来坝上探望廖静文。笔者那时在华西教育电视台做校园新闻的记者,当天上午接到校办通知要拍摄杨光华校长陪同廖静文在校园重游的新闻,看拍摄时间还早,笔者立刻回家拿来198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徐悲鸿诞辰90周年首日封,想请廖静文签名。
杨光华校长陪同廖静文女士漫步在华西坝,故地重游勾起了她对过去的甜美回忆。他们来到化学楼前,廖静文说,那时这栋大楼刚建好不到一年,我们几所大学学化学的学生都在这里面上课做实验。当来到女生院时她站在宿舍楼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说:“当年我就住楼上,徐悲鸿就经常在楼下等我。”参观结束后,我请廖静文在纪念徐悲鸿首日封上签名,她提笔就写到:“廖静文1993年9月16日于母校校园”。
第二天星期五晚上是华西教育电视台首播一周新闻的时间,从上午开始我就去电教中心的编辑室编辑一周的新闻,当晚全校师生在校园闭路电视上分享了半个多世纪前的老校友廖静文在校长陪同下重游华西坝的这条新闻。然而,很遗憾的是那条新闻在第二周的星期二晚上重播后,因为当时录像带有限,到周五编辑本周新闻时这条新闻与其它新闻都被抹掉了,没有保存下来。
1995年为了庆祝华西医科大学建校85周年,学校发行的第三套展示学校风景的明信片。该套明信片有10枚分别展示校园的10个风景点。
第三套明信片之一,这枚明信片是学校位于人民南路上的校门,校门上的校名“华西医科大学”6个字是邓小平题写的。
(未完待续)
2020年9月12日于华西广益坝
作者介绍
戚亚男,编辑。毕业于川大,到华西从事电教工作。合校前历任摄像、编辑、导演等工作,拍摄制作了几十部医学教学电视片和课件,其中有十多部教学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卫生部科教司出版发行。合校后创办了介绍学校人文历史的《人文川大》栏目并担任编辑工作。在《成都日报》“天下成都”栏目里发表关于华西坝人文历史的文章40多篇,近20万字。2006年出版《印象华西坝》,2016年出版《凤鸣锵锵:四川大学游览笔记》。
文字编辑:惊鸿
预览审阅:琉璃
责任编辑:素心
联系我们:yydhx@qq.com
觉得不错你就赞赞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