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作?爱好可以,别太当真!

三毛(图片来自网络)
近日跟柒爷讨论我的现状,聊了关于写文章的事情。我说重在练笔,类似于头脑和语言的肌肉训练。毕竟,从公文写作转到随笔和评论,我还没摸着头脑。如果能够靠写文章糊口,那当然是两年努力最好的回报。我自认为还是谦虚的,因为自己的文章,除了结构松散,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的。没成想,被柒爷一盆冷水直接浇头上。写作糊口?!压根儿别想!作为爱好玩儿玩儿还行。好吧,我知道,这当然跟写作的能力无关,而是跟心性有关。柒爷很了解我,知道我本性自由散漫惯了。不会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花费心力,更不会为了更高的工资而放弃爱好。钱,够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就够了。(当然,我也承认某种意义上也说明我的不负责任。)
曾经花699元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线上自媒体文案培训班。上了一周之后,就基本没再听课。讲爆款文如何抓眼球,讲究标题党、第一段和结尾一段的故事性、话题性,中间用大标题掩盖思想匮乏的技巧……而这有悖于我对于文章 “立诚” 的基本态度。怎么办呢?还是要写啊,哪怕不能够糊口,读书也好,反思也好,写作毕竟是个综合的手段,就当练基本功了。目前我的计划是第一年尽管写。找一找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尝试模仿一些文章结构和文风。第二年再有针对性的投稿,用他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文章。写东西,对我来说并不困难(至少没有心理障碍),应该跟多年的公文写作经验有关。当然,前提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至于是否对别人有价值,是否逻辑严密或者生动有趣,是需要练习,学习的技巧。虽然,曾经很多次,只要我有勇气打开电脑,建立新文档,然后什么也不看,只是把头脑中的思考过程打出来,随便写写,凑够2000字也是相对轻松的事情。但是事实上,打开电脑这个动作,才是最难的,也是为什么写作迟迟得不到提升的原因。
打开电脑有什么难的?难在两方面:一来想要写的思想是懵懵懂懂的。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即想要意境,又想要情趣。二来混乱的个人定位。写作要什么定位呢?又不是名家,担心说错话!错!这个定位是我为什么要写?写给谁看?
对于第一个困扰,总结来说是如何写的漂亮。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就是想办法接受自己说废话的事实,以及把这些废话看作是儿童学说话时的不断重复过程。
对于第二个困扰,说白了就是功利之心作祟。写文章或为了卖弄知识点,担心话说的不漂亮,论点不够高深,担心说错话,或有“立言”的妄念,总之全是毫无诚意的表现。所以,解决方案还是回归写作的本质。修辞立其诚!
近期写了两本书的书评,分别是《神话的意义》、《女性与权力》。
说说写这两篇书评的感受
《神话的意义》是用神话思维来解释结构人类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正是开启了我对结构人类学的兴趣,所以,接下来《忧郁的热带》一定加入优先阅读书单的。如果说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写作方法,或者,私心太重而诚意不足的话。作者列维·施特劳斯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写作嘛,写完就可以忘记了。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字永远不可能是后天修改得来的。以后再写,哪怕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论述,也一定有不同的气象。文章在写完的一瞬间,就已经完成了它作为日课的全部使命。
所以,我做了一个改变,就是不再把写的东西只存在电脑,而是直接在网上更新。
《女性与权力》是通过看似为女性平权的两次演讲,实在在探讨权力的结构以及为什么如今社会的权力结构如此单一。作者尝试提出了另一种权力结构,不仅仅试图讨论女性、弱势、种族等常常出现的被剥夺话语权和财产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未来人类社会的治理结构提出一种可能性。我很喜欢作者玛丽·彼尔德的写作风格。看她的书你会有极强的情感波动,就如同看一部剧情剧。
用她的话说“我自己的情感在乐观和听天由命之间不停摇摆”。
所以,写文章不必把自己的“苦口婆心”一开始就表明,而是要有耐心,真正能够给读者带来震撼的不是弄明白一个道理,而是如何能体验一种人生。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基于作者本人深刻的生活经验,相信真情实感的表达能超越一切说教。
其实这两本书,我都看了两遍,第一遍是随便写一些有感受的词,划一些有共鸣的句子。偶尔写下自己感言。因为要写读书笔记,需要有叙述的脉络,需要有因果。所以我重新读了一遍,第二遍我的方法是每读一个章节,则停下来,在空白地方写下来:这一章讲了什么,作者用什么方式,什么案例,如何得出的这个结论。进而说明这一部分的阅读引起了我那些思考?跟我自己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我有那些不同的案例或者推论。
可能是因为这两本书都比较薄,而且主要论述的是思想观念。所以,第二遍阅读并不费劲。同样是一个小时左右就完成。而整个阅读过程,我尽量只用笔来写大纲,写关键词为主,不借助网络工具。最后,打开电脑。把我手写的内容,记录下来,在记录的过程中,把思考的过程也融入到文章中。看来,表达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毫无障碍。
最 后
以上纯属个人这两周写作的一个感受。自言自语、啰啰嗦嗦,不过,确实遵循了情真意切的原则。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底层的自信来自于:“存在本身,超越一切意义。”所以,我会刻意练习表达,因为:“我必须要有自己的声音,才能证明自己存在过。”
想到“存在主义”确实是因为上周刚刚听了陈嘉映老师的讲座,没有提到什么存在主义,但是提到陈老师,就不自觉想到了《存在与时间》。应该有一首歌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而这首《寻找的东西》正好此刻浮现。
就当做电影结束后的片尾曲吧。顺便问一句,有多少人看完电影,会等到片尾曲结束后才离场的?在留言区,告诉我你在哪部电影结束后,迟迟不愿离开吧……
图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 衡山小为
字|2324
【往期文章】
自我流浪,在歌声中
农贸市场买醉
谁还没做过一个诗人的梦?
衡山小为日课第 16 天
记得:点赞、关注、转发、留言哟!
一定要听完歌曲哟~~
比心~~晚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