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围城》,他们演绎了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在1991年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会上,1990年上映的50集《渴望》拿下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渴望》几乎吸引了当年所有的流量,收视率最高达到空前绝后的98%,那时候真是“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在《渴望》超级流量的冲击下,似乎所有电视剧都将沦为平庸。但是,与《渴望》同一年上映的一部只有10集的电视剧却在《渴望》之外,树立起另一座高峰,这部电视剧就是:《围城》。虽然《围城》仅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但是《围城》却是真正的大赢家,因为它还拿下了飞天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而且这部剧在过了将近三十年后,在打分从来不留情面的豆瓣上,居然获得9.2的高分(八卦心重的可以看看同年上映的《渴望》在豆瓣上的评分)。
所以后来有人说,诞生于1990年的电视剧《围城》,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名著改编中最好的一部。而且,电视剧中那句出自杨绛之手的经典旁白,“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直到现在还在引发人们关于婚姻是围城、人生是围城的思考。那么这部经典的电视剧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呢?1《围城》谁来拍?
《围城》这部小说,钱锺书1944年开始动笔写,1946年完成,最早在郑振铎和李健吾创办的《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1947年在上海首次出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1949年后,这部小说在中国大陆就被尘封了。
虽然1961年,美国夏志清教授在他那部经典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围城》挖了出来,并且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但在中国大陆,一直到1980年,这部伟大的小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排印出版,而此时离《围城》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30多年。
《围城》一出版,立即引发全国阅读热潮,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每隔一年就重印一次。这么大卖特卖的小说,自然也引起影视界关注。一些影视公司托人找关系想获得钱锺书授权进行改编,但钱锺书总是婉拒,并说:“拙作实不宜上荧屏。”1984年,正在黄河边拍摄《童年的朋友》的女导演黄蜀芹接到单位同事、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孙雄飞的电话。孙雄飞跟她说,想把小说《围城》拍成电视剧。虽然到1984年,《围城》已经重印四次,但黄蜀芹根本没听说过这部小说,还以为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这也不怪黄蜀芹,因为她生于1939年,1959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1964年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上海电影制片厂,很快就赶上“文革”。按黄蜀芹自己的说法:“我们到电影厂十几年了,就是结婚、生孩子、种地。15年了,我孩子都上小学了,电影是什么?边都没有摸着。”一直到1979年,黄蜀芹才有机会跟随大导演谢晋学习拍摄电影,1981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此后为了寻找回失去的时间,黄蜀芹忘我地拍电影,所以没有机会读到《围城》。1984年,黄蜀芹在黄河边上一边拍《童年的朋友》,一边读《围城》。看完小说后,黄蜀芹就决定,拍摄《围城》。而黄蜀芹也听说过钱锺书对把《围城》改编成电视剧的态度,所以内心非常忐忑,她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说:“我真的很怕,万一拍不好,惹得老先生不满意怎么办?或者钱、杨夫妇不同意我们拍摄这部作品又怎么办?”而且当年,深居简出的钱锺书夫妇不接受任何人的采访,这使得黄蜀芹怎么也不敢上门求见。后来编剧孙雄飞出主意,请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柯灵先生出面引荐。因为柯灵先生是钱锺书的老朋友,两人情谊非同一般。于是,他们请柯灵先生写了一封引荐信。正是因为有了柯灵先生的引荐信,黄蜀芹才从上海飞赴北京,叩开了北京三里河钱锺书先生的家门。其实,真正让钱锺书答应黄蜀芹改编《围城》,是因为钱锺书知道了黄蜀芹是大戏剧家黄佐临先生的女儿。黄佐临先生在上海沦陷时期,曾经无私地帮助过钱锺书和杨绛夫妇。1941年夏天,钱锺书到上海探亲,准备小住几个月再回内地,结果恰值珍珠港事变爆发,被困在上海出不去,与妻子杨绛在上海艰难度日。为了让钱锺书夫妇能够生存下来,钱锺书的岳父将他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钟点让给了钱锺书。而杨绛则是当家庭教师、小学教员,业余创作话剧,雇不起佣人,还要自己动手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生活非常拮据。当时,黄蜀芹的父亲黄佐临了解到钱锺书的困境后,就有心帮他,但黄佐临知道,像钱锺书这样的知识分子,是不会随便接受别人帮助的,若贸然施助,钱锺书不领情不说,反而会认为人格受辱。正好那时候,黄佐临与友人一起创办了苦干剧团,于是他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两个剧本买下来,并且以最高的标准全额支付了稿酬。解了钱锺书夫妇“筹米筹钱”的燃眉之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交情,钱锺书毫不犹豫授予了黄蜀芹对《围城》的改编权。而且钱锺书还说,“人要知恩图报嘛。”就这样,《围城》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落在了黄蜀芹头上。2《围城》谁来演?
要把《围城》改编成电视剧,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大家读过小说,就知道这部小说没有太过激烈的情节起伏,而是以大量的旁白和心理描写著称,很是琐碎。用陈道明的话说,《围城》是“太不利于立起形象的一个小说,就是没有故事,很松散的一个结构。完全是靠文学语言的幽默支撑起了这么一个风格。”所以要把《围城》改编成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非下大功夫不可。而黄蜀芹从1984年决定拍《围城》,到1989年正式开拍,准备了整整五年。这五年中,中国相继涌现出一批古典名著改编的高质量精品电视剧。其中包括1984版《末代皇帝》,1986版《西游记》,1987版《红楼梦》等,这些电视剧一播出,立即引发全民热潮,并被奉为时代经典。但黄蜀芹没有着急,因为她对拍《围城》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几十年不后悔。要达到这个要求,最重要的就是选角。尤其是几个主要演员的选定。第一个被黄蜀芹选定的演员,就是后来出演主角方鸿渐的陈道明。其实要找到适合演方鸿渐的演员挺难的,因为方鸿渐这个角色,身上既要有洋派的开放作风,又要具备中国旧式文人的酸腐气息,这么独特的双重气质实在很难找。就在黄蜀芹为谁来演方鸿渐踌躇不定时,一个人突然在她脑海中浮现出来。这个人就是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出演青年溥仪的陈道明。那时候,30岁出头的陈道明凭借在《末代皇帝》中的出色表演,获得1989年第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已经成为中国一线男星。黄蜀芹看过陈道明饰演的青年溥仪后,觉得陈道明身上有很浓厚的文人气质,同时也能展现出洋派的作风,这与《围城》中方鸿渐的形象不谋而合。于是,她认定,方鸿渐必须由陈道明出演。但是邀请陈道明出演方鸿渐并不顺利。当时,与陈道明没有交情的黄蜀芹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他,希望他出演方鸿渐,但是让黄蜀芹没想到的是,陈道明居然拒绝了。背后的原因是:陈道明当时正处于是做演员还是做主持人的纠结之中。因为1989年,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备大型综艺益智栏目《正大综艺》,由于陈道明在国内有很高的人气和知名度,央视第一时间找到陈道明,希望他能担纲这档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这对陈道明很有吸引力。因为当时陈道明虽然凭借饰演青年溥仪获得视帝,跻身大牌男星,但他知道当演员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早在1971年,16岁的陈道明被选拔进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学习舞台剧表演,在长达七年的舞台剧锻炼中,陈道明打下了扎实的舞台表演基础。但是在天津人艺的七八年中,陈道明没演过一次主要角色,一直都是跑龙套。1978年,陈道明考上中央戏剧学院,1982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陈道明被分配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任演员。但好几年陈道明始终是默默无闻。后来虽然凭借饰演《末代皇帝》中的青年溥仪一角,陈道明一炮而红。但陈道明认为,自己能红是因为运气好,碰到了溥仪这样的好角色,所以当《正大综艺》栏目发出邀请时,央视这个大平台,让陈道明非常动心。而且当时陈道明的妻子杜宪,已是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知名度不让陈道明。所以周围很多人都劝他,做节目主持人比演戏好,知名度大,收入也更稳定。除了职业选择的纠结之外,陈道明还认为,《围城》中的方鸿渐很难把握,读者和观众脑中都各有一个自己理解的方鸿渐,很难塑造一个所有人都接受的方鸿渐。但黄蜀芹觉得非他不可,她甚至公开跟陈道明表示:你不演《围城》,我就不拍了。于是第二次向陈道明发出要求,但陈道明仍然没有答应。后来,在《围城》开拍前,黄蜀芹为外景取景时,不幸将左腿摔伤,但黄蜀芹仍在坚持《围城》的筹备工作。这件事改变了陈道明的想法,放弃了《正大综艺》的机会答应拍摄《围城》。黄蜀芹后来笑称这是她用的苦肉计。陈道明也成为黄蜀芹筹备拍摄《围城》时,第一个邀请参演的演员,但却是开拍前,最后一位敲定的演员。《围城》中男二号赵辛楣的扮演者是英达。英达能参演《围城》,是因为他在谢晋拍的《最后的贵族》中演的一场戏,被黄蜀芹看上。1987年,在美国学戏剧表演的英达留学回国,开始到处找工作。1988年,英达找到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正好谢晋当时要去美国拍一部电影,《最后的贵族》。谢晋看英达是从美国留学回来,就让他担任助理导演,帮忙打理一些在美国的拍摄事务。在《最后的贵族》中,英达不仅担任了副导演的工作,还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这个角色在剧中是女主角潘虹的男朋友,一名忠厚老实的留学生。这部戏中,英达就一场戏,就是他的女朋友潘虹硬拉去参加一个派对。拍摄前,谢晋对英达说,你跟潘虹研究一下,得表现出是她把你硬拉过来的,要表现出一个女人的放荡不羁。英达想起曾在小说《围城》中看到的一个细节,方鸿渐和鲍小姐在甲板上叼着一根烟,有点木讷的方鸿渐想给她点烟,鲍小姐没让点,直接拿烟头对着方鸿渐的烟头点烟。《围城》中,将鲍小姐的这种行为解释为她用点烟与方鸿渐间接接吻。英达决定将这个情节借用到他与潘虹的那场戏中。没想到英达从《围城》中借用的这个情节,在《最后的贵族》拍摄完成,拿到上海电影制片厂进行审查的时候,恰好被正在筹备《围城》的黄蜀芹看到,当时英达年近三十岁,身材高大,举手投足散发出留学生的气质,黄蜀芹当时就觉得这就是活脱脱的赵辛楣。于是,《围城》中赵辛楣这个角色就落在了英达头上。《围城》中的大反派李梅亭的扮演者葛优,虽然现在是中国影视界最著名的演员,但当年参演《围城》,还是走后门进去的。《围城》开拍时,32岁的葛优演过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在王朔小说《顽主》改编的电影中饰演的男三号杨重。在这之前,葛优一直是全国总工会文工团里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配角演员。没办法,因为在那个年代,葛优的形象实在太受限制了。因为他的形象,差点演艺圈都没进去。1978年,在北京郊区昌平插队当猪倌的葛优为了回城,开始投考各种艺术团体。但那时候艺术院校招生首选的是那种能展现出高大全、正面形象气质的青年,比如像唐国强、陈道明那样的,像葛优那种极具特色的长相,是很难跨进表演这扇大门的,当时电影学院、中戏、青艺、实验话剧院、国防科委文工团等,他考了七八家,最后都被拒了。就在葛优认为自己想当演员彻底没戏,准备回郊区继续喂猪时,葛优的父亲,中国著名老艺术家葛存壮的一个同事说,全总文工团还在招人,要不让葛优去试试?于是,葛优去全总文工团做最后一次尝试,考试的时候,招生官要求考生演一个小品,葛优没有能跳会唱的技能,只好把自己两年养猪的经验编排成小品,结果这种本色表演,让葛优通过了面试,考上了全总文工团。虽然考上全总文工团,但那时候团里排话剧,需要的都是工农兵角色,要求浓眉大眼、四方大脸、魁梧身材,但是葛优从头到脚,全身上下没有一丁点地方符合当时工农兵的审美标准,所以当时他的角色多半是没名字、没台词的大龙套。但葛优这人有个优点,就是不挑,不管什么小角色,拿到手里都会认真研究。有一次话剧团排演新戏,葛优出演一个铁道兵,拿到角色的他,就问同事,今晚我演个铁道兵,要扛根木头满场跑,你说我怎么演,才能让观众记住我呢?团友劝他道,你就那么一场戏,也没一句台词,要想吸引观众,实在太难了,你就按老师教的演得了。但葛优并没有听劝,开始仔细琢磨,为了在外形上更像铁道兵,就黑色的粉底把脸涂黑,然后拿起道具木头,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扛木头的动作,接着又开始设计跑步的姿势。看着儿子老演这种大龙套角色,母亲施文心着急啊,甚至劝葛优,要不咱算了,转行去做摄影师。但葛优没有放弃,1984年,终于在一部名为《盛夏和她的未婚夫》里,饰演了一个配角,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演员表上。1988年,葛优拿到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角色,就是《顽主》中的三号人物杨重。就是这个角色,让观众开始记住这个有点秃头,长相极具喜感的葛优。但母亲施文心还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操心啊,当儿子还在拍《顽主》的时候,她听说英达在《围城》剧组弄到了一个角色。施文心可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文学编辑出身,自然知道《围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也想让儿子葛优能在这部剧中饰演一个角色,就托英达,让他把葛优推荐给导演黄蜀芹。当黄蜀芹见到葛优的时候,看着眼前这个身材非常瘦弱的青年,一双眼睛,就像剥了壳的鸡蛋,眼白很多,眼仁很少,这不就是《围城》小说里描绘的李梅亭吗?于是李梅亭这个角色就这么定下来了。还有《围城》中的几位女主,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以及鲍小姐、汪太太。孙柔嘉在钱锺书先生的书中,是一个表面柔弱温顺,实则是用以柔克刚的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人。她的长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眼的距离比常人要宽。就因为这个特点,黄蜀芹就想到在自己的电影《童年的朋友》里演过一个小童养媳的青年女演员吕丽萍。吕丽萍是北京大妞,1984年中戏毕业后,分配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那时候,吕丽萍没演过什么重要角色,也没有演过电视剧,所以对出演孙柔嘉信心非常不足,好在黄蜀芹导演一直鼓励她,才让她接下这个角色。苏文纨这个人物在《围城》中,戏份虽然不多,但举足轻重。而且这个角色既要有高贵的一面,又要有俗不可耐的一面。黄蜀芹想到了李媛媛,当时的她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已经演过许多舞台剧。黄蜀芹对她的评价是:人非常好,而且戏非常好,一旦装扮成角色之后特别有魅力,刻画角色的能力。她也曾被誉为中国最漂亮的女演员。可惜的是,她于2002年患宫颈癌去世。唐晓芙的扮演者史兰芽,父母史践凡、奚佩兰都是导演,1987年,史兰芽只有16岁,还在上高二的她被剧组选中。她花样年华的本色出演为唐小姐增添了许多天真浪漫,在剧中她浅浅的笑曾经迷倒了无数人。《围城》中还有两位大美女,一位是迷倒赵辛楣的第一美人“汪太太”,由1986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的于慧扮演,后来在刘晓庆版本《武则天》中饰演过萧淑妃。另一位是跟方鸿渐在船上鬼混的“鲍小姐”,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当年是《大众电影》的封面女郎盖丽丽,她可是那个年代的女神。后来嫁给新丽传媒的老板曹华益,新丽传媒就是拍《如懿传》、《白鹿原》、《我的前半生》的那家公司,后来被香港上市公司阅文集团收购。3《围城》怎么拍?
主要演员定下之后,《围城》正式开机。黄蜀芹说过,要让这部剧做到几十年不后悔。如何做到?我觉得以下几点不容忽视:导演用心。黄蜀芹在拍《围城》之前,虽然拍摄出了可以和《霸王别姬》相提并论的电影《人·鬼·情》,但拍电视剧还是第一次,所以对黄蜀芹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开始拍摄的时候,黄蜀芹又接到通知,希望她加紧拍摄速度,务必赶在钱锺书先生八十岁生日前完成,将这部电视剧作为庆贺钱锺书八十岁寿辰的礼物,而此时留给黄蜀芹的时间不到四个月。但是黄蜀芹没有降低拍摄的要求,其实自从黄蜀芹决定拍《围城》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剧本,光剧本就花了三年时间。《围城》中一共七十二个角色,每一个都是由黄蜀芹亲自选定。开拍前,黄蜀芹专门组织所有演员集中研究了一周剧本,讨论钱锺书的原著小说,就是为了让每个演员都能抓住原著人物的精神气质。开拍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黄蜀芹大胆借鉴了电影中双机拍摄的手法,把原著的9章分成十集,采用双机拍摄的电影化方法,把十集电视剧当成五部电影来拍。后来黄蜀芹把拍这部剧总结成三个词:电视形式、小说容量、电影拍法。而且对于电影中的道具,黄蜀芹也是要求细致逼真,十集《围城》,共三百七十多场戏,一百二十多个场景,仅交通工具就有火车、洋海轮、江轮到老爷长途汽车、各色轿车、电车、人力车,甚至小木船、独轮车,应该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中国三十年代的交通工具应有尽有了。后来钱锺书在看电视剧的时候都说了一句:“昨晚的 《围城》 看了吗?汽车还有点像。”演员认真。《围城》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群海归知识分子的小说,书中有各式各样的傻瓜、骗子和伪君子,充满了讽刺与挖苦,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默的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也就是说,演员要想演得好,必须要把语言和心理的特色演出来。比如说方鸿渐这个人物吧,在小说中虽然是以方鸿渐为主线,但他身边不断出现不同类型的人物,所以方鸿渐就是个被动型人物,他总是要面对别人的主张做出各种反应。内行人都知道,这种角色是最难演的,电影演员最怕拍反应的镜头,怕导演把大特写对着你,一抬头做惊讶状,说类似什么,是吗?这样表达情绪的话,需要演员即兴地多变灵活地表演。刚开始,陈道明始终找不到感觉,拍了一个月后,他终于总结出一种“一惊一乍”的表演手法。比如第一集,方鸿渐和老丈人一家在吃饭时,老丈人和丈母娘一直在谈方鸿渐的婚姻问题,可方鸿渐却压根没听,一个人自顾自地吃菜、喝酒。这时老丈人要敬他酒,方鸿渐没有发现,把酒杯端到了他面前,才反应过来,“噢噢”了两声,和老丈人碰了杯。在剧中,方鸿渐总是神情落寞地游离于周边环境。每被旁人问道或者提及,总是先吃一惊,才回过神来,这制造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让人感觉方鸿渐永远都是尴尬的局外人。另外小说中,方鸿渐是宁波人,而出生在天津的陈道明,为了演出方鸿渐的感觉,天天和剧组中上海的工作人员聊天,硬是练就了一口尖声尖气的普通话,这种口音把方鸿渐那种酸腐小知识分子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方鸿渐那句“李先生不得了,了不得”,简直是绝了。而且陈道明在拍摄期间,从来不看剧本,而是随身带着《围城》的小说,有时候拍摄时,便直接使用小说中方鸿渐的台词。葛优为了演好李梅亭,也特意练起了上海话,虽然片中不时还能感觉到京腔的流露,但也无伤大雅。而为了演出李梅亭贪恋女色一面,葛优在与剧中女生对戏时,故意斜着眼看对方,一下便将李梅亭好色形象展现无遗。而葛优饰演李梅亭偷听苏州小寡妇的墙根,被佣人阿福骂了猪猡,先挺身还嘴,后闭门不出,又将李梅亭有色心、无色胆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还有女演员徐金金,上海人,她分到的角色是一个小寡妇,一个不太起眼的小角色。她拍“小寡妇骂街”那场戏的时候,骂李梅亭那些人,就用苏州话骂,骂得痛快,骂得艺术,拍完之后,全场安静了那么几秒钟,然后全体人员热烈鼓掌,大家都觉得这个演员演得太好了。文化名人站台。《围城》是一部文人戏,一部知识分子的戏,写的就是知识分子的虚伪与矫情,如果没有一些有底蕴、有阅历的演员,一定会出现“高纬度上的沟通维艰”。还好,《围城》的拍摄,站出来一批文化界的名人,甘愿在里面饰演配角。比如方鸿渐的挂名岳父周经理的扮演者吴贻弓,当时是黄蜀芹的顶头上司,上海电影局局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而且还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就是《城南旧事》,90年代,他还担任了张艺谋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制片人。苏小姐最终嫁的曹元朗,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编剧沙叶新,电视剧本《陈毅市长》、电影剧本《宋庆龄》都是他的作品。每句话都以“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开头而闻名的学监扮演者李天济,则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编剧,他编剧的代表作是《小城之春》,不少人认为《小城之春》是国产片中的NO.1。诗人董斜川的扮演者是著名导演张建亚,拍过《三毛从军记》、《钱学森》、《贞观之治》、《西游记》,成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褚慎明的扮演者是凭借《济公》成名的吕凉。里面还有一个特别人物,就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在《围城》中饰演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英若诚。他也是英达的父亲,当时他听说要拍《围城》,就让儿子英达转告导演黄蜀芹,希望参演《围城》。因为英若诚在读清华大学时,曾是钱锺书的学生,恩师作品搬上荧屏,他想借这个机会致敬。那时候,黄蜀芹《围城》已经拍了近一半,但她还是为英若诚找了一个角色,就是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拍摄时,英若诚向文化部请了一周的假,专心表演。完成了向恩师致敬的愿望。而且英老爷子戏瘾颇深,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还参演过《我爱我家》(饰胡学范)、影版《末代皇帝》(饰监狱长)。后来,因为演艺事业繁忙,英若诚干脆辞去了文化部副部长之位。就连为《围城》旁白配音的也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大师毕克先生,这也是毕克先生最后一部配音的作品。妙语警句不断。《围城》这部小说,虽然情节不够跌宕起伏,但是语言却是诙谐幽默,你随便翻开一页就是浓浓的“鸡汤”味,如果少了这些至(ji)理(tang)名(wen)言,拍出来的电视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黄蜀芹把一部分妙语警句借由剧中人物的台词说出口,一部分在旁白中呈现。整部剧选取并改写了四十个旁白,分散在每集的首尾和段落之中。杨绛点题的那句“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来”不用说,至今仍是人们挂在口头的流行语。还有什么:“世间哪有什么爱情,纯粹是生殖冲动。”
“外国人的吃胆总是太小,不敢冒险,不像我们中国人什么肉都敢吃。”
“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这种恋爱故事,本人讲得津津有味,旁人只觉得平常可笑。”
“爱熄灭了灯,心围一座城。”
“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说话里嵌的英文,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一切机关的首长上办公室,本来像隆冬的太阳或者一生里的好运气,来得很迟,去得很早。”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这地方,好好的一个人来了,也会变成畜生。”
“对男人,不治是不行的。”
……这样的话,说出一句两句,都会让一些文艺青年抵挡不住,何况还是一串一串往外冒。《围城》这部剧,正是因为所有参与的人付出,拍出了《围城》小说中最后那21个字“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的特点,让它能真正触动你的内心,引发你对人生的思考。看完这部剧以后,你脑袋里可能也会冒出一句鸡汤文:“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最终过上了不得不过的日子。”4《围城》上映后
1990年,《围城》在中央电视台上映。钱锺书看完全剧后,写了一封信:“愚夫妇及小女皆甚佩剪裁得法,表演传神,苏小姐、高校长、方鸿渐、孙小姐、汪太太等角色甚佳。其他角色亦配合得宜。此导演之力,总其大成,佩服佩服!”同时,钱锺书还特地给陈道明写了一封长信表示嘉许感谢。但是陈道明没有透露这封信的具体内容,有知情人透露,说陈道明让他看见了一个活的方鸿渐。最后钱锺书还说了一句盖棺论定的话:“总体拍得算好了,谢谢他们。”它有遗憾吗?有。饰演赵辛楣的英达曾说:“本来还说中央台一播,我们就该一夜成名了,谁知道播了半天也没人知道。”“幸亏中央台后来又反复播,开始有人能认出我们来了,走在街上也得戴墨镜了,这也和它这个题材相符,这样的题材应该是慢热的。”
喜欢的话,顺手点个在看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