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怎么办?
这个检查结果偏低,一般也是肝病的表现,或者是肝癌引起的,为了确诊病情就要做进一步检查,例如肝脏B超的检查,血常规的检查,尿常规的检查和其它的相关检查,要综合分析病情治疗,肝病的患者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喝酒吸烟,避免加重病情。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怎么回事?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低多属于生理性的个体差异。这种酶主要在心肌细胞和肝细胞内,如果心肌细胞和肝脏细胞的功能良好,细胞破坏比较少,则血液中的这种酶也会比较低,属于生理性的个体差异。但要注意,如果病人比较消瘦,要考虑和营养不良有关,营养不良的时候,肝脏代谢代谢减弱,也会出现这种改变。如果有消瘦,要注意加强营养。
拓展资料
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肝脏疾病,均需定期检测ALT与AST,这两项指标几乎已成为肝功能检查的代表项目。但病因不同、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ALT与AST升高的种类与幅度也不同。那么,ALT与AST哪项指标升高,预示着肝脏损害更严重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ALT与AST 的主要作用是催化相关物质的氨基转移反应。ALT 中文全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丙转氨酶,其正常范围为5-40U/L,可分布与人体多种器官组织,但以肝脏含量居多,是检测肝脏损害的常用、敏感指标;AST 中文全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草转氨酶,其正常范围为8-40U/L,虽然含AST最多的器官是心肌,但在肝脏中也有一定量分布,也是肝脏损害的重要且敏感的指标。
虽然ALT 与AST 均分布于肝脏,但却分布于肝细胞的不同结构中。AL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胞浆中,当肝脏受到轻-中度损伤时,胞浆中的物质易漏出至血液中,故非重度肝损伤主要以ALT 升高为主;AST 既可分布于肝细胞胞浆,也可分布于肝细胞线粒体,分布于胞浆中的AST占比AST总量的20%左右,当肝脏受轻到中度损伤时,胞浆中的AST会随ALT一起流入血液中,由于胞浆中AST量较少,因此轻到中度肝损伤AST升高的幅度不大;分布于线粒体中的AST占比AST 总量的80%左右,发生重度肝损伤且波及线粒体时,线粒体中的AST会漏出至血液中,使AST 总量显著升高。因此从转氨酶升高的种类与幅度来看,AST显著升高时,提示肝脏的损伤更严重。
通过ALT与AST升高的种类与幅度,除开可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还可判断肝脏损害的病因以及病情的急慢性。
在病因的判断上:①如果AST升高的幅度超过ALT,提示肝脏损害由非病毒性肝病所致,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癌以及部分肝硬化患者等。这些病因引起的肝脏损害,AST与ALT的比值往往大于1,酒精性肝病与部分肝硬化患者AST与ALT的比值通常大于2,肝癌患者AST与ALT的比值可大于3。②如果ALT升高的幅度超过AST,鉴于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大国,因此最常见的病因为乙肝、丙肝等。
需要注意的是:①即使存在上述病因,部分患者的转氨酶也可位于正常范围;②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恢复期,如果转氨酶有升高倾向,且AST与ALT的比值呈升高倾向时,提示当前病情正在转为慢性化;③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AST升高的幅度超过ALT时,提示当前病情可能正转入活动期;④肝硬化发展到晚期,由于大量肝细胞被破坏,转氨酶降低或恢复正常。
在病情急慢性的判断上:①病毒性肝炎、缺血性肝病、中毒性肝病等出现急性损伤时,转氨酶升高幅度通常超过八倍正常上限,接近一半的患者升高幅度超过十倍正常上限,少数患者升高幅度超过100倍正常上限,但急性酒精性肝病引起的肝损伤转氨酶通常不超过十倍正常上限;②病毒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异常)、血色素沉着症(铁代谢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患者出现慢性肝损伤时,转氨酶升高的幅度通常不超过4倍正常上限,部分患者的转氨酶可位于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肝脏疾病患者的转氨酶可出现上述变化,但具体病因的明确尚需结合病史与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 近期服药史、毒物接触史是诊断药物(毒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线索,确诊则需要进行相关血药浓度检测;
- 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既往史是缺血性肝病重要的诊断线索,进一步病情的鉴别或明确可结合肝脏影像学相关检查;
- 输血史、手术史、不良性行为等是病毒性肝炎重要的诊断线索,确诊需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原、抗体检测),以及病毒DNA定量检测;由于乙肝、丙肝等是肝癌的高发人群,因此这部分患者还需每六月检测一次甲胎蛋白与肝脏超声;
- 饮酒史是酒精性肝病诊断的重要线索,主要诊断依据包括:①饮酒时间5年以上;②饮酒量男性每日乙醇摄入量达到40g,女性每日乙醇摄入量达到20g,或每2周有大量饮酒史(每次乙醇摄入量大于80g);
- 通过检测血清铜蓝蛋白可明确肝豆状核变性,这部分患者会出现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血清总铜降低、游离铜增加,同时出现尿铜排泄增加;
- 检测血清相关抗体可进一步明确自身免疫性肝炎,包括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以及可溶性肝抗原等;
- 肝癌则主要通过检测甲胎蛋白(持续≥400μg/L)或甲胎蛋白异质体L3(占比达到10%),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造影、增强CT或磁共振等出现肝癌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应结合肝穿刺活检。
对于转氨酶升高的处理,应结合具体病因进行保肝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可通过修复肝细胞膜保肝,适用于中毒性肝损伤等患者;硫普罗宁、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通过解毒保肝,适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药物主要通过利胆保肝;甘草酸类制剂主要通过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并降低转氨酶水平。具体药物的选择应结合具体病情决定。需要注意的是: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重在明确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药物(毒物)性肝损伤在保肝治疗的同时应停用相关药物、避免接触毒物;病毒性肝炎患者保肝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重在戒酒,必要时给予抗炎治疗;肝硬化患者重在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并定期检测甲胎蛋白与肝脏超声筛查肝癌;肝癌患者则应行手术治疗,清除肿瘤病灶。
综上,通常情况下,AST升高预示着肝脏损伤更为严重,但部分肝病患者如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患者的转氨酶可位于正常范围,因此,不建议单纯通过转氨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应结合其它血清学、影像学、病理学等相关检查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