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读后感
江苏版 五年级小学语文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问题补充:要超过200字!!!急~~~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A、B、C A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完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在安徽广德洞里,有一块因水滴不断从岩缝中滴落下来,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而使石头正中有个小洞的石头。这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如果我们也能向水滴那样,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文中还举了几个中外名人的例子: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了《本草纲目》。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便自谋生计,但他毕生孜孜不倦,最后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还有现代著名书法家齐白石,他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他用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正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前进到路上的一块块“顽石”。 由此看来,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在现在的学习中我们就要用到这种精神,哪怕是一点小事。比如说,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不懂的题了,我们不要不会就撇下不管,而要想尽方法把它弄懂,搞会。再比如说,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了,不要连蒙带猜的读过去了事,而是要去查字典,或问别人去了解这个字的读音。 当然,要用到这种精神的地方多的是,所以我们要记住: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B 今天,我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读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浪花能把毛毛棱梭的礁石碰撞成圆石头,它也具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信,你想想,浪花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永不停息地前进,也在不分日夜地冲击礁石、浸蚀礁石、啃噬礁石,它最终能不让礁石的棱角变小、变平吗? 课文中的李时珍就是从小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准确的医药巨著,所以他就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了。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还要亲自到各地采集药草,可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永不放弃,终于写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祖国医学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像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了伟大事业的人还有许多,如:王羲之、爱迪生、齐白石、欧阳修……真是举不胜举,数不胜数呀! 其实 ,我也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四年级上册的寒假里,我不知啥原因迷上了毽子,有可能是看表姐会踢,很羡慕的缘故吧!于是我每天都练踢毽子,每天就踢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踢毽子,最多一次可踢到20个呢! 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用 “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一番大业。 C 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后,我有很多感想。如:无论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成功。我还搜集了几句名言名句呢: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刻苦学习的人总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好学好问,什么都能学会;害羞不问,总有一天掉队等等我想,无论遇到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我记得四年级的暑假,姑妈给我买了一双漂亮的滑冰鞋,穿上去正合适,更是舒服极了!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会滑,只会让姑妈扶着我慢慢的走。慢慢的,我会自己走了,可是,我走的一点儿也不好,走一会儿就摔一下,害得我屁股都给摔疼了。我的屁股一连疼了三四天,在这几天里,我一直在养我屁股上的伤,根本滑去滑冰,直到我屁股不疼的时候。屁股终于不疼了,我又去滑冰了,我先穿上了滑冰鞋,又装上了安全的护腕,我穿上了滑冰鞋,本想站起来溜几下,可是我一站起,一不留神就又给摔了一下,这害得我差一点就喘不过气了。事后,我知道了,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长久的目标,每一天,每一时我们都要向自己的目标近一步,不能半途而废,如果半途而废了,你始终会一无所获,一事无成的。我知道了一个人做事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这样做的话每一件事都会很容易做成的。我总结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的经验,慢慢地,我会自己独立滑冰了,而且滑得特别好,还学会了许多滑冰的花样,那时候我高兴极了,差一点儿我就穿着滑冰鞋跳起来。由此可见,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专心致志,就是再难的事,我们也会很轻松的解决的。滴水穿石,我们一定要铭记它给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许多名人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启示,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 我国语言大师侯宝林,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语言大师。他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虽然只上过三年小学,但还是丰富积累。长大了,他更加努力,儿时的梦想他始终也没有忘记。 有一次,它为例得到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脚上血泡都磨破了,可他还是不甘心,后来听说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于是他欣喜若狂,可家境贫寒,没钱买书,所以他决定去把书抄回来。一连15天,他冒着鹅毛大雪,顶着狂风,终于将一本几十多万余字的书抄录到手。他晚上不停地练习着,校对着,全城最后熄灭的一盏灯,就是他了。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为全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了。 我爱好写作,从5岁时就梦想要当一名作家。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看书,起先我看些连环画,慢慢看起了有图有字的书,在长大一点,我看起了作文书,慢慢又看上了小说书。每当我看到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时,我会不由自主的把他们记在一本大笔记本里。一年级的时候,我在外婆的帮助下,做了一本小本子挂在墙上,每天放学回家,我会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简单记下来,我迈出了作文的第一步,接着我学会了写短篇日记,又学会了写中篇作文,后来我又学会了写精彩的长篇作文……每天记日记,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有快乐的,有发泄的,有委屈的,还有激动的,上面记载了我童年的一笔。如今,我一开始试着写短篇小说了,我坚信,我只要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就一定会实现我心中的理想。 是的,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对准他,努力吧!拼搏吧!超越吧!挑战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千万不要回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别怕,那时上天对你的考验,跌倒了爬起来,你只要一次又一次的顽强努力,你会成功的,你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幸福与甜蜜!你一定能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朋友们,努力吧!让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后,有的感触,令我感触最深:做都要持之以恒,半途而废。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真的被感染。文中三位名人的事迹地打动了我,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当我读完课文的题目时,我不禁惊奇地说“水滴微道的力量竟然把石块滴穿了!”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地从岩缝中滴落,滴在同地方。几百年了,几千年、几万年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专一、持之以恒,能把石块滴穿。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在前进的道路上,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克服遇到的和挫折,。我不由得了事。在做数学作业的,有一道简便计算。我苦思冥想,终于想着方法,我就算下去。算到最后,答案与答案不。我想:方法肯定的行不通的。但我重新计算一遍,就写下一题了。其实,是我在计算中出了错,方法是的。我像文中的李时珍等不懈,一遇到就被打倒。我下决心以后遇到事,都不半途而废。从这篇课文中,我铭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漫长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就能够美好的理想。
读22课滴水穿石有感。写读后感。
问题补充:读22课滴水穿石有感。写读后感。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400字老师带领我们学完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主要讲,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一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不断地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这水滴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什么事情都能做成了。文中还举了几个名人的例子: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经过二十多年才写出了《本草纲目》;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毕生孜孜不倦,最后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权;还有现代著名的书法家齐白石,他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他用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的不懈努力,他的书法才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都是拥有着这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把一块块顽石给滴穿了,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习这一种精神,在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时要虚心请教、或是从网上查找,直到弄明白为止。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要这样,所以我们要记住,目标专一不要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100字
问题补充: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100字
●滴水穿石》读后感 读了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我有点惭愧,因为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是古代、近代、现代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他们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条坎坷之路,可他们并没有放弃目标,知难而退,而是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而我呢?上一次爸妈带我去军山玩,我见军山高耸入云,就迫切地想一睹军山之顶的秀丽风景。可是军山太高了,爬到半山腰,我就四肢发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这时我想:军山这么高,到什么时候才能爬上顶啊?还不如下山去休息休息,享享"清福"吧,于是,我便向爸妈请求下山,妈妈只是叹了口气答应了。 由于我没能持之以恒,迎难而上,致使登军山一事半途而废,最终没能欣赏到军山的秀丽风景。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读后感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说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由水滴滴穿的,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试想,这难道没有道理吗? 上次,我要到弟弟家住,阿姨帮我和弟弟买了毛笔和描红纸,叫我们练字。我写了一两天就感觉没意思了,便去看电视,而弟弟一直坚持到底。现在他的水平已经是一流的,而我只是一个三流水平,远远在他之后。事后,我反思:他能成功是因为他坚持,而我失败是因为没有坚持,我要向他学习。 又有一次,我和弟弟学习电脑盲打字,我刚开始觉得有新意,可慢慢地就觉得一天到晚就这样打字,枯燥无味,一点也不好玩,就打电脑游戏了。而弟弟恰恰和我相反,他矢志不移,坚持要学会,每次我让他和我一起玩游戏时,他都婉言谢绝了。现在,他的打字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我,我悔之不及。 希望你们不要学我这样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我铭记了“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其中,有一处最能打动我了——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叫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读了这段以后我感到,齐白石爷爷之所以成为现代著名书画家,是因为他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才使得他的书画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又联想到我的舅妈,她在刚接手银行里一个叫“对公”的职位时总是出错。于是,她每天早出晚归,通常大家都吃过晚饭了才回来,一丢下碗筷就又忙着打电话向朋友请教。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她还翻阅了大量书籍,有时连饭都忘了做,泡袋方便面凑合一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她终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而不出差错了。我的舅妈就凭着这样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最终战胜了困难。 而我呢,记得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几道提高题让我们带回家做做看,我做到第一道就傻眼了,这时,一眼瞥到了新买来的一本新书,这时脑中的一个声音说:“别做了,反正老师只说做做看,明天她会讲。”我就丢下了题目。就因为,一次次这样做,自己主动钻研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的数学成绩总是不尽人意。 同学们,为了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请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遇到困难应该不放弃! (供你参考,希望你喜欢并祝学业进步)
求谈“中国学生素质教育读后感”?
问题补充:求谈“中国学生素质教育读后感”?
●党颂 中庸行道事可为, 共思仁政为民生. 无私下乡暖群众, 能图发展定乾坤. 忍多风雨非叹苦, 让名让利不曾昏. 日照神州众人喜, 本乐国民自可闻. 十一一会成名路, 年岁朝夕有几浑. 动静结合行巧事, 乱拼乱闯非我能. 毁旧创新研科技, 尽育天下读书魂. 能思善想搞经济, 人人小康乐天伦. 教得干部为人民, 育以实事付苍生. 不贪不腐自不苦, 周而复始心为诚. 误无错少尽己力, 人才倍出有新朋. 子观世道风云辈, 弟随哥业建国城. 贪污犯罪日益少, 官清人杰工作真. 污染防治护环境, 吏以法制定是非. 万载千秋国不衰, 世世代代永为恒. 长思来者可忆顾, 存一忠心报国门.
谁有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啊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觉得的确不错,于丹用许多浅显的故事,把一部《论语》说得通俗易懂。随后又看了很多评论,表扬的、批评的,太多太多。我本就不是有主见的人,看得太多就更不知道该如何发表感想了,只是觉得儒家思想用好了可以使人生活得更快乐,反之也可以使人变的愚钝。所谓愚民政策么,中国的统治者又不是第一次使用它。现在的事实是改革了,开放了,入世了,外来思想大批入侵了。我们曾经的所谓信仰“共产主义”,已经越发力不从心了。。。。。。而人活着,不光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其实我觉得宗教也是如此,信手捡来几句禅语以博大家一笑。 —-永远活在当下,是初入禅门者应当了知的事。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刻,比之于不切实际的计划和妄想,应该更适用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吧。坐而论道,不如务实参禅。—-放下,不是外相上的决然摒弃,而是在心中对坚固执著的松缚,是心灵的完全放松状态。仔细想想,最需要放下的,恰恰是我们最放不下的东西。—-“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躁进,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自伞自度,自性自度。自己有伞,可以不被雨淋湿;自有禅心,可以不被烦恼所惑。雨天不带伞,想求助于别人,犹如自己不见禅心,总想别人超度。自家宝藏不用,却只羡慕别人的,岂能称心如意?凡事不求别人,反求诸己,才是生活的真态度。—-“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苦瓜的味道是苦的,无论它经过多少圣水的浸泡,进过多少圣殿,其性不变。我们的心也应如此,无论是圣是凡,无论在何境地,清灵之性、明空本质,宛然无异。说到容易做到难,在现实社会中,谁还能这样。只有一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于丹讲的先不论好与坏,毕竟有很多人是汲取了营养的,这就够了,何必对人要求太苛刻呢?对与不对,其实没有任何差别,差别的是人的心。就象北方的雪,北方人看来习以为常,甚至很多时候是厌烦。天气冷,风又大,路还滑。而南方人看到了,却欢天喜地,有感于自然的神奇。其实,雪就是雪。无论你开心也好,沮丧也罢,它依旧自自然然的落下。 从别人那里能汲取到什么,其实就看你自己内心如何把握心态而已。-《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彼此相信又不至于过分粘乎。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 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说实话,我原意是准备把这本书读两遍的,但看到有那么多的人还在等着借阅,以自己看书的速度,实在不能有奢望等所有人都读过一遍、品味一遍、我想那是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或可会有更深的发现体会。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1.读于丹说论语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2.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彼此相信又不至于过分粘乎。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 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说实话,我原意是准备把这本书读两遍的,但看到有那么多的人还在等着借阅,以自己看书的速度,实在不能有奢望等所有人都读过一遍、品味一遍、我想那是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或可会有更深的发现体会。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回答完毕,祝你愉快!~
《论语》心得读后感
●你好!《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个人感觉,通过《论语》看孔子:1、孔子是“发烧友”,做学问做到3月不知肉味,游列国游到无处容身,虽如此,却乐此不疲。2、矛盾的结合体,说自己喜欢粗茶淡饭,却愿意去做“执鞭之士”,以求富贵。3、自命清高。认为自己不会而别人会就是“下问”,而且每当赞赏别人时,就会拿自己相比,比如对颜渊说,用舍行藏,只有我和你能做到。4、阶级思想最浓厚,凡事都以“士”为出发点,“士”在那时属于社会的高层。他的本意,所有的学说是和下层阶级没有关系的。他的思想里,当然没有民主。5、具有相当复杂的社会观点,强调“仁”,更强调“克己”,认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是“仁”的主要手段,这是违背人性的。6、对相当长的时代生产产生的阻碍作用。他“恶衣恶食”,认为提到吃穿的事,就是无知的表现,要专心于政,可老百姓是否有饭吃有衣穿他是不在乎的。7、一生汲汲于政治,欲借政治“治”人一把,以成其“仁”,最终未得实现,反被后世冠之以“圣”—–幽默的故事,泉下有知,是否在苦笑呢?8、言行不一。用极大篇幅的著作和人们讲“德”,却以一句话终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认为好色是人的第一性。9、一个天真的长者。所有的学说都是凭空而出,以一个人的表现而决定好恶,以一部分人的表现决定人性。10、师德有问题。经常当众侮辱学生,甚至将子路咒骂致死。当然,好的方面更多,说不完就不说了。
●你好!《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中路博客 AP1ibQ b!j.V9D9iL;|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中路博客+d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很简单,“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