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是什么意思
三思是指在我自己的角度、对方的角度、第三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三思而行:三:站在我你他的角度上,思:思考。而:然后。行:行动。反覆再三考虑,然後再做。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扩展资料:“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延伸阅读
三思而行的意思是什么
三思而行(拼音:sàn sī ér xí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论语·公冶长》。
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行动;常用于形容人行事谨慎。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汉语成语,拼音是sàn sī ér xíng,意思是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出自《南齐书·公冶度》。
子曰,三思而行的意思
三思而行的意思是: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出自《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近义词:深思熟虑、郑重其事,反义词:不假思索、轻举妄动。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不赞同季文子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