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唐海珍,女,湖南邵阳县人,现为高中语文高级教师,邵阳市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后辍笔十多年,于2014年重拾爱好。文章散见于《生命时报》《中国妇女报》《中国审计报》《中国人口报》《湖南科技报》《潇湘晨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读者报》《广西日报》《海南日报》《青春期健康》《云南林业》《当代教育》《椰城》《文史春秋》等几十家报刊,其中《母亲希望有个傻儿子》被评为湖南省2015年度副刊作品好新闻奖金奖。
又到秋天栗子香
每到秋天,一看到菜市场或地摊上摆着褐色而饱满的板栗,就想起儿时村中的板栗山和捡拾板栗的往事,那情景历历在目。
在村外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分别有一块板栗山。中秋前后,原本苍翠的板栗树叶和刺猬似的球果在秋风的吹拂下,涂抹上了秋天的色彩,渗透着秋天的韵味,召唤着收获的人们。此时,农人们肩挑箩筐,手拿竹杠木棍、烧火的铁夹踏进板栗山打起板栗来。不一会儿,树下的草地上、草丛里、荆棘丛里、水沟里滚满了刺球。打完了,就用铁夹把刺球一个个夹进箩筐里。等大人们收工走了,我们小孩子便进山在草丛里、荆棘丛里、水沟边,满地找起刺球来。每发现一个,惊喜得急忙用手去捡,等手刺到了,便条件反射地缩了回来,才知道是需要用树叶把它包裹起来或用树枝把它夹起来才不会受伤。把它弄到脚下,鞋子下狠狠地蹂躏它,把它周身锋利的刺蹂倒蹂断了,便找来石头把刺球砸开,小心地剥开那层带刺的厚皮,一粒粒形态各异的褐色坚果便崭露头角。我把它们放进裤袋里,继续我的搜寻作业,从树上到树下。有时幸运地发现树上的某个枝头还悬挂着一个刺球,必要爬上树费尽全力地把它摇下来。
捡完了,走出山,常常馋不可耐地生吃一粒。咬开褐色的“盔甲”,剥开,里面还有一层薄薄的带毛的褐色的衣裳。再为它脱下这层衣裳,肉质细腻发亮,入口清凉脆甜。其余的拿到家中或放进柴火堆里焐爆吃或炖鸡肉吃。
长大后行走于大街上看到一种糖炒板栗,更是吊胃口:用砂置铁釜中,加以饴糖置火上炒热,把板栗投其中滚翻炒炙,熟后栗壳呈红褐色,去壳后果实松、软、香、甜。炒熟后的栗子会在壳上露出一个可爱的小口,微笑着面对它的客人。剥去壳后,香气便肆无忌惮地从温热的体内窜出,直捣你的鼻腔、喉咙、胃。可惜小时候孤陋寡闻,不知道有这种吃法,要不然也会去鼓捣一下。
本文发2017年9月16日《内江晚报》
板栗有“干果之王”的美誉,中医认为有滋补肝肾脾胃的功能,又称“肾之果”。古人常常食栗养生,并留下了不少轶事和佳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晚年有腰腿痛的毛病,一直治不好。一天,偶遇一位山翁,给他开了一个秘方,即每天早晨起床后,用鲜栗十颗,捣碎,煎汤,连服饮半月。苏辙照此方食后果然灵验,不禁赋诗曰:“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诗中道出了栗子的食疗功效。
南宋诗人陆游对板栗很有感情,深谙栗子的养生作用,晚年齿根浮动,常食用栗子治疗。有诗为证:“齿根浮动欲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
明代诗人吴宽喜欢用栗子和米一起煮粥,以增加营养。他在《煮栗粥》中写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对栗子粥的青睐,也道出了栗子粥能补肾气、益腰脚之功效。
清代乾隆皇帝吃过糖炒栗子后,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栗子营养如此之丰富,历来被人们奉为长寿的“灵丹妙药”。又到秋天栗子上市的日子,当糖炒栗子的香气飘荡在闹市,总惊扰了我的味蕾,勾起了我的食欲,让我在追忆悠悠往事的时候,总要买些栗子回家炖鸡肉或排骨,让香甜美好的味道融进生活。
附:本文未开通赞赏功能时,推送过,现在开通了赞赏功能又恰逢栗子飘香,就再推送一次,让大家重温一下旧作,好多吃吃栗子,有益于身体健康。
其它可读性文章:
爱上散步
中元节的桐子叶粑粑
没有爱情的吻
孩子,别玩 手机了!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唐海珍文字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