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丢了镇宅之宝

谁丢了镇宅之宝
作者:空谷传响 图片来源:文章自带
修宅筑室,历来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各地的新屋庆祝形式也不一而足。而在豫北平原的黄河故道一带,“盖房民俗文化”尤其鲜明,仪式感尤其突出。
这里的居民,把建房过程中的“上梁”视为重头戏。房主人在上梁这一天,往往是格外紧张、严谨、兴奋。除了协助匠人施工外,还要请村里有学问的人书写对联。单等正室一左一右两架大梁在墙上落正,便将大红的对子分别粘贴其上,但见“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微星”,真是字迹苍劲,寓意吉祥。或写“周公问梁何日上,文王答曰此时吉”,或曰“鸣鞭炮声声贺喜,上大梁步步登高”,亦是凸显主题,喜庆有加。
大梁之上是二梁,自然也难免红袍加身,上敷“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尽彰豪华富丽而巧指方位;或曰“金屋初落定,紫燕悄飞来”,隐喻宅心仁厚而不动声色。
在二梁之上的正中位置,是一根直立的柱子(俗称卦柱),上书“姜太公在此,诸邪神退位”,如同符咒,避妄祛灾,反映出人们祈愿平安的心理诉求。
当然,屋外也不容忽略,在正室大门门框上,分别是“金梁玉柱千秋固,铜墙铁壁万年牢”的大红楹联,令人心生牢靠,顿感安全。大门两侧的窗棂上,分别是“空气畅通”“阳光充足”的字样,令人如沐春风,暖阳煦煦。
然而,重头戏的高潮桥段还在后头。就在两架大梁的最上端,两根卦柱之上,匠人精准地凿开榫眼,将一根宽约五寸厚三寸的长木条子,横拉镶嵌其间,名曰“嵌椽”。
嵌椽就位之后,各个房间方可开展上檩条、钉椽子的工序。嵌椽就位之前,房主人预约村里书法最好学问最大的人,饱蘸浓墨,庄重地工整地写道“建于公元某某岁次某某年某月某日谷旦宅主某某率男某某孙某某木作某某泥作某某仝修”。而后,在嵌椽上端描三道粗实线,是为乾(天);在下端描三道粗断线,是为坤(地),体现出“天地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内涵。
这些真实的有效的权威的信息尽载其中,其作用恰似镇宅之宝,其能量不啻定海神针。谁要鸠占鹊巢?妄想!哪个不肖子孙想把老宅主撵出去?抬头看看!
最后,由新屋男主人与女主人合作,把几颗大蒜、一双筷子、数根炊笤髦子,用红线(绳)捆扎在一起,绑定于嵌椽的中心位置,预示着美好的日子从此开始。
终于大功初成,已到正当午时,在男主人挑着长长一挂爆竹燃放之际,女主人在新屋中央,虔诚地给天地神灵摆上供品,焚香,跪拜,祈福。
此刻,屋里屋外,房前房后,在激越的鞭炮声中,在大红楹联映衬下,好一派喜庆、祥和、热闹、新鲜的气象!
可惜如上所述的场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消声匿迹了。
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房屋的材质、结构不断升级,使用“梁、檩、椽”的木制房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大红的专用对联无处粘贴,贵为“镇宅之宝”的嵌椽也无处安放。喜欢快节奏的现代人,索性连尚有“用武之地”的门窗上也“不著一字”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效率高,其它的“繁文缛节”就统统见鬼去吧。
而今反观存世渐少的嵌椽,赏其制式,品其内容,你会发现其信息含量是多么丰富。你会不得不承认,这便是镇宅之宝,传家之宝,人文之宝。
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的飞速提高,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急剧丢失,正应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老话。细细想来,不亦憾乎?
作者简介:空谷传响,本名娄之敬,延津县榆林乡西娄庄村人,文学爱好者,新乡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本地各文学平台。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