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时间知觉具体哪几种形式?
时间知觉是认识外界物体时间特性(延续、顺序等)的知觉。时间知觉主要有两种依据:
第一是借助太阳、月亮、星星、季节的变化及各种计时工具。
第二是人体内的各种神经生理过程都有一定的节律性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等,当客观事物与人体的节律性活动形成一定的联系之后,就可以用来感知时间的长短。例如:人可以借助饥饿的感觉判断该到吃饭的时间了,也可以依据困倦的程度估计深夜的时间。
人对时间的估计随活动内容,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生理状态等,可发生过长或过短的错误。例如:参加愉快的活动,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街上等候朋友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较长。人在童年,对时间的流逝感觉迟钝,时间显得分外长,到了晚年,会感到时光迅速流逝。天阴看不到太阳,时过中午还以为是上午等等。
时间知觉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精确估计时间的能力。
延伸阅读
人对时间知觉的主要表现?
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
(1)对时间的分辨。例如,先吃饭,再午休,接着去上课,能够按时间顺序把这些活动区别开来,就是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例如,知道今年是2020年,去年是2019年等。
(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例如,知道这节课已上了一刻钟了,这门课程已开了两个月了等。
(4)对时间的预测。例如,知道再有十天就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了,两个月后就是寒假等。
几岁是时间知觉发展的关键期?
自我意识萌发的时间是2—5岁左右。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是7—8岁。
3岁是时间知觉的萌芽阶段,也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期。利用这个关键期,制定一份生活作息时间表,比如早上7:00起床,8:00去幼儿园,晚上5:00幼儿园放学,7点晚饭,9点上床睡觉等,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作出安排
7-8岁是儿童时间知觉迅速发展时期。所以,试着在这个阶段把时间还给孩子自己管理,以往的生活经验+良好的习惯=自我管理时间。
皮亚杰认为时间知觉受什么影响?
有三个影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3.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
为什么时间知觉会落后空间知觉发展?
时间知觉即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由于时间很抽象,人们在感知时常常要借助中介物,如天体的运行、人体某些器官的节律或专门的计时工具。
时间认知较为抽象,空间认知较为具象。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呈现在眼前的更容易理解。因此时间知觉的发展落后于空间知觉的发展。
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错!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也可成为时间信号。 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
儿童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称之为什么知觉?
儿童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称之为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既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
心理学家发现,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与估计的时间不完全一致。人的时间知觉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