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最后谢幕

01
出生于桐城世家
我的母亲张慕莲,1923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清河张氏,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祖上从六世祖张淳起、七世祖张士维、八世祖张秉彝、九世祖张杰、十世祖张廷珖已读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历代相传,光大发扬,桐城清河张氏成为当地第一望族。母亲的爷爷,十六世祖张传寿,秉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潜心专研医术,成为当地悬壶济世的名医。在桐城羊子巷、故乡卅铺镇张家大院名声鹊起,享誉桑梓。传寿公的姐姐张德静,为帮助弟弟安心悬壶济世、兴旺家业,终身未嫁,全心全意留在张家操持家务。她的奉献、牺牲精神传到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先生耳中,感到是中国妇女的楷模,亲自题字《至性过人》褒扬,这是我们家族的荣耀和骄傲。
(十八世祖张慕荃的孙子黄河临摹。)张传寿开始子嗣不旺,长子张家仁1886年出生后就一直未再有男孩出生,连续生了六个女儿后才迎来第二个男孩家晔1903年出生,相隔了17年之久。而后子嗣兴旺,接连生了四子,家晔、家昽、家昕、家曙。张传寿的哥哥传良仅有的两个儿子均在童年夭折,断了子嗣。则将张家仁过继到传良门下,一人兼祧传良、传寿两门。
(左起:十七世祖张家仁、张家晔、张家昽。)我的外公十七世祖张家仁,东渡日本求学于明治大学商学院,他较早地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对旧中国封建礼数多有抵触,积极支持弟弟妹妹们外出求学。家仁大哥支持大弟家晔到北京考入北平医学院,在读书期间接触进步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早期的共产党员。大哥还将三弟家昽带到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兄弟三人成为民国时期前卫的有志青年,时代精英。四妹张振华为了逃避家乡的封建包办婚姻,逃婚离开故乡。大哥家仁支持她考进北平医学院求学,在求学中结识了有为青年钱壮飞,共同的理想和信仰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妇。经家弟张家晔的影响和介绍,四姐张振华、钱壮飞、胡底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献身共产主义事业。钱壮飞、李克农、胡底成为插入敌人特务组织心脏的三把尖刀,周恩来称之为“龙潭三杰”杀手锏。
(右图为母亲的四姑妈张振华和女儿黎莉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北京)张家仁从日本学成归来后,在南京进入津浦铁路局,一直供职于该局总务处(相当于局长办公室),主事文牍规章的起草并兼顾法律事务,一个终身标榜不党不群,笃守仁爱大道的桐城士绅。张家仁的正房原配夫人王燕瑛,字琳圃。为庐江的大家闺秀,二品衔在任候选道,江苏扬军厅同治王飞翘之女。因为是名门闺秀,读过书,有文化,喜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对管家理财没有兴趣,也不愿意操持。但是家中主妇位置在那里摆着,必须管家。家仁也是子嗣艰难,虽娶有侧室袁德英,两位夫人连续生了六个女儿,直到40岁时才喜得贵子,取名先路。此后再无子女出世。
妈妈排行第六,上有五位姐姐,下有一位弟弟。因为外公的开明和进步,积极反对女孩子裹小脚,支持女儿读书受教育,六个女儿都进了学堂,成为了民国初期新的女性,受益终身。那时在封建文化统治下,认为女孩子是泼出去的水,终要嫁人的,受教育就是把钱投到水中,连个响声都听不到,瞎糟蹋钱。外公顶住流言蜚语的压力,坚持送女儿们受教育,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值得我们后代的敬重和仰慕。母亲生长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的大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家教,知书达理,恭谦礼让。同时又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多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姐姐们的呵护,有点大小姐的脾气也是难免。
(左下图:张慕莲15岁在故乡)
1944年日军进犯湘西,学校仓促逃难。外婆王燕瑛随家人在逃难途中,因流离颠簸,食宿不定,劳累、惊吓过度,饮食不洁,腹泻缺医少药,不幸病故于广西与贵州交界处一个叫六寨的小镇,享年58岁。
(1999年梁东北携妻子谈振芬、儿子梁衡到湖北黄石市看望大姨张慕兰一家。大姨父方伯齐这次见面后两个月安详谢世,享年92岁。大姨2005年谢世,享年95岁。后左一大表姐方筱同,前右一姐夫陈厚星。
02
成长于大家庭
随着我慢慢地长大,妈妈经常向我讲起她的姐姐和弟弟们。妈妈说:“大姐慕兰生于1912年,和蔼、睿智,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嫁同乡方伯齐,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国民党军官。
二姐慕菊生于1913年,漂亮、聪明,师范毕业后相夫教女,贤妻良母。嫁吴卓生,国民党宣传部官员,掌管着进口影片的审查工作。1949年全家去了台湾,失去了联系。改革开放后得知二姐一家全部移民美国,最后客死他乡,葬在了美国。
(二姨张慕菊、吴卓生夫妇与三个女儿吴玲、吴瑶、吴琪一大家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国的幸福生活。)
(张慕菊、吴卓生与三个女儿吴玲、吴瑶、吴琪)三姐慕蓉生于1916年,稳重、热忱,文笔出众。她最能善解人意,家族中谁有困难,她都会主动伸出援助的手,是家族中的主心骨。江苏医学院毕业,她是我们张家六姊妹中第一位医生,继承了爷爷悬壶济世的事业。在她的影响、鼓励下,四妹、六妹相继成为了医生。嫁温州青年孙荃,江苏医学院毕业,外科主任医生,夫唱妇随,一同在武昌行医。
四姐慕蘅生于1921年,开朗随和,性格好,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在北京海军大院门诊部眼科工作。嫁甘肃张成,邮电部电讯专家,多次出国援助外邦。
五姐慕荃生于1922年,师范毕业从事小学教育。丈夫因为政治因素解放后身陷囹圄,为了保护儿子不受牵连,慕荃与其离婚。慕荃因为受前夫的影响,被下放到农村,失去了教师的工作,被迫从事农业生产,历经艰辛,九死一生,命运多舛,道路坎坷。五姐的一生,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红颜薄命多磨难’,五姐的一生是担惊受怕、艰苦贫寒的一生。我在2007写得“忆五姨”一文有详细记载。
(1999年夏梁东北携妻子谈振芬、儿子梁衡到岳阳看望五姨和五姨父。后右一长子黄谦若、右二次子刘小泉。前右一小儿媳谭妮、前左一孙子刘怡。
弟弟张先路生于1926年,毕业于合肥大学,芜湖市中学教师。娶妻王胜男,公务员。1957年大鸣大放时,被邀请参加座谈会,在主持人一再鼓励下,提了几条建议。后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投入劳改农场监督劳动改造。1971年因为战备需要被遣送回乡,监督劳动,妻离子散。(为了保护儿女能健康成长,在大姐慕兰、三姐慕蓉的主持下,王胜男与其离婚。离婚保护了孩子,却给苦难中的先路带来灭顶之灾,万念俱灰。)一个张家少爷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打击和苦难,前途无望,家破人散,缺衣少食,贫病交加,年仅50岁就撒手人寰,化为故乡青山岗上的一个坟包。
1937年六姊妹与先路弟弟、先畴堂弟在羊子巷张家大院后花园里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尽情展现了民国时期大家闺秀的优雅与风采。
1938年日军全面入侵中国,桐城沦陷,母亲随家族逃难到湘西洞口县竹篙溏镇,与四姐慕蘅、五姐慕荃一起考入国立第十一中学,三姊妹成为同学们眼中瞩目的三朵花,1944年一起高中毕业。
1947年春节,几位姐姐回家过年团圆。三姐慕蓉带着一双幼子女返乡,回武汉时,三姐带我母亲照顾幼子一起去武汉,24岁时母亲才考入武汉的湖北医学院,努力读书,刻苦学习。母亲上大学多得到三姐的资助,虽然自己不是很富裕,却愿意帮助贫困的同学。同学张洪恩家庭贫困,母亲常常接济他,使他也能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03
婚姻家庭与工作
1952年底,父亲作为人民功臣参加志愿军英模汇报团回国,广州铁路医院院长悄悄地将正在武汉读大学的母亲接到广州,乘着父亲在广州做志愿军战斗英模汇报时,由单位主持为父母亲举办了隆重的婚礼,给父亲一个意外的惊喜。母亲嫁给了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可爱的人”。
1953年夏,母亲毕业于湖北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医学院六年学制)分配到哈尔滨市省立医院五官科,开始了悬壶济世生涯。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朝鲜战争结束。年底父亲随铁道兵团凯旋回国,部队直接开到陕西宝鸡市,志愿军集体转业变成了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准备参加修筑宝成铁路。
(潘学固、张家昽、潘习常、方伯齐1946年一起在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供职,周末会齐聚黎莉莉、罗静予夫妇家团圆,黎莉莉家很大,为聚会提供了条件。此时张振华也在南京黎莉莉家,带外孙女罗小玲、外孙罗丹。)
1954年6月10日,身怀七个月身孕的母亲告别哈尔滨省医院五官科同事,只身工作调动前往宝鸡市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医院,与丈夫团圆。
1954年9月8日母亲有了儿子,为了纪念在哈尔滨工作、孕育的长子,给儿子起名梁东北。初为人母,喜上眉梢。为了照顾儿子,特地从河南农村老家将我的奶奶梁赵氏和堂姐梁性纯接到宝鸡,奶奶带孙子。
从此把侄女性纯看作是自己的孩子,送入铁小读书,继而铁中,包头铁道学院毕业,成为了铁路工程师,彻底改变了侄女的命运。当性纯的弟弟学清读书遇到困难时,也出手相助,帮助侄儿考入武汉钢铁学院,一直供到大学毕业。父母亲善良、淳朴,对亲友们的困难尽可能的帮助,多为雪中送炭。
1956年11月母亲在宝鸡生下了女儿,为了纪念在宝鸡修建宝成铁路,取名梁西北。
1958年,父母亲随着第六工程局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参加兰州到西宁的铁路建筑。我也来到了西宁,又赶上粮食极度紧缺,西宁是荒蛮之地,生活就更艰苦了。妹妹西北随着奶奶留在了西安。
1960年春节在西宁合影
1960—1962年在浮夸风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下,国民经济建设停滞,粮食短缺,全国人民饿肚子。很多建设项目纷纷下马,第六工程局也被解散合并。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为了加强海防铁路建设,父母亲被调往福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工作。1963年夏离开西安之前全家合影留念。
(1963年8月调动工作从西安去福州,途径武汉,慕蓉、慕莲两家合影于武汉长江大桥下。)1963年9月到达福州铁路中心医院所在地,福州东南郊区的魁岐村。当年国庆节路局组织游览鼓山,母亲带着儿女游鼓山,合影于涌泉寺大殿前。父亲因为值班不能一起前来。1965年8月17日母亲在福州铁路中心医院生下了小女儿,这一天是福州解放纪念日,为此父母亲给小女儿起名梁东南。
在“十年浩劫”中,父母亲长期被下放到铁路沿线樟湖坂车站卫生所工作,家中孩子无法照顾。1969年12月被下放到福建山区永安县铁路医院,离开省会福州前在福州西湖公园留影纪念。这是福州铁路中心医院唯一一家被下放的到山区的。
1973年3月,长子梁东北高中毕业,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去了农村。母亲告诫儿子知识改变命运,不要把功课都丢了。她哪里知道农村生产劳动的强度,哪里知道贫穷、饥饿摧残下的知青如何在苦苦挣扎。1975年7月母亲在病休期间,带着小女儿到儿子插队的农村住了一周。亲眼看见高中毕业时130斤的儿子瘦得只剩112斤,全身晒得黢黑,头戴斗笠,上身赤膊,下穿短裤,打着赤脚,挑着180斤的稻谷奔跑在仓库到晒谷坪间。中午吃了饭不敢休息,跑到仓库西边的山头上注视天空,担心雷阵雨袭击。听到打雷声或者看见乌云涌来,立刻就要跑回来喊人收晾晒的稻谷,争分夺秒,抢在雷阵雨来到前把晾晒的稻谷收回来。看着儿子消瘦的身影,看着儿子肩上的重担,看着儿子飞奔的脚步,母亲心里疼痛,留下了无奈的眼泪。晚上九、十点钟看着儿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狼吞虎咽地吃饭,她知道了什么是“双抢”,知道了那是在拼命。我拉着妈妈的手说“这样的日子我会干五年,再长了我不知道能不能坚持。”母亲亲眼目睹了农村的贫穷和劳累,她心疼儿子,同时也知道因为家庭出身成分高,儿子是没有当“工农兵大学生”的资格。也没有选调的可能,只能等机会了。
1976年8月出了政策,职工可以退休让子女顶职。为了让上山下乡四年的儿子能有工作回城,母亲毫不犹豫地提前病退,离开了心爱的医疗岗位,离开了始终牵挂的患者。为了儿子的前途,一个母亲愿意做任何事,我顶替母亲进入永安铁路医院药剂科。1978年我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跨进了医学高等教育的殿堂,是母亲的教诲“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命运只有读书。”激励着我,使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家族中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的医生。
1983年3月20日,母亲有了长孙梁衡。在孙子周岁时,全家照了第一张彩色的全家福。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照一卷彩色胶卷加上印照片,大约45元,几乎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能记录下来我们家的脚印,也是一件幸事。
1988年3月22日,母亲有了外孙聂磊。1990年,退休后的父母亲在永安铁路医院病房楼前留下合影。
04
半生归来圆梦
2000年9月8日我陪同父母亲回到了母亲的故乡,安徽省桐城市卅铺镇金山村,细细算来母亲离开家乡已经53年,半个多世纪啊!在家乡等候迎接的有大舅舅张先墉、大舅母罗月萍、二舅舅张先圻及舅母杨秀英、三舅舅张先坊及三舅母刘秀兰、小姨张慕茜、姨父罗干成,二舅已做了祖父,今天也将小孙孙带了来。这么多亲人都是第一次见面,虽然面生,但血浓于水,心却贴在一起。大家围坐在餐桌旁,品尝着满桌的美味佳肴,共同举杯庆祝妈妈半个多世纪后重回故乡,欢迎张家六小姐回家。庆祝亲人团聚,祝福老人健康长寿。今天是我的生日,为了不给主人添麻烦,我没有声张,今天我能陪同妈妈回到了故乡,看到妈妈在酒桌上开怀大笑,愉快的与亲人们交谈,这就是最好的纪念了。父亲今天是头一次陪妻子回门,不过整整晚了四十八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其原委不道自明。
(为十六世祖母亲的祖父张公传寿扫墓、祭祀。)
9月10日上午,三位舅舅陪同我们去桐城市访旧,桐城清河张氏是第一望族,因清初出了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宰相而显赫至极,名噪一时,留有张氏相府深宅大院。更因出了方苞、姚鼐两大文豪,在文学史上形成了桐城派而享誉文坛,历代读书风气甚浓,名家、学子不断涌现。
首先找到张家老宅所在的羊子巷,地名虽在,面貌全非,羊子巷变成了羊子大街,老房子全部被拆除,一点儿当年的痕迹也没有了,妈妈带着无限失望的心情离开了羊子巷。走进西后街,南行约三百米,就是昔日的张氏相府,早已改做桐城市“荣军疗养院”,走进院内迎面可见东西走向的六尺巷,巷子南侧就是当年的相府,巷子北侧是吴氏宅第。(吴氏也有人在京城做官,任礼部尚书)。
“六尺巷”的故事在故乡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的是大学士张英在京城任宰相时,一天接到家乡来信,说相府北边的吴氏准备扩建花园,将围墙向南移三尺,多占相府土地,请老爷帮助家人。张英随即修书一封让来人带回,家人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首诗:
一帋書来祗为墙,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万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读后深感一代贤相的胸怀何等宽阔,深受教育,主动将自家围墙向南后移让出三尺。吴氏闻听此事,自觉惭愧,也将围墙向北后移让出三尺,两围墙间反而多出一条六尺巷。一件为争夺土地的邻里纠纷,在张英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宏大度的调解下,迎刃而解,留为千古佳话。细看“六尺巷”长不过百米,高不过二米五,黑墙白顶,十分普通,但它体现的恭谦礼让和高官重臣不以权谋私的精神,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封建社会的权贵尚且有此觉悟和情怀,今人不应效仿吗?
六尺巷前思故贤,相国肚里可撑船。
恭谦礼让移三尺,海阔天空美誉传。
05
寿诞金婚同庆 子孙筹划故乡行
2002年7月迎来了母亲八十寿辰,父母亲金婚志喜。母亲的堂弟张先坊、侄女王青,陈奎龙夫妇,王青的女儿陈欢。外甥孙大千,黄金玲夫妇,黄谦若,范淑英夫妇,刘小泉,刘怡父子。外甥女孙小千,孙毅、孙琪从祖国各地齐聚永安为老寿星们贺寿。
2004年年初,罗小玲表姐、孙小千表姐不约而同都提出了回故乡的愿望,希望由我来牵头组织,具体实施。我根据亲友们年龄偏大,分布散,解决交通问题放在首位。将回乡的时间安排在金秋九月,故乡天气不冷不热,适合旅行。这时暑假已结束,错开了暑假交通拥挤。
各地亲友们纷纷回信、回电话积极响应。尤其是故乡的三舅舅张先坊,率先表示支持,负责安排解决亲友们的住宿、吃饭、交通,为我们解决后勤保障工作,要我放心大胆的组织大家回故乡。三舅舅的话使我大受感动,信心倍增,决心一定要组织好此次回乡活动,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我给回乡的亲友们起了个团名《故乡行恳亲团》。在美国的表姐吴瑶来电话表示祝贺,她真羡慕我们能组团回故乡,这是她母亲几十年的向往和遗愿。她如果不是丈夫病重需人照料,她是多么想回故乡啊!
我们张氏家族这一支为九世祖张杰、号西渠,是老宰相张英的三哥。在康熙朝任苏州府学训导。我们这一支张氏世居桐城北乡,虽不及“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一门显赫,却也是诗书相承,官宦迭出。十世祖张廷珖,附贡生。十五世祖张祁年是监生,加运同衔,分发江苏补用知县。十六世祖张传寿由军功保举参将。后回乡行医,悬壶济世。生育五男七女,长子张家仁(我的外公)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商学院。次子张家晔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三子张家昽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四子张家昕,安徽省立高级师范学校毕业。(这次在上海没有找到他的后代,实为遗憾。)三女张競群嫁当代书法家潘学固。四女张振华嫁革命家钱壮飞,夫妻俩成为优秀的地下工作者,谍战尖刀。此次组团回故乡的亲友均为张传寿的后代。张传寿长子张家仁的三女,张慕蓉的长子孙大千、黄金玲夫妇,次女孙琪。五女张慕荃的长子黄谦若、范淑英夫妇,次子刘小泉。六女张慕莲、梁祖翼夫妇,长子梁东北、谈振芬夫妇,二女梁西北。儿子张先路的女儿王青。张传寿四女张振华、钱壮飞的长女黎莉莉的女儿罗小玲。次子钱江的长子钱泓、任小民。张传寿三子张家昽的三女张慕茝,四女张慕苓,长女刘红佳、次女刘红燕,五女张慕芝、秦天骥夫妇共计21人。
(三舅舅张先坊设三桌家宴欢迎亲友们回家。左起:孙大千、张先坊、张先圻、张先墉、梁祖翼、张慕莲、罗小玲、任小民、钱泓、黄谦若。)
(左起:谈振芬、梁东北、罗小玲、钱泓、王青、黄金玲、范淑英、梁西北、孙琪、刘小泉。墙上挂着四篇祭文大中堂。)
2004年9月3日,我组织张氏后代第一次大规模回故乡祭祖、扫墓、探亲、联欢正式启动,分布在北京、武汉、岳阳、苏州、上海、福州、永安的二十一位亲友如约回到桑梓,团聚在故乡。三日晚,三舅舅张先坊设宴三桌欢迎亲友们荣归故里。
为扫墓、祭祀先贤,我分别写了《祭医魂》颂先祖传寿公救死扶伤;《怀念钱壮飞烈士》《祭忠魂》颂先贤廷玉公功德千秋;《祭冤魂》泣怀冤狱屈死的先路公四篇祭文。炎热的夏季,父亲不畏高温,伏案挥毫,奋战几天,亲自书写成大中堂,装裱好后准备带回故乡祭祀先人时使用。
9月4日早饭后,大家一起走回金山老家,在村口集合后,三十多人步履轻盈,心情爽朗,兴高采烈,扬眉吐气地走在故乡的道路上。这路是这么的亲切,这么的踏实。故乡梦绕数十年,难叙苦衷悄默还。
盛世思乡组团返,百年期盼祭先贤。
小泉弟点燃了万响大鞭挂。山响的鞭炮告诉村里人,曾被扫地出门的张家后人又回来了。大家昂首挺胸,喜气洋洋地走进了家乡的小村庄。先参观三舅家,再进二舅家。在二舅家清静的小院里,全体亲友在故乡第一次合影留念。
以往也有一些亲友回桐城,但因不知家乡的情况和亲人的动向,多数是在县城看一看,转一圈就走了。不知道故乡在哪里?亲人在何方?随后大家走到了张家大院的遗址,现在能看得见的原物只有地上躺着的那条门槛石。灰色的花岗岩石门槛默默无语,它看见过昔日张家大院的辉煌,也见证了大院的屈辱。它看见过愚蠢的人们手握钢钎、锄把,野蛮地拆毁了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大院,欲哭无泪。它看见了盛世回乡亲友们眼中的困惑和惋惜。它心知肚明,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说而已。石门槛啊,今天你看见这么多的亲人回家园了,你要为兴旺发达的张氏后代而高兴啊!我们会永远记住你的。
稻穗芳香回故里,难寻昔日大宅园。
风雨沧桑崎岖路,鞭炮声声贺团圆。
随后大家一起来到了大舅舅的家,小院里立刻显得有些拥挤。大舅妈罗月萍和长女张泽霞、二舅妈杨秀英为大家端上一杯杯热茶。大家一边慢慢地品茶,一边欣赏着四周的风光。大舅的房子坐东朝西,院门外就是整片的稻田,田里的稻子金黄沉甸甸的,回报农家一年来的辛勤耕作,丰收在望。田尽头有一排树木的地方是一条小溪,童年的妈妈和她的姐姐们经常玩耍的地方。西边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的是大别山东麓的龙眠山。妈妈的目光凝视着远方,脑子里一定在回放着童年美好的时光。
06
祭奠先祖并庆祝恳亲圆满
接下来祭奠先祖,大家最先来到先祖传寿公的墓地。我们先展开横幅,将它固定在竹杆上,将《祭医魂》卷轴大中堂悬挂在正中。再用两根竹杆与横杆垂直交叉绑紧。根据横幅的宽度打下两根木桩,将竹杆绑紧在木桩上,两根竹杆上悬挂楹联,祭祀场地布置妥当。我选择拍摄的角度,架设三角架。三舅手脚麻利地割去墓地上的杂草,使墓碑显露出来便于观看。
这时天上落下纷纷小雨,我们手忙脚乱地正准备收拾横幅、楹联。王青姐说到:“老祖宗,我们今天来祭拜您,知道您落泪了,您要保佑我们。”说也神了,王青姐的话音刚落,雨就停了。人们常说扫墓时落雨表示后代的孝行感动了祖先和上苍,是吉祥之兆。这时候亲友们陆续来到墓地,见墓地布置得庄重、肃穆,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横幅白纸黑字,格外醒目:救死扶伤 润泽桐乡
祭联:煎草扎针悬壶济世誉桑梓;行医送药乐善好施惠黎民。
大家在墓地碑前按辈份高低,前后排好队。大家胸前都别着一朵纸花。墓前燃亮了蜡烛,点起了供香。孙大千哥主持祭祀仪式,黄谦若哥宣读祭文。
离开祖墓,前行不远就是先路、先畴两位舅舅的墓地。大舅舅砍去杂草,露出墓碑。我用竹杆挂起《祭冤魂》大中堂,插在墓后。我们全家和王青姐在先路舅墓前合影留念。
大家在墓前排好队,墓碑前点燃蜡烛和祭香。黄谦若哥主持祭祀仪式。他上前一步,肃穆、沉痛地说到:“张氏后代《回故乡恳亲团》与故乡亲人同祭十八世祖,向张公先路(1926~1976)默哀三分钟。”大家一起低头默哀致意。“礼毕,宣读祭文。”我们的太祖(十五世祖)张祈年(1839~1902,张传寿的父亲)字吉士,号蔼庵。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肆业的统称监生,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江苏补用知县。与夫人刘氏合葬于北乡适冲铺小程庄,大约是在卅铺镇东北方向十公里处。汽车沿206国道北行一公里后离开国道,驶入乡间简易公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半小时,停在了小村庄里,这大概就是小程庄吧。大家离车徒步向山边走去。经稻田,过小溪,爬山的道路都是荆棘杂草,根本就没有路,只能是在山中穿行。经过约二十分钟地跋涉,在三舅的带领下到达太祖墓。
直径约三米的墓圹为大块花岗岩石垒砌了一半,正中有一块高不足一米,宽约70厘米的墓碑。碑右上刻着: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安徽审判厅厅长姻世再侄马振宪题。碑正中用阴文刻写着:授中宪大夫张公吉士、封恭人张母刘太恭人之墓,(清朝四品官员之妻称恭人,之母称太恭人。)立碑人署名是:男传良、传寿,孙家仁、家晔、家昽、家昕 。曾孙先路、先畴。
晚饭前,首先为年逾花甲的亲友们集体祝寿。红纸黄字的大寿字正中高挂,横幅、贺联使寿堂中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欢乐气氛。
横幅:花甲群星璀璨 好人一生平安
寿联:千里远行梦系桑梓亲朋好友贺高寿;
百家好聚情归故乡欢歌笑语庆团圆。
共有梁祖翼、张慕莲、张慕茝、张慕苓、罗小玲、孙大千、秦天翼、钱泓、张先墉、张先圻、黄谦若十一位寿星在寿堂上分两排高坐,他们的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是那样的甜美和灿烂。面前摆放着倪凯制作的特大的祝寿蛋糕,上面插着十一支红蜡烛,中间一个红色大寿字突出了主题。
寿星的前面站立着为他们贺寿的亲友任小民、范淑英、黄金玲、孙三千、王青、谈振芬、梁东北、梁西北、刘小泉、刘红佳、刘红燕、倪凯、张泽玉、桂芬、张天山。在《今天是您的生日》背景音乐声中,东北宣布祝寿仪式开始。东北致祝寿词:“亲友们今天欢聚一堂,共庆寿辰。数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却为漫漫旅程。寿星们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坚韧不拔,勇敢坚强。挺过风雨,再见彩虹,夕阳无限,霞光辉煌。让我们祝愿寿星们乐观开朗!健康长寿!笑口常开,生日愉快!游子远行聚故里,一路欢歌入家门。
人游四海魂系梓,树高千尺叶归根。
淳朴贤德广积善,寿星喜庆跨六旬。
轻越古稀迎耋耄,百岁预期享天伦。
豁达开朗口常笑,亲友叩首贺寿君。
祝贺寿星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大家整齐地弯腰三次叩首为老寿星们祝寿,寿星们乐得嘴都合不拢。祝寿活动达到第一个高潮。
随着《祝您生日快乐》的音乐响起,被点燃的十一支红蜡烛跳动着红红的火苗。大家边拍掌边唱起:“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祝您生日快乐!”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歌声、笑声、掌声、祝福声响成一片,气氛热烈,活动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寿星们喜不自禁地默默在心中许下美好心愿后,一起吹灭了生日蜡烛。全体亲友一起拍掌祝贺,有节奏的掌声持续不断,整个祝寿活动推向了第三次高潮。刘培林和梁东北担任摄像,将祝寿和联欢晚会的盛况收入镜头。流年坎坷历一生,端坐厅堂群寿星。
三叩欢歌齐祝寿,晚霞绚丽见真情。
妈妈那天坐在两个堂妹之间,格外高兴,笑容满面,喜逐颜开。这是我陪同母亲第二次回故乡,看到了这么多亲友欢聚一堂祝寿,别提多开心了。
大家马上入席,祝寿宴会隆重开始。斟一杯美酒,道一声祝福!送一个平安,贺一个吉祥!杯影交错,贺语相连。碰杯声中溶进了多少亲情和祝愿,大家沉浸在美好、幸福的夜色中。
晚饭后,稍事整理,《激情故乡大家唱》联欢晚会紧锣密鼓接着登场。按照昨晚的分工,各司其职。
黄谦若哥为晚会的总监和主持人。他手拿话筒深情地说道:“美丽的秋天,金色的季节,我们特意安排了晚会《激情故乡大家唱》。我们今天能组团回到故乡,首先要感谢梁东北先生为组织这次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激情,正是由于他不懈地联络,才使我们大家能欢聚一堂。行前我和儿子黄河特地创意、制作了一个全体《故乡行恳亲团》成员和家乡亲友签名柬和《荣誉证书》,证书里写着:感谢梁东北先生为《故乡行》活动作出的卓越贡献。《故乡行》全体成员,2004年9月。签名柬上已经签上了所有回乡亲友和故乡亲友的名字。这是为我们此次活动的总策划、总指挥、董事长、团长东北弟准备的特殊嘉奖。请接受大家礼物和一片心意。”
望着大红的荣誉证书和亲友们友情签名的签名柬,我非常感激也十分感动,我为亲友们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份内事,但大家却这样高度评价我的付出,使我受之有愧,忐忑不安。我惟有更加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故乡行的预计活动,才不辜负亲友们的厚爱和期待。
我正在摄像,由妻子谈振芬代我上台领奖。在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中,谦若哥、钱泓哥代表大家授予荣誉证书和签名柬,大家有节奏地鼓掌祝贺。我的眼睛湿润了,我非常感动谦若哥和黄河侄儿独特的创意,他们的心真细腻,奖励真别致,也感人肺腑。他们所作的这一切,我竟被蒙在鼓里,浑然不知。这是在演唱开始前插进的一朵小小的美妙花絮。
07
游六尺巷思悼父子宰相
9月5日仍是阴天,今天上午安排参观六尺巷、文庙、小宰相陵园。六尺巷南面是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的故居五亩园,就是昔日的张氏相府。相府的古建筑解放后被拆除,早已改做桐城市“荣军疗养院”。走进院内,我想带大家去看看相府中还保留的古水塘。谁知到地方一看,塘已被填平改成了花圃,唯一残留的一点历史遗迹也被毁了,毁在二十一世纪,只有池塘西头那棵皂角树还是那样挺拔、苍翠。迎面可见东西走向的六尺巷,巷子南侧就是当年的相府,巷子北侧是吴氏宅第。(吴氏也有人在京城做官,任礼部尚书)。六尺巷东端新立了一座两柱单间汉白玉牌坊,两层仿木结构,上书两个红色大字“礼让”。整座牌坊通体洁白,这大概象征着父子宰相高雅、清廉的人品。
六尺巷的西端新建有大照壁,以安徽特产安徽青石建成。正面(西面)是描写父子宰相治家教子,恭谦礼让,恪慎奉职,辅佐圣皇的线描画。背面是桐城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令。
照壁西面新建四柱三间三层花岗岩石大牌坊一座,顶上飞檐翘角,甚为精巧。中间两根柱子下蹲着四只威武、凶猛的坐狮,张着大口,虎视眈眈。旁边两根立柱下匍伏着四只俯冲的雄狮,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虎虎生威。坊梁上刻写着“懿德流芳”四个红色大字,下面横梁上雕刻着四条张牙舞爪的祥龙。整座牌坊显得高大、雄伟、大气、精湛,很有气势。
六尺巷的故事在故乡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的是大学士张英在京城任做官时,一天接到家乡来信,说相府北边的吴氏准备扩建花园,做手脚将围墙向南移了三尺,多占了相府宅地,请老爷帮助家人。张英随即修书一封让来人带回,家人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后深感一代贤臣的胸怀何等宽阔,深受教育,主动将自家围墙向南后移让出三尺。吴氏闻听此事,自觉惭愧,也将围墙向北后移让出三尺,两围墙间反而多出一条六尺巷。一件为争夺土地的邻里纠纷,在张英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宏大度地化解下,迎刃而解,留为千古佳话。细看“六尺巷”长不过百米,高不过二米五,黑墙白顶,十分普通,但它体现的恭谦礼让和高官重臣不以权欺凌的精神,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封建社会的权贵尚且有此觉悟和肚量,今人不应该效仿吗。亲友远行回故乡,追思先祖赞辉煌。
恭谦礼让贤丞相,千古传扬六尺墙。
离开六尺巷来到文庙。文庙始建于元代延佑年间,为元、明、清以来桐城地方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占地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3平方米,以大成殿为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建有文庙门楼、櫺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大成殿,布局规整,气势宏大,整体建筑既有明、清风格,又富辽、金遗风,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大成殿外高高悬挂“与天地参”匾额,走进大殿,孔圣人高坐中堂,头上是“万世师表”匾额。孔圣人以儒家学说教化黎民,提倡中庸之道,尊师重教,对中华文明和文化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受到世世代代统治者和读书人的景仰,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化身。张泽国馆长和党史办的高主任也来陪同我们参观文庙,我们一起在大成门前合影留念。
龙眠山半山腰有一座精致的小院隐蔽在茂林修竹之中,极为幽静肃穆。这就是小宰相陵园文和园,它的门外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张廷玉墓石刻。(2013年将墓园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大门有一座照壁,两面刻写着雍正皇帝的题字“赞遒硕辅”、“调梅良弼”。
步入享堂,堂上正中悬挂着张廷玉的绣像。绣像右侧写着:清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三等伯文和公张廷玉绣像。只见他身穿一品朝服,胸挂朝珠,头戴红顶。面目端庄,威严祥和。两眼如神,炯炯发光。神态自若,黑须垂长。历经盛世,辅佐三皇。为官五十,调梅拜相。官居一品,尽显辉煌。荣归故里,光耀桐乡。父子宰相,归葬一方。
穿过享堂,登上百余级台阶,一座开阔的陵墓展现眼前。张廷玉墓地面积1200平方米,墓前有九级拜台,呈扇形展开。十米宽的神道中贯墓园,道两旁从下向上竖立着御祭石碑一对,石羊、石虎、石马各一对,石武将,石文翁仲各一对。我看见两座巨大的御祭石碑有明显断裂后拼接的痕迹,伤痕累累,一只石羊是后补重造的。石虎、石马、石翁仲身上也是残痕斑斑,很多肢体是后补的,十分可惜。
大家拾级而上,爸爸最先登上了墓圹。墓冢、墓圹均为汉白玉石覆顶环砌,墓前置石供桌、石香炉等祭具。妈妈在终亲友的搀扶下也登上了墓圹。
站在墓圹向前展望,视野开阔,西依“金交椅”,北傍“狮形地”,龙眠河从山脚间逶迤南流于其前,溪风抚松,松荫拂雾。整个墓地格局堂皇,气势磅礴,非同凡响,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大家在墓前第四次全体合影留念。我不停的照相,将这座复修后的小宰相墓园留为永久的纪念。
我们站在第九级拜台上,展开祭联。
横幅:名齐管乐誉苍宇 功高双房耀桐乡
祭联:康乾盛世披肝沥胆五十秋黎民同赞贤相; 管乐强国鞠躬尽瘁耄耋寿后人齐颂子房。《祭忠魂》大中堂高高挂起,面对陵墓,大家列队而立。主持祭祀人黄谦若哥庄严、肃穆说到:“张氏后代《回故乡恳亲团》向先贤张公廷玉默哀三分钟。”“礼毕,由梁东北宣读祭文。”我上前一步,怀着崇敬的心情庄重诵颂:《祭忠魂》颂先贤文和公功德千秋。谦若哥接着说到:“先祖衡臣,忠孝双全,机敏睿智,胆略超人。临危不惧,赤胆忠心,痛斥乱党,力挽狂澜。大智大勇,威名显赫,名垂青史,激励后人。三朝元老,玄龄子房,后代仰慕,颂怀忠良。缅怀先祖的历史功绩,激励后辈,建功立业。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在谦若哥口令指挥下,大家三次鞠躬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贤相致敬。
《故乡行恳亲团》全体成员和故乡亲友一起瞻仰、祭祀张公廷玉陵墓。这是解放后张氏后代第一次组团回故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必将载入史册。随着思想解放,政治环境宽松,回故乡之路一定越走越宽。
08
十年后,93高龄坐着轮椅再回故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张氏亲友零散、悄然地回到了桐城探访故乡和亲人,旧地重游。他们有些人不敢声张,甚至都没有找到故乡和亲人。频繁政治运动留给人们的畏惧刻骨铭心,向往故乡探询亲人的情怀魂牵梦绕,人们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中纠结着。2004年9月,在祖国各地北京、上海、武汉、苏州、岳阳、芜湖、福州、永安的张氏后代21人在我的组织,策划,安排下组成《故乡行恳亲团》结伴回到了故乡桐城。
2015年新年伊始,不少外地的张氏亲友希望清明节再次组团一道回故乡探亲,祭祖。为了顺应宗亲思乡 的愿望和祈盼,2015年3月2日由我牵头开始成立《故乡行恳亲团》服务组,制定活动计划,发出邀请。回故乡探亲、祭祖得到了宗亲们热烈响应,共有北京、上海、郑州、苏州、武汉、长沙、岳阳、昆明、福州、合肥、深圳、中山、芜湖的41位宗亲响应亲情的召唤,于4月3日齐聚桐城,与故乡40余位宗亲一起团圆、联欢、祭祖。
这一次我已经买了小轿车,我们夫妇开车带着父母亲和大妹妹一起回故乡,早上7点从福州出发,经过12个小时行驶了800公里到达卅铺金山村老家。母亲这一年已经因为跌跤骨折,不能再走路了,只能坐轮椅。妈妈一路上盯着高速公路上的地名牌念叨着:南平、鹰潭、景德镇。当念到安庆时,老人家说快到家了,离家不远了。当看到桐城时,兴奋得拍手说“到家了”。此时的母亲已经患老年痴呆症三年,但是家乡的亲人还都能叫出名字,还记得。
2015年4月4日下午参观桐城市文庙,妈妈坐在轮椅上,由亲友们推着一起参观。
随后参观张氏相府和六尺巷,亲友们在六尺巷西端“懿德流芳”牌坊前合影。另一位坐轮椅的张氏亲友老夫人比母亲还大3岁,已经96岁高寿。
四日晚上在紫来大酒店宴会厅为30位年逾花甲的亲友集体祝寿,这一次有30位年逾花甲的亲友端坐寿堂。
司仪梁东北领颂:张氏家族具有尊长敬老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在故乡为30位年逾花甲的亲友集体祝寿,是传承优良的家风,弘扬家族尊长敬老的美德。游子远行聚故里,一路欢歌入家门。
人游四海魂系梓,树高千尺叶归根。
淳朴贤德广积善,寿星喜庆跨六旬。
轻越古稀迎耄耋,百岁预期享天伦。
豁达开朗口常笑,亲友叩首贺寿星。
30余位张氏亲友孝心诚意地为年逾花甲的亲友们集体拜寿贺喜。寿星们喜不自禁,笑逐颜开。祝贺寿星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我们给您拜寿了!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生日蛋糕点燃蜡烛后,最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些急不可耐了。大家一起唱起《祝您生日快乐》一起分享着喜庆和欢乐。最年长的男寿星94岁的梁祖翼先生为大家分切蛋糕。
梁东北代表2015年清明桐城清河张氏祭祖联谊活动服务组发表《团圆致辞》,欢迎全国各地的亲友齐聚故乡,预祝活动圆满成功!祝愿亲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桐城市博物馆原馆长张泽国先生致辞欢迎宗亲回故乡祭祖联谊。借此机会说出了修复相府的规划和措施,号召大家积极关注、参与这件家族大事。张忠武代表故乡的宗亲欢迎外地的亲友回故乡祭祖联谊,预祝活动圆满成功!祝愿亲友们故乡之行愉快开心。
(梁东北为左起:张菲菲、张耕、罗孝娥、齐桂香、朱光大、张林、张宏、张泽洁、张永刚众亲友敬酒,上图。梁东北为左起:父母亲、张先墉舅、张先圻舅、杨秀英舅妈、罗月平舅妈、刘秀兰舅妈、张先坊舅、张慕茜姨、罗干成姨父、梁西北众亲友敬酒。)
桐城清河张氏《故乡行恳亲团》与家乡的亲友合影留念。
我在2000、2004、2008、2015四年陪同父母亲回到桐城故乡,极大地满足了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她的五个姐姐也对故乡魂牵梦绕,只有五姐张慕荃1978年在长子黄谦若的陪同下回过故乡一次。其他四位姐姐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回到故乡,成为了终身的遗憾。09
带着父母去旅游
父母亲都喜欢旅游,有机会就走出去四处访亲问友。随着年龄大了,能力下降,不能自己独立去旅游,我来帮助他们。孔繁森曾经说过“幼年时母亲省给我一个馍,成年后我要还给母亲一桌席。”2007年11月,我们夫妇陪同父母亲去香港旅游,使得母亲见到了大学时期的同学张洪恩。张洪恩因为政治成分受到歧视和迫害,1962年拼死逃港成功,来到了香港。在香港考到了执业医师资格,自己开业行医。娶妻生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知恩图报,在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积极寻找、联络找到了家姐张慕莲,约母亲到深圳见面,给母亲送来了彩色电视机、冰箱。
(2007年12月12日母亲在香港见到了60年前的大学同学张洪恩。)
2010年初要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消息越来越浓,母亲想去看看世博会,向我提出了这个愿望。我答应母亲一定带你们去。两个妹妹知道后对母亲说:“您今年都88岁了,走不动,谁能带您去啊,快不要瞎想了。”母亲诺诺地回应说“我有儿子,儿子会带我去。”为了这句我有儿子的骄傲,我必须要带着父母亲去看世博会。母亲的堂弟张先强、弟媳单文英居住在上海黄浦新区,得知母亲想看世博会的愿望,对我说“你带着父母亲来吧,我这里吃住都有保障。”有了先强舅舅和舅妈的大力支持,解决了世博会期间住宿的大问题,母亲的愿望可以实现了。2010年6月1日下午,我们夫妇陪同父母亲从福州长乐机场飞到上海。4日陪同父母亲走进了世博园,先强舅舅想得很周到,借来了两辆轮椅,可以推着母亲逛世博园。这一年父亲89岁、母亲88岁,如此高龄的老人能游览世博园,应该是很罕见的。这一天从早上8点开园一直看到天黑,母亲精神饱满,格外珍惜儿子的努力,始终兴致勃勃,喜不自禁。
(参观意大利馆,上图。在伊朗馆外合影留念,孙子特地从北京赶来陪伴奶奶。)
(上海的张先志姨妈、张先强舅舅、单文英舅妈、张先伟姨妈、郑涛姨父设宴为母亲庆贺“米”寿。你看看父母亲笑得多开心啊。)
2008年我买了轿车,拉着父母亲跑遍了福建及周围几个省。2012年5月21、22日,我陪同年逾九十的父母亲两天中游览了福建莆田市、泉州市全国重点文物景点宁海桥、三清殿、广化寺文佛塔、木兰陂水堰、龙华寺双塔、天中万寿塔。清净寺、开元寺双塔、伊斯兰教圣墓、蔡氏古民居、郑成功墓、安平桥、洛阳桥。省级重点文物景点梅妃故里、东门石坊、蔡襄陵园。还有重点寺院关岳庙、泉州南少林寺、郑成功塑像、郑成功纪念馆一共20个景区,其效率相当高,就是年轻人旅游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估计这也是一个孝心记录吧,是父母亲和我一起创造的。夕阳中柔和的光线辉映着妈妈对生活更加向往的面庞,我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多带他们去体验自然,享受生活。我和母亲站在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头,身后是宋朝名臣蔡襄石像和古塔,夕阳把最后的余晖尽情地泼洒在我们母子身上,真是身披彩霞红艳艳。这张照片是老父亲拍照的,相当好。
1947年父亲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1948年三月间,父亲河南大学医学院高两届的河南校友朱炎熙带着老婆、儿子去衡阳路过武昌暂停脚步,告诉父亲他经过同学介绍准备去湖南省零陵省立医院,那里缺少医生,需要人,问父亲愿意去吗。父亲表示愿意,就这样和朱炎熙大哥一同到了零陵,一同进入了零陵省立医院,做了一名内科医生。以后陆续还有史正民、徐言缄、金鳞等河大医学院同学参加进来。66年后的2013年,还在零陵的史正民先生邀请父亲前去聚会,这一年他90寿辰。
2013年8月底,我们开车带着父母亲行驶了12个小时,行程800公里到达零陵。
父母亲天生就是旅行家,当我问他们坐车累不累时。他们说坐车就等于是休息,一点不累。你看母亲笑得多开心。
史先生热情接待,带着我们游览了柳子庙、回龙塔等名胜古迹。离开柳子庙后,驱车沿着207国道一路南下30公里到富家桥镇(原何仙观)的周家大院。子岩府是一座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晚清的建筑群,由清同治七年的永州进士周崇傅(翰林院,官至二品资政大夫)的七位子侄合力建筑。经过八年建筑于1902年竣工的大宅院——子岩府(又称翰林府)。周家大院由三座这样规模的建筑群组成,可以说是一朵民间建筑的奇葩。零陵之行满足了父母亲看望老同学的愿望,虽然历经长途跋涉,父母亲没有感到一点困倦和疲乏,始终精神抖擞,笑容可掬。1969年12月,在“十年浩劫”中父母亲被迫从省会福州下放到山区永安县,离开了居住了六年的福州魁岐。从1997年起,到2013年的16年间,我六次陪同父母亲回到故居魁岐,让父母亲亲身感受故居的山水和文化积淀。魁岐是美国人1922年利用庚子赔款在福建建造、开办的第一所大学“福建基督教协和大学”。它的理学院、文学院大楼一直是福州最高达的建筑,地标。直到五十年代末福州建起了七层楼房的邮电大楼和华侨大厦后,才退出最高建筑之位。
1997年春节,我们一家和大妹西北陪同父母亲回到了阔别了28年的故居——魁岐。魁岐还和我们离开时一样基本没有改变,我们走在铁路路基上,遥望着远处的铁一小容貌依旧,二、三、四分会的十余座三层楼房依然挺立。铁路医院大楼旁的木质二层楼图书馆,三座小洋楼家属宿舍都还在。陪伴父母亲站在故居四栋的东房头。
2002年春节我们陪同父母亲第二次回到魁岐,这次父母亲有了孙子、外孙、外孙女一起陪同。铁路医院后面的小别墅楼曾经是高干病房,这里有一条小路可以直达四栋东头。
2010年5月,我陪同父母亲第三次回到魁岐,老榕树依然郁郁葱葱,树后的木质两层楼的图书馆被拆除了。后面的一分会三栋巍然屹立。当我看到父母亲站在这棵饱经沧桑的老榕树前,他们何尝不是一路坎坷,久经风霜。上图。2012年3月我陪伴父母亲第四次回到魁岐。今年是母亲九十岁寿辰,还是父母亲钻石婚庆,双喜临门。母亲的身躯比两年前明显驼背了,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在夕阳中我带着父母亲回到了当年福州铁路医院的“牛棚”第三宿舍,楼已破、草已荒、紧闭的烂铁门能够隐蔽里面曾经发生过的罪恶吗?文革时铁路医院仅有的三位主治医师,妇科主任查海深、内科主任关文华、外科主任梁祖翼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判和斗争。在这里关文华的大腿被折磨骨折,受尽磨难,九死一生。对运动的罪恶没有彻底、全面的清算和否定,这可怕的运动还会降临吗?
2013年2月23日我们兄妹三人陪同92岁的父亲、91岁的母亲第五次回到了魁岐。父母亲很高兴,晴朗的天气,愉快的心情,再回故居,其乐融融。终于看到了四栋进行着维修,历经沧桑的旧楼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都感到很欣慰,只要它一天存在,我们就会回来和它倾诉。
2013年11月17日,我第六次陪同父母亲回到故居魁岐。这天上午我们带着各自的父母亲一道回魁岐故居旧地重游。四位老人结伴儿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故居,不免思绪万千,浮想联翩,非常开心。在我们居住的四栋房头合影留念。母亲91岁,父亲92岁。邹洋叔叔、赵阿姨都是八十多岁的长寿老人。
17日中午从魁岐回来后设午宴招待福州铁路中心医院的老同事,共有12位高寿老人参加,这些50年前相聚在一起,为铁路一线职工、家属服务的医疗战线的老兵欢聚一堂,有五对老夫妻到场,父母亲是最年长的。
2017年3月我买回了房车,4月16日开车带着父母亲旅游,先后游览了三明北动车站、沙县峡谷、永安霞鹤山庄、永安沁园养老公寓。
(可惜此时母亲因为在卧室跌跤股骨颈骨折,已经3年多不能走路了,坐在房车里看风景也很开心。左一是妈妈的学生蔡莺金医生。)
4月16日中午与永安铁路医院老同事聚餐,欢聚一堂。借此机会我准备了生日蛋糕,与大家一起为我的父母亲、老寿星庆贺生日。同事们都争着分食蛋糕,说是要沾沾老寿星的仙气。
10
入住养老院并过最后一个生日
2017年10月18日,父母亲入住永安沁园养老院,这是原铁路医院病房大楼改建的,曾是父母亲工作的病房。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已经6年,目前只认得老伴儿和儿子,其他人一概不认得了。2018年4月15日母亲连续几天感冒低烧咳嗽,卫生院口服药物治疗无好转。我和振芬去看望母亲,我听母亲的肺部有干湿性啰音,是老年性肺炎,当机立断马上在床边为母亲静脉输入抗生素“头孢噻肟钠”,振芬还能一针见血,顺利输液。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母亲痊愈了,又度过了一次危机。
2018年7月,孙子梁衡、侄子梁延川从北京专程回到永安,一起为母亲祝贺96岁生日。母亲虽然已经不认识孙子了,但是通过写字板知道了孙子回来了,会心地开心大笑。墙上悬挂着寿幡,中间是绣了一百个寿字的百寿图,希望母亲能活到百岁。两旁是一幅寿联:悬壶济世口碑响:乐善养心德行高。这是对父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当之无愧。
2019年6月30日,我邀请在魁岐时的老邻居高秀琴大姐(左四),徐枳炯、孙林妹(左三)夫妇,我的知青插友姜淑玲(左二)一起去为母亲庆贺97岁寿辰。
(高秀琴大姐给母亲喂蛋糕)
(记不得母亲说了一句什么笑话,引起了我们哈哈大笑。2019年是平静的一年,这一年母亲没有生病,红光满面,安享晚年。)
2020年遭受新冠肺炎的摧残,养老院对外封闭,不允许探视。5月10日是母亲节,我将几朵鲜花和一本我制作的《母亲颂》美篇书,还有二块蛋糕通过护工送给母亲,表达节日的祝贺。虽然不能与父母亲见面,但是牵挂他们的心始终相连。
2020年6月3日母亲因为肺炎住院治疗,核酸检测阴性,经过治疗10天痊愈出院,出院后陆续出现吞咽障碍,吃饭困难。人一天天消瘦下去。
2020年7月14日在养老院庆贺父亲99岁、母亲98岁寿辰。因为新冠肺炎的原因,没有邀请好友参加,想着明年还有机会。一直牵手相依相伴的老伴儿感情笃深。
11
张氏最后一位民国闺秀永远离开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母亲最后一次过生日,以后再没有机会了。
2020年8月1日,孙子梁衡专程从北京回到永安看望爷爷奶奶。此时的奶奶已经智力完全丧失,不能识字,无法交流沟通。
9月7日,我五姨的小儿子刘小泉从湖南岳阳专程来永安看望六姨、六姨父,他握着六姨的手,心中感叹六姨一生幸福,没有什么遗憾了。
10月8日起母亲精神疲惫,不能言语,进食很少,只能将食物打成糊糊,慢慢地吃一些。此时我的堂姐梁性纯,表妹彭红玲分别从北京和郑州来到永安,每天为父母亲做些可口的饮食送去喂母亲。虽然亲人们希望母亲能好起来,但是母亲已是风雨飘摇,油干灯枯,10月13日深夜近12点,睡梦中接到养老院的电话,说母亲血压、脉搏均测不到。我说我们立刻赶过去。14日凌晨0点40分我们赶到养老院,此时母亲的血压、脉搏均测不到,我仔细摸妈妈的手腕脉搏,已经摸不到了。再摸颈动脉也摸不到,此时妈妈只有微弱的呼吸。父亲牵着老伴儿的手,紧紧握住。1点10分母亲的呼吸停止了,父亲弯下腰,在爱妻的前额深情一吻。在儿子东北、儿媳妇谈振芬、侄女梁性纯、外甥女彭红玲的注目下母亲渡往天国。彭红玲陪着父亲去阳台隔窗相望。我和谈振芬、梁性纯为母亲换上寿衣,整理干净。母亲的最后一程走得安详、平静,没有痛苦,无疾而终,也算是圆满谢幕,享年98岁。她是张氏家族中最高寿者,这是她一辈子与人为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精心奉献分不开的,好人一生平安,善有福报,乐享高寿。
看着穿戴整齐的母亲安详地闭着双眼,这时我才意识到母亲不在了,我再也没有妈妈了。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奔泻而下,我们的母子情到此终结,以后我就是没有妈妈的孩子了。对我而言世上再没有那根“慈母线”,再没有“临行密密缝”了。呜呼,痛哉。
细细想来母亲是有福之人。第一福是有一个开明、睿智的父亲,支持女儿们读书改变命运,得以完成大学学业,成为了知识新女性,这是那个年代民国时期的幸运儿,真是凤毛麟角。第二福是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五个疼爱她、帮助她的姐姐,得以顺利读完大学,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姐姐们的关心和帮助。第三福是遇到了真爱,有一个爱她、关心她、宠她的好丈夫,处处让着她,从不让她受委屈,使得她没有遭受太多的苦难。夫妻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牵手同行,晚霞灿烂。第四福是有三个听话的儿女,没有让她过多的操心,家庭中让她烦心的事不多。她是张家姊妹中最幸福的一个,有老伴儿相守终身。她在晚年四次回到故乡,给先祖扫墓、祭祀,愿望满足。比她的姐姐们都长寿,而且无疾而终,平静、安详中走完了人生之路,儿女们在身边目送。
母亲善良、淳朴的品格影响着我的一生。乐观、开朗的性格是我学习的目标。勤奋、执着,精益求精悬壶济世的精神激励着我继承了她的事业,攀登医学高峰。
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不断离去,妈妈是我们家族中最后一个谢幕者。随着妈妈的仙逝,驾鹤西行,再难看见这一代人优雅的身影和高清的品行,一个时代结束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妈妈虽然走了,但是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儿子的心中,必将伴随我的终身。亲爱的妈妈安息吧,您的一生是值得的,此生无憾!
儿子梁东北敬献 2020年10月21日头七于永安
? 精华推荐 ?
铁打桐城:明末民变中的张氏家族
耕读传家:张氏家族的整体崛起
吏隐思想:读桐城张氏家族诗作
宰相张氏家族考略一:张姓起源
宰相张氏家族考略二:原籍之谜
宰相张氏家族考略三:一路散播,开花散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