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战争意义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的区别?
二战时期的苏德三大战役分别是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这三场大战对于苏德双方来说,均有不同的意义,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意义重大。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扯下伪装,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军事实力排名欧洲前六名的波兰就沦陷了。德军快速攻占波兰使得希特勒对德军的“闪电战”战术非常满意,他毫不犹豫地把坦克炮口对向北欧和西欧,强大如法国都没有挡住德军的坦克履带,落得个投降当傀儡国的下场。德军在西欧大陆上的横行无忌,让他们的自信心达到了顶点,希特勒撕毁与苏联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三路侵入苏联。
德军的突然袭击让苏联非常吃惊,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德国会撕毁互不侵犯协议,苏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德军在列宁格勒将苏军团团围住,同时他们在基辅围降60万苏军,只要占领莫斯科的话,苏联的防御将彻底被德国切割开,莫斯科战役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场大战。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苏联所有交通线都汇集于那里,如果德军攻下那里,那么苏联就很难快速派兵增援被攻击的城市了,这将使得苏联各个城市极易被各个击破。对于苏联来说,莫斯科是交通要地,同时也是苏俄精神的象征,如果那里被攻破,损失的不仅是交通便利,人民的精神力也会受伤。
莫斯科战役进行得异常激烈,德军的坦克疯狂向莫斯科城奔去,而苏联也不断从后方调集增援部队,双方誓要击败对方。当双方打到最激烈的时候,上天下了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大雪,德军的坦克和武器在严寒中失灵,苏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莫斯科的那场大雪带走了德军的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同时也带走了德军闪击西欧积累起来的士气,此后的德军已经不是原来的德军了。此消彼长,苏军从仓促应战到慢慢进入战斗状态,他们的士气开始不断地提高,为后面战胜德军奠定基础。
莫斯科战役后,德国的燃料储备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希特勒计划夺取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为计划成功,希特勒派心腹爱将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攻击斯大林格勒,以保障前往高加索地区的德军不被苏军夹击。虽然德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那么他们不仅一雪莫斯科战役的前耻,还可以解决长期遏制他们攻势的石油燃料问题。可惜,苏联已经不是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苏联了,他们已经进入到战争状态,德军前往高加索地区的部队无功而返,而负责在斯大林格勒牵制的保卢斯被困致投降,德军彻底丧失了赢得苏德战争的希望。
莫斯科战役是德军败的开始,斯大林格勒战役则象征着德军彻底深陷失败的泥潭之中,他们的精气神全部都消耗干净,他们胜利之门已经关闭。
拓展资料
1941年10月,距离莫斯科不远的郊外,深秋的寒风刮着苏军战士的伤口。
德军已经兵临城下,苏军仍然负隅顽抗。
战士克洛奇科夫所在的连队只剩15人,面对浩如烟海的德军装甲集群,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为自己的牺牲做好准备。
突然,克洛奇科夫站了起来,手里攥着新制的燃烧瓶,对幸存的战士怒吼道:
“苏联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
说罢,克洛奇科夫掷出了燃烧瓶,然后在德军枪林弹雨的枪林弹雨中倒下了……
这是二战历史上最残酷的冬天,坐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的斯大林叼着烟斗,眉头紧锁。
望着地图上包围莫斯科城的德军,斯大林意识到,这是苏联红军最后的机会,一旦莫斯科沦陷,苏联也将灰飞烟灭。
这场战斗,不能输!
那么,面对德军的猛烈进攻,斯大林是如何应对的?莫斯科保卫战苏军又是如何胜利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一讲二战最著名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 【强弩之末,闪电战的弱点】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计划”正式执行,德国单方面撕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本土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国的不宣而战,让苏联全军与斯大林都感到措手不及。
在此之前,斯大林坚持认为在英国没有投降之前,德军不会入侵苏联。同时斯大林为了加强统治,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这让本就懈怠的苏联军队又缺少了诸多将领。
从6月开始,德军用闪电战势如破竹。
9月末,大军就冲到了莫斯科郊外。
此时德军距离克里姆林宫,只有两个半小时到车程。
到了这时,“钢铁之人”斯大林这才认识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更不该在欧洲动荡的时候清理军官。德军能这么快攻到莫斯科,斯大林逃不开责任。
但现在不是检讨的时候,眼下莫斯科战事吃紧,斯大林需要做的,只有退敌这一件事。
对此,斯大林在之前下了两步棋。
第一是采用“焦土政策”。德军突入苏联初期,斯大林下令所有人民都向东撤退,并烧毁自己的田地和房屋,不给德军留下一分一毫的补给。
从当时的苏德边境线到莫斯科,有1000多公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拉长德军的补给线,不让他们边进攻边得到补给。
等德军到了莫斯科时,补给线已经拉到最长,德军后续的汽油、粮食、以及过冬的衣物,都无法及时送到前线。将战争拖到冬天,自然会有转机。
二是将远东的部队紧急调到莫斯科。从战争开始到现在,苏联到远东部队大概在11月底能赶到莫斯科,如果能在莫斯科郊外拖住德军,那就有机会等到援军。
斯大林这两步棋都围绕着一个字:拖!
之所以要尽可能拖时间,是因为斯大林已经参透了德军闪电战的弱点。
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德军曾经利用闪电战拿下了波兰与法国,之所以这两次会成功,是因为闪电战要依靠两个因素:
第一是信息差,所有闪电战都是在对方毫无预料的情况下突然袭击,通过空袭机场获得制空权,再通过机械化部队瞬间占领补给重镇,从而让国家的军队被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小单元,最后再逐一击破。
第二是威慑作用,给对方的政治中心制造德军已经占领全境的假象,再通过威逼利诱等方式迫使对方投降。在奇袭法国的战役中,法国军队与政治高层就被四处都是德军的假象,误认为德军已全面占领法国,最后才建立了维希法国傀儡政权。
出其不意+吓唬人,这就是闪电战的“内功心法”。
然而,这套理论在进攻苏联的时候完全没有效果,就连创立闪电战理论的古德里安和元首希特勒也没有想到这一层。
首先,苏联具有极大的战略纵深,德军机械化部队无法对侵略过的地区完全掌控。前脚略过的地方,后脚就冒出了反抗的游击队。德军的装甲部队为了一鼓作气拿下首都,是不可能再回头慢慢消化敌军的,出其不意占领首都在苏联身上是不现实的,加上斯大林坚壁清野的战术,只会让德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
其次,他们是第一次侵略社会主义政权国家,在苏联人民的意识形态中,“团结、无畏”的价值观深入人心,纵使德军有锐不可当之势,苏联部队也会越打越顽强,从来没考虑过投降。
以上是斯大林对闪电战的另一面理解。
事实证明,斯大林的想法是正确的。
闪电战讲究的就是一鼓作气,只要拖住时间,胜利的天平自然会向苏联倾斜。另一方面,鼓舞士气与动员全民作战也很重要,闪电战就是希望通过速战速决攻破人民的心理防线,那就不能让德国的计划得逞。
此时,斯大林对莫斯科保卫战的胜算有了六成,接下来他还有很多事。
- 【最悲壮的阅兵】
时间来到了1941年11月,往常这个时候的莫斯科格外热闹,因为这个月有是十月革命纪念日,也是苏联的“国庆节”。红场上都会举办盛大的阅兵仪式。然而今年,一切好像都不复存在,苏联已被逼入绝境,国庆的欢乐气氛也随战争的来临灰飞烟灭。
但斯大林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仍然要举办阅兵仪式。
手下的将领在得知斯大林的想法后,纷纷跑到办公室劝阻斯大林。理由很简单,目前苏军已经丧失了制空权,德军还拥有一个空军中队。如果贸然举行红场阅兵,将士们都会成为敌机的活靶子。
斯大林自然知道这个时候举办阅兵有多冒险,但他也清楚,如果军心与民心不能激励起来,国家的大脑在这个时候仍然龟缩在地下的作战室里,那真的可能就有人准备向德国的投降了。
其实此时的莫斯科,以俄裔日耳曼人为首的市民已经组成了投降派,他们不断在报纸上呼吁斯大林尽早投降,这样可以让市民免受战火的摧残。
由此可见,此时的莫斯科并不是团结一心的,投降的声音已经开始蔓延。
因此,斯大林宁愿冒着被炸的风险,也要在红场举办阅兵。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这位钢铁巨人站了出来,他要给全苏联人民一个交代,给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个交代。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下着小雪,斯大林和苏联其他领导人登上了红场的主席台,他的脚下是列宁的墓地,他的眼前,无数严阵以待的战士。
斯大林在主席台上发表了6分钟慷慨激昂的演讲,他的声音被广播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苏联会打败德国侵略者,让我们伴随列宁的脚步,前进!”
斯大林的这声怒吼,激励了所有苏联人民,不论是前线的战士,还是在后方的居民,无不被斯大林的决心所震撼,被苏联的气魄所震撼。
红场上,将士们迈着坚毅的步伐,手里的武器全都塞满了子弹,走过红场后,他们将立刻奔向前线,与德军决一死战。
在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也通过广播听着斯大林的演讲,希特勒被斯大林的决心气得暴跳如雷,他立即下令:前线德军所有飞机全部出动,去破坏这次阅兵仪式。
然而当德军的飞机飞进莫斯科时,朱可夫所带领的防空部队早已严阵以待,密集的放空炮顷刻间把德军的飞机达成了筛子。据战后统计,在这次行动中,德军共有25架战机坠毁,他们没有一个能飞进红场。
前线上,180万德军仍在推进,古德里安带领的三个装甲集团军、一个步兵集团军以及一个空军大队做好了准备,从莫斯科西、北、南三侧进攻。
而苏军方面,斯大林亲自任命朱可夫为西方面军总司令,朱可夫主守西侧,南北两侧,也都有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坐镇。
在这一刻,胜利的天秤开始向苏联倾斜。
- 【凛冬来临,德军溃败】
从红场阅兵以后,希特勒就开始焦躁不安,他有种预感,预感到战无不胜的德军将要溃败。
希特勒每天都向古德里安询问攻城进度,可得到的回应永远只是仍在向前推进。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初,阵线每天都推进几十公里,而最近得到的战报,经常是五公里、三公里、甚至没有任何推进。
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宫就在眼前,最近的时候德军距离红场仅有22公里。可德军引以为傲的机械化部队,就是打不进去莫斯科市区。
步入11月,德军的装甲部队遭遇了巨大的损失。
1941年的冬天是历史上4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36度。德军的主战坦克——虎式坦克,在极低的温度下无法启动。每天早上,德军士兵都要往坦克的发动机上浇开水,预热一个多小时才能让坦克发动起来。
至于德军的步兵则更惨,按原计划他们9月就应该占领莫斯科,没打算在这里过冬,所以他们都还穿着单衣。当柏林向前线输送过冬衣物时,也被路上的游击部队拦截。
在寒冷的冬夜里,德军士兵为了活命,只能烧汽油取暖,没有取暖方式的士兵互相拍打彼此,不能睡着,因为睡着了,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
长时间的寒冷让德军前线士兵睡眠严重不足,同时机械化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也出现大面积损坏。
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里,180万德军的非战斗减员就超过了六分之一。
而苏军这边,则越战越勇。莫斯科的小孩都进入工厂生产坦克,妇女自发地走上前线,挖出了700公里长的坦克堑壕。
面对如此密集的反坦克防御工事,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已经寸步难行。
另一方面,一批批T-34坦克来到前线,苏联在设计坦克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这里寒冷的气候,不论多寒冷的天气,坦克都能瞬间发动,在战场上自由穿插。
而此时的德军坦克,却还在为如何启动与莫名其妙的故障发愁。
此时的斯大林对这场战争有了九成的把握,但他还是在等消息,等中国的消息。
当斯大林将远东军调往莫斯科时,远东的领土就暴露在日本人的视野里,如果中国不能拖住日军,苏联或将腹背受敌。而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让斯大林放下了心里最后一块石头。
当远东军抵达莫斯科的时候,就是真正反击的时候。
反击的时刻终于来临。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正式下达全线反击命令。莫斯科北部、西部、南部三方面守军在之后的几天里进入进攻状态。
成千上万台T-34坦克鱼贯而出,在炮火的掩护下,在1米厚的雪地里,发出了对德军的怒吼。苏军战士一并冲锋,曾经以擅长击溃敌军心里防线的德军,如今他们自己的心里防线已经被苏军反击冲垮。
德军的战败已然成为定局,苏军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创德军,并将阵线向西推进了350公里。
这是德军自闪击波兰以来,第一次遭受的陆军战败。希特勒无法接受德军战败的事实,不过他会慢慢习惯的,之后德军的失败,只有更多。
如果从根本上讲,斯大林相信苏联必胜的原因,是相信苏联庞大的工业体系,当钢铁机器全线开动的时候,战场上没损失1辆坦克,后方就又能造出3辆坦克。
无穷无尽的钢铁洪流,是德军的死结。
- 【莫斯科保卫战的尾声】
据统计,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死伤50万人,苏军死伤100万人,战损比接近2:1。虽然苏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更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当年在阅兵仪式上昂首阔步走过红场的士兵们,到苏德战争结束时,仅幸存5%。几乎所有走过红场的战士,都埋在了他们所热爱的白桦林中。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的果断与勇敢也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抗战的决心。东方战场上,八路军听到消息也为之振奋。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开始全力反击日本。西欧战场上,戴高乐所带领的自由法国开始策划收复领土……
一切都往盟军的方向上扭转。
乾坤未定之时,谁也不能放弃最后一丝希望,任何民族都不能人为地被灭绝,他们会因绝望团结一致,发挥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正如《道德经》所言:“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哀兵必胜,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最后,让我们对牺牲在战场上每一位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