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什么事迹和取得的成就?
孔子最大的事迹是流窜列国跑官要官和开办私塾,此外一生没做过一件好事,还对做好事的人打击讽刺。
他的主要事迹可以总结为:
跑官要官的二皮脸(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走后门、勾阳货见南子)、
不忠不义的叛国贼(谁给官做就想给谁当狗,哪怕是反贼淫妇)、
不仁不孝的忤逆子(把母亲停尸街头、强行与老流氓合葬)、
鄙视劳动的二流子(斥责想学劳动技能的学生为小人)、
蔑视人权的狗奴才(等级尊卑)、
歧视妇女的大渣男(把女人不当人、骂女人和小人难养)、
贪图享受的寄生虫(一边说君子远疱厨,一边食不厌精哙不厌细)、
反对法制的包庇犯(亲亲相隐)、
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让别人守孝三年、自己母丧当年就去吃霸王餐)、
草菅人命的刽子手(人殉、夹谷之会)、
开创邪教的邪教主(以礼杀人),
这样的人能称剩人!人之所剩,其实为渣,是为人渣!
他取得的成就就是成了邪教教主。
延伸阅读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出仕修经: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3、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4、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扩展资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生平做了什么事?有什么贡献?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在鲁国任官吏,自办学校,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孔子生平事迹
孔子先世是宋国贵族,因政治斗争失败,逃到鲁国。由于“贫且贱”,求知考自学。
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孔子曾做过“乘田”(管畜牧)、“委吏”(司会计)等官。他对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事都一丝不苟。当管理牛羊的小官时,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得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后来管理仓库,他又说:“我要把仓库的账目计算得一清二楚。”
五十多岁时,孔子由鲁国中都宰(主管中等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与纠察)。
孔子为宣传其政治主张,先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聚徒讲学,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均未被采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
二、孔子主要贡献
1、孔子提出“仁”、“礼”学说
他主张尊崇尧、舜、文、周公,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他认为大至国家,小至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以一定的伦理来维系。因此,人们都要加强个人修养,各守其位,各司其事,各尽其职。他把这些行为规范概况为八个字,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进一步升华为一个字,那就是“仁”,“仁”即“爱人”。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反对惨酷剥削,反对“非礼”,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
孔子有关“仁”和“礼”的学说把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伦理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学说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其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孔子是我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驱
孔子以六科教育学生。六科也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驾驶马车)、书、数。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熟悉古代经典,相传曾经删定“六经”作为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乐》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
这样,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言行由他第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一、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地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山。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15]。郯子博学多才,27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二、适齐
三十五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