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大度容人的原文 韩琦大度容人原文及翻译

韩琦大度容人的原文?

韩琦为宋之重臣,甚有名。有戚赠玉盏一,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至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后召显宦,特设一桌,覆以绣衣,置玉盏其上,且用其劝酒也。俄为一吏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小吏伏地请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有时。”顾谓小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度量宽大如此。

韩琦是宋国的忠臣,很有名望。他的亲戚曾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了亲戚一百两金子,也就格外珍爱这只玉盏。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著锦缎,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敬酒。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被全摔碎了,在坐的来宾无不惊愕,那人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著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随即再对那人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

延伸阅读

韩琦大度容人中非故也的故的意思?

原文:                 大度韩魏公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⑦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⑧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公帅定武⑨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间⑩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笞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选自宋·刘斧《青锁高议》) 【注释】   ①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大名:古地名,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   ③玉盏:玉制酒杯。   ④坏冢(zhǒng):破败的坟墓。   ⑤世宝:传世之宝。   ⑥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   ⑦吏:此处指仆人的头领。   ⑧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   ⑨帅定武:担任定武(今河北省定县)统帅。   ⑩间视:偶尔抬头看。间,间或,偶尔。   ?亟:急。渠:他。   ?解:懂得。 译文:   韩魏公在大名府任上时,有人送他两只玉制酒杯,说:“这是耕地的人到破败的坟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一点儿的瑕疵,可算是传世之宝了。”韩魏公拿很多钱酬谢了献宝人,他格外欣赏珍惜(玉杯)。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把精美的绸缎铺上去,然后放上玉杯。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到掉在地上,两只玉杯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愣住了,而那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韩魏公神色不变,对客人们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气数在那里。”又回过头对那差役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宾客们都赞叹韩魏公的宽厚。   韩魏公担任定武统帅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火把在身旁照明。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火把(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急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他说:“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火把了。”军中都很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问:韩魏公的大度是通过哪两件事体现出来的? 答:①不惩罚碰碎玉盏的侍卒; ②不惩罚烧着自己胡须的持烛士兵。

何罪之有下一句成语是什么?

“何罪之有”下一句是:“”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这是出自于佚名所著的《韩琦大度》。

《墨客挥犀》之《韩琦大度容人》译文?

容忍大度,宽容待人,胸襟博大。

汝误也,非故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只是不小心,不是故意的。

这句话出自《韩琦大度》: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文中的韩琦是北宋大臣,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越。韩琦的后裔在宋朝一朝地位显赫,其长子韩忠彦为宰相, 韩琦后裔在宋室南渡的时候,随皇嗣到杭州,南宋的宰相韩侂胄便是韩琦的曾孙。

何罪之有的前句是什么?

何罪之有的上一句 :

汝误也,非故也

[出处]

韩琦大度 (佚名)

韩魏公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燃须的典故?

宋朝丞相韩琦,率兵在定武时,晚上写信,让一个侍兵举着蜡烛站在身旁照明。侍兵因为看别的地方,所以蜡烛倾斜烧到了韩琦的胡须,他急忙用衣袖拂灭,继续写字。过了一会儿回过头来一看,已经换了一个侍兵举着蜡烛。韩琦担心主管的人鞭打那个侍兵,连忙命令将人带回来,说:“不要换掉他,他已经知道怎样举蜡烛了。”军队上下都十分佩服韩琦的大度。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做事情好讲中庸之道,所谓的不偏不倚居中最好,过犹不及两头都差。在很多事情上,中庸的态度是可行的,但有时也不尽然。比如“大事化小”通常被认为是大度,而“小题大做”则会被视为忌刻。于是韩琦宽恕了举烛的士卒,“军中咸服”,因为韩琦正是在“大事化小”。士卒受命举着蜡烛,为军中最高长官照明,本就是在执行任务,所以当蜡烛烧了主帅胡子的时候,他的确是犯下了过错,受到处罚也是理所当然。这样的事情不能算小,只是韩琦宽容大度,所以就不予计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