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礼仪有哪些?
1、握手礼 两人相向,握手为礼,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礼节。不仅熟人、朋友,连陌生人、对手,都可能握手。握手常常伴随寒暄、致意,如你(您)好、欢迎、多谢、保重、再见等。握手礼含义很多,视情而定,分别表示相识、相见、告别、友好、祝贺、感谢、鼓励、支持、慰问等不同意义。
2、鞠躬礼 此种礼节一般是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学生向老师、晚辈向长辈、服务人员向宾客表达由衷的敬意。 鞠躬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如今的日本,鞠躬礼是最讲究的。所以我们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要懂得这一礼节。
3、脱帽礼 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4、亲吻礼 行此礼时,往往与一定程度的拥抱相结合。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夫妻、恋人或情人之间,宜吻唇;长辈与晚辈之间,宜吻脸或额;平辈之间,宜贴面。 在公开场合,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吻脸,男女之间可贴面,晚辈对尊长可吻额,男子对尊贵的女子可吻其手指或手背。非洲某些部族的居民,常以亲吻酋长的脚或酋长走过的地方为荣。在古罗马与古波斯等国,同阶级的人可以吻唇,不同阶级的人祇能吻面。
5、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於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拥抱礼多行于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来源:-握手礼 来源:-鞠躬礼 来源:-脱帽礼 来源:-亲吻礼 来源:-拥抱礼
延伸阅读
问候原则有哪几项?
问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商务场合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问候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一些基本的问候原则却是通用的,包括以下几项:
1. 注重礼节:使用礼貌用语,表明自己的尊重和关注。
2. 注意称呼:根据对方的身份、职位、地位等,使用正确的称呼,以示尊重和重视。
3. 表达关心: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祝福,关注对方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事业发展等情况。
4. 真诚友好:表现出真诚友好的态度和愿意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问候原则,当然在具体的情境中,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方的文化背景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总之,通过合适的问候方式,可以在商务场合中建立友好的关系,促进合作和交流。
与他人打招呼应注意哪些礼仪规范?
在欧美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打招呼响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 怎样打招呼? 对方跟你说「How do you do ?」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着课本教的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除非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较多的时间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 do you do ?」就够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听,至少微笑点个头。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 !」,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应对方式,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怎样吃饭? 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很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或是把餐厅当作自己家一样让小孩子跑来跑去,这在西方国家是相当不得体的喔!尤其如果我们是吃西式餐厅,而不是在中国餐厅,一定要注意餐桌礼节。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不是别在领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来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时候,倒没有禁忌不可以拿着叉子讲话,因为在外国,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经吃完,准备请服务生来收走了。当然啦,如果要比手画脚的时候例外,毕竟拿着刀叉挥舞还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时候安静是基本的礼貌,像是喝汤、嚼食物都不应该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会惹人白眼,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应该对同桌的人说「Excuse me」表示歉意。千万不要塞得满嘴的食物,慢慢一口一口吃。发表意见时,应该等食物完全吞下去之后再讲话,不可以一边嚼一边讲话。如果有鱼刺或骨头,应该尽量先用刀叉挑出来或切除掉,再放到嘴里面,不适合嚼一嚼之后再用嘴巴吐出来,假如不得已必须要这样做,也最好悄悄地、稍微用餐巾布遮掩一下比较好喔。 零零总总谈了一些基本西方礼仪,其实最基本的还是爸妈平时生活教养的功夫。如果常常提醒孩子遵守礼貌规矩,让孩子懂得规范自己、尊重别人,相信在国外旅游的时候,也能很快就适应不同的礼节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在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国外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节有两个方面:其一要从内心去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其二要以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人们通常可以判断我们家庭教养的状况。礼节的实质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也就是要实行那条金笺: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所谓考虑他人的要点就是要使自己的衣着和举止尽可能让人喜欢。一看到衣着雅致、彬彬有礼的人,你就会觉得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相反,看到的是衣着不整,礼节不周的人,你就会有明显的缺少什幺以及不舒服和烦恼的感觉。 中国的礼节与西方的礼节有时差别很大。如果你想同西方人相处和谐,了解西方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最简单的问候是说一声”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这种问候可以用于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与你匆匆擦肩而过的人。 若你不很匆忙时,对不认识的人可说一声”你好”,回答你的也应该是”你好”。 当你第一次与别人见面时,通常要握手。此外,久违的朋友相见时,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时不握手也行,微微鞠一个躬,也是很有礼貌的。 如果谁要和你握手,你当然要同他握手–拒绝握手是非常不礼貌的。通常是由年龄大的一方或者女子先伸出手。 你在向别人问好时,直呼别人的姓名也常常是得体的。你可以说;”早上好,蒙克里夫先生”或”你好,富兰克林”。 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如果你问候一个西方人说”你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说”你去哪儿啦?”(Where have you been?)他会想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 而如果你说:”你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同进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 当你受到邀请时,你必须立即作复,明确地说明你究竟能不能接受这次邀请。如果对方是在谈话中或偶然遇见时口头提出邀请的,你就应该立刻回答能不能去。如果当时不能回答,你可以说?quot;我今晚告诉你,行吗?”或诸如此类的话。但不管是口头邀请还是书面邀请,都应当给予明确的回答。 通常来说,表示你的确不能接受邀请的客气的办法是说出你不能不谢绝的理由。只是说一声”我不能去”或”我不去”是不礼貌的。说一声”对不起”也是不够的。只说一声”谢谢”,那就只能使人莫名其妙,不知你到底是接受邀请,还是谢绝邀请。 如果你接受了邀请,忽然有事不能赴约。你应当把你不能前往的真实原因告诉对方,接受了邀请而又不赴约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情。 在经历了饮食习惯的历史沿革之后,当我们都围坐在铺着雪白桌布、摆着锃亮刀叉的餐桌旁时,吃饭已经从只为了充饥的需求而发展成为一种令人愉快在复杂的社会习俗。今天,在你应邀赴宴的时候,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实际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 那样的话, 就把它取出,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在西方,汽车有优先通行权。几个人肩并肩地排成一行走是不礼貌的。因为那样会妨碍别人行走或耽搁别人的时间。 西方店铺,除极少数外,都对商品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店员们都很客气,尽力为顾客找到满意的商品。顾客也必须很客气,如果看了好几件物品以后,一件都不想买,顾客可以说: “恐怕这些都不是我所需要的,麻烦你了,多谢。” ”谢谢你”(Thank you)这名话在西方比在中国用得要更加频繁得多。任何人替你做了一些事,不管事情多小,也不管他是你的上司还是佣人,你都应该说:”谢谢你”。 你讲话完毕以后,千万不要向听众致谢。不要说:”谢谢你们”,”我谢谢你们”,或”多谢你们注意听我讲话”等。讲话完毕时,略微欠欠身就够了,不必要多讲什幺。 当你给别人传递点东西或替人做些小事情而别人谢你时,你不必说什幺,只须笑一笑或点点头就够了。
见面问候的礼仪?
见面基本礼仪————
1、握手通常年长(尊)者先伸手,另一方及时呼应。来访时、主人先伸手以表示欢迎。告辞时,待客人先伸手后,主人再相握。握手的力度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初次见面时,时间一般控制在3秒钟内。
2、介绍介绍时应把身份、地位较为低的一方介绍给相对而言身份、地位较为尊贵的一方。介绍时陈述的时间宜短不宜长,内容宜简不宜繁。同时避免给任何一方厚此薄彼的感觉。
3、致意表示问候之意。通常在各种场合用举手、点头、欠身、脱帽等方式向相识的人打招呼。
现在详细介绍下:握手礼、名片礼、脱帽礼、拥抱礼、亲吻礼等。
名片礼——初次相识,往往要互呈名片。
呈名片可在交流前或交流结東、临别之际,可视具体情况而定。递接名片时最好用双手,名片的正面应朝着对方;接过对方的名片后应致谢。一般不要伸手向别人讨名片必须讨名片时应以请求的口气,如’您方便的话,请给我一张名片,以便日后联系。
脱帽礼——见面时男士应摘下帽子或举举帽子,并向对方致意或问好;若与同一人在同一场合前后多次相遇,则不必反复脱帽。进入主人房间时,客人必须脱帽。在庄重、正规的场合应自觉脱帽。
拥抱礼和亲吻礼流行于欧美国家。拥抱礼多用于官方、民间的迎送宾客或祝贺致谢等社交场合。两人相对而立,上身稍稍前倾,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环拥对方左肩部位,左手环拥对方右腰部位,彼此头部及上身向右相互拥抱,最后再向左拥抱一次。
亲吻礼——行亲吻礼时,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拥抱,不同关系、不同身份的人,相互亲吻的部位不尽相同。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关系亲近的女子之间可以吻脸,男子之间是拥肩相抱,男女之间一般是贴面颊;晚辈对尊长是吻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可以吻手指或手背。在许多国家的迎宾场合,宾主往往以握手、拥抱、左右吻脸、贴面颊的连续动作,表示最真诚的热情和敬意。
不同国家的问候礼仪及方式?
1、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是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2、碰鼻礼
新西兰的毛利人非常好客,也很讲礼貌。在专门为来客组织的欢迎仪式上,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非常热闹。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最高敬礼,主人要与客人鼻尖相碰,并且相碰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就说明礼遇越高,越受欢迎。
3、吻手礼
吻手礼由维京人(生活在8~10世纪)发明,维京人有一种风俗,就是向他们的日耳曼君主“手递礼物”,“吻手礼”也就随之出现。如今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这种礼节的特点,决定了它宜在室内进行。
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女士,而且应是已婚女士。手腕及其能上能下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如女方身份地位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后,再提手吻之。英法两国喜欢“吻手礼”,不过在英国和法国,行这种礼的人也仅限于上层人士。
4、合十礼
合十礼(salute with putting palms together),流行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在泰国,行合十礼时,一般是两掌相合,十指伸直,举至胸前,身子略下躬,头微微下低,口念萨瓦蒂。“萨瓦蒂”系梵语,原意为“如意”。
5、屈膝礼
屈膝礼是一种传统的问候礼节,女性行礼时需屈膝并颔首。在西方文化中,女性的屈膝礼是与男性的鞠躬的礼节相对应。多用于女孩子,以及演员(特别是芭蕾舞)谢幕。这种礼节在西方宫廷中较为常见,至今在英国王室成员还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上,女性会向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行屈膝礼–今天这个习惯已经不太常见了,但在摩洛哥等国家至今保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舞蹈礼仪中,女性需要在开始舞蹈前向舞伴行屈膝礼。女性舞蹈演员通常在演出结束时,行屈膝礼对观众的鼓掌致谢。在芭蕾舞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会向老师和钢琴师行礼表示感激。
6、鞠躬礼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一直保持到现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如今的日本,鞠躬礼是最讲究的。
对日本人来说,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诚恳和歉意;弯90度左右,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比较熟悉的人见面互相鞠躬以二三秒钟为宜;如果遇见好友,弯腰的时间要稍微长些;在遇到长辈的时候要等长辈抬头以后才可抬头,有时甚至要鞠躬很多次。
7、吻面礼
在欧洲,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少数国家使用吻面礼,但各个国家情况不同。意大利人不是天天使用,而是用于多日不见后的首次再见,范围更宽,不仅仅局限于朋友间;西班人吻面礼要吻三次,不能多不能少。法国人使用吻面礼更加频繁。两个朋友见面与道别时,都会习惯性地贴脸与吻颊致意。
不过,这个礼节在法国内部也存在差异。法国人通常会亲吻家人和同一年龄层的朋友。女性可以互相亲吻以及亲吻男性,但是男性之间只有关系很“铁”的密友才会“行此大礼”。如果你受邀参加晚宴,见到主人握手即可,而在离开时,则可以视两人关系进展,选择握手或吻面。
8、拍手礼
在津巴布韦,人们用拍手来跟相识的人打招呼。拍手的方式多样,根据一天内的不同时间可采取不同的形式。男性们一般摊平手掌,与对方拍手,而女性则习惯将手掌隆起。除了打招呼外,他们说再见的方式也可以是拍手。
各国礼仪问候方式?
1.问候方式一:握手
适用国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埃及等国。
握手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礼节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问候方式之一。
在美国和加拿大,人们见面时要非常有力地握对方的手,但时间很短。而在墨西哥、埃及,人们虽然也以握手的形式来问候对方,但时间要略长一些,温柔一些。
2.问候方式二:鞠躬
适用国家:日本、韩国。
在日本和韩国,人们见面时,通常要鞠躬,以示对别人的尊敬。
在日本,行鞠躬礼时,一般不能说话,寒暄通常是在行礼之后。在正式严肃场合行礼时如果说话,对方会视为不敬。
3.问候方式三:把手放胸前
适用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
泰国人对彼此及长辈打招呼时,会以双手合十,男性将双手放置于脸部前方,女性则置于胸前。印度尼西亚人碰到朋友或熟人的传统礼节是用右手按住胸口互相问好,对一般人则以握手问好。
把手放胸前,是指放在自己胸前!大家可千万别放到对方胸前去了啊!
4.问候方式四:拥抱
适用国家:俄罗斯、巴西等国。
在俄罗斯、巴西等国,好朋友见面时经常是拥抱对方。
拥抱时也别抱得太紧哦!否则就会给对方造成不适。
5.问候方式五:碰鼻子
适用国家:印度、澳洲。
印度人的问候方式是见面时以鼻额相碰, 彼此紧紧拥抱。此外,澳洲毛利人喜欢碰鼻子行礼。
6.问候方式六:亲吻面颊
适用国家: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
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两个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走上前快速地亲吻彼此的脸颊:先是右侧,然后左侧。如果彼此不太了解对方,也可以通过握手以示友好。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是一种惯例。
中国问候礼仪?
问候礼仪分为:握手礼、鞠躬礼、名片礼、脱帽礼、拥抱礼、亲吻礼。我们中国常用的问候礼仪为握手礼和拥抱礼。握手时要遵循“位尊者先伸手”原则。
握手礼:来访时,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告辞时,待客人先伸手后,主人再相握。握手力度适中,不以握疼对方为限度。初次见面时,握手时间一般控制在3秒钟内。
在正式的场合,问候一定要讲究次序。两人间的问候,通常是“位低者先问候”。即身份较低者或年轻者首先问候身份较高者或年长者。如果同时遇到多人,这时可以笼统的加以问候,比如说“大家好”,也可以由“尊”到“卑”、由“长”到“幼”地依次问候。
问好礼仪?
向他人问好时,必须表现得大方。矫揉造作、神态夸张,或者扭扭捏捏,反而会给人留下虚情假意的坏印象。而且一定要专注。问候的时候,要面含笑意,与对方有正面的视觉交流,以做到眼到、口到、意到。
不要在问候对方的时候,目光游离、东张西望,这样会让对方不知所措
有哪些问候礼节?
1.日常问候
(1)按时间问候。早上起床后或上班后,家庭成员之间或同事之间应相互问候,如“早上好”等。晚上就寝前,应相互问候,如“晚安”等。
(2)按场合问候。离家或下班均应与家人、同事打招呼再见。
2.节日问候
平时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抽不出时间和一些亲友经常联系,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已经无意中疏远了许多亲友。节日到来之时,向远方或不常见面的亲友及时送去自己真诚的问候,这是保持友谊和联络、表明心迹的最简单又极有效的方式。
3.特殊问候
(1)逢喜事时。亲友中,有人恰逢生日、结婚、升学或事业成功、乔迁新居、喜得贵子等喜事时,要向他表示祝贺并致问候。
(2)逢不幸时。亲友中有人处于逆境之中,如事业受挫、恋爱失败、家庭变故、遭遇失火或被盗等不幸时,要向他致以同情、安慰的问候以及表示给予帮助的愿望,使对方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