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遗忘的角落

阳光遗忘的角落
静卧泥土
大年过后,依旧得先去山里走走,去看看一位留守在大山深处的特殊老人。

元宵节那天,曾在微信朋友圈发过几张图片。有朋友说:“记得去年你好像去过?”不是好像,是每年必去,不然的话,年对于我会缺失很多东西。朋友圈晒照片,也不只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今天又去了哪儿?做了什么?而是想对您们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6年前,因在乡下姐妹家中小住,闲来无事,一个人在村子外瞎转悠,无意走进已废弃多年的南坡村旧村落。

后来知道,因为生活不便,原南坡村的村民,早在20年前就已陆续搬迁到山下。不晓得是啥原因,照片上的两位老人,却一直生活在这里,也是旧村落里唯一留守下来的两位村民。

之前,去往博山南部山区,有时会路过源泉,但不知道到源泉有一个南坡村,更不知道南坡村旧村落里还住着两位留守老人。

那天,天色已晚,要不是看到有老乡在离村子不远的玉米地里锄草,我是没胆量一个人走进断壁残垣的旧村落的。

留守在旧村落的老人名叫叫赵金生,退伍军人,建国前老兵。由于身居大山,家里不常来人,见我进来,老人家忙从土炕上坐起来跟我打招呼。

老人说,她老伴在多年前,因为儿子在淄河滩洗澡发生意外,精神受了刺激,脑子落下病根,从此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流。”

在与老人攀谈中知道,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住在山下。我问老人:“为什么不到山下与儿女一起生活?”他说:“孩子们的光景也不是很好。年龄大了,去了也是给儿女添麻烦,索性哪也不去了”。

看到两位老人的生活现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出门时没想要买什么东西,口袋里自然不会带多少钱。告别老人时,掏遍全身,也不过百十块,留给老人也不知道能帮他们解决什么?或许,钱对他们来说原本就没啥意义。两位老人,一个行动不便,下山困难;一个情致障碍,不能与人交流,钱拿在手上,也没处去花。

好多年前,曾与科里同事一道去过“10人守望的村庄”杨集庵,感觉那的留守老人的生活要比赵金生大爷与郑桂花大妈好很多,最起码他们有10人住在村子里,相互还有个照应。

最早知道杨集庵村,是在朋友快乐王子的QQ空间。王子,一位热心公益的户外领队,他与爱人高江波老师经常带孩子们去山里看望孤寡老人。

在王子与高江波老师感召下,与科里部分同事及社会爱心人士一同走进杨集庵。我们去的时候,村子里还有9位老人,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70岁。由于杨集庵村海拔在800米之上,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要是生了病,除了等、靠之外,只能到山下的诊所看病,而要到山下诊所,需要走10多里山路。山道难行,交通不便,杨集庵村老人们的生活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新闻媒体、户外驴友、社会爱心人士,纷纷走进大山,为老人们献爱心送温暖。潍坊社区义工和爱心企业联合在杨集庵村建造了简易板房“爱心诊所”,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社区医务人员会定期上山为留守老人们义诊。

而生活在离我们不远处的赵金生大爷与老伴郑桂花大妈的生活现状,却是鲜为人知。虽说,这些年,每年都与家人过去几趟,力所能及的给他们送点吃的、用的,但也只是微薄之力,从根本上改变不了他们什么。因为两位老人的生活境况,实在是超乎出你的想像。

还好,赵金生大爷已于2年前被政府安置到镇上的养老院 ,旧村落里就只剩郑桂花大妈一个人了。过年了,过去给她送了点水果、点心、面条之类的东西。另外,把自己的一条围巾和羽绒服坎肩也留给了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郑桂花大妈也不例外。她戴上我给的围巾,穿上我给的羽绒服坎肩,美滋滋的,很是开心。

在山下,曾遇到过南坡村的一位老乡,知道我们是来看望郑桂花大妈的,就很热情地邀我们去她家坐坐,还一个劲地跟我说:“郑不会说话,脑子有毛病,挺可怜的。”以前,赵金生大爷也这么说过:“她脑子有病,你甭理她”。

记得我第一次在南坡村村口遇到郑桂花老人时,她惊恐地扛着镢头就往家走,我是跟在她身后走进她家门的。在她家院子,我俩就隔着一盘磨,任我怎么跟她搭讪,她就是不说话,当时还以为她是个哑巴。后来再去,她的面部表情有了变化,看我的眼神也灵光起来。再后来,去的次数多了,也敢跟我说话了,只是吐字不清楚,我听不大懂她在说啥。

2016年春节,我们再去南坡村,郑桂花大妈正在她居住的小屋里烧火,见我进来,还知道问了一声:”你吃饭连“。走的时候,她手指着赵金生老人的屋门口,呜哩哇啦地说个不停,大致意思可能是说老伴到山下去了,不在家。

其实,郑桂花大妈是可以跟人交流的,你问她什么话,她也能听得懂,只是长期以来,村邻们都说她脑子有病,无形中在她额头上给贴了标签,都觉得她是个“嘲巴”,没人再愿搭理她,时间久了,这话也就不会说了。

我在想,一个人的能量终究是有限的,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她,郑桂花大妈的生活境况是不是会好一点?

前些年,还在临床的时,带科里小同事去过2次。我的富有爱心的小同事们,不仅给老人带来生活日用品(鸡蛋、面条、花生油等食物),还为两位老人募捐了一部分钱。“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拿出一点点,就能够让两位老人生活上大半年。

2012年盛夏,与科里同事过来,郑桂华大妈在大门口一看到我,那表情一下就张开了。想不到一见陌生人就本能躲避的郑桂花老人,居然会对我一下有了好感,开始变滴友好起来。

小同事们把带来的东西放在院子里的石磨上,就忙活着去给老人剪指甲,量血压、测血糖。

随我们一同前去的张玉文主任,将身上带去的200元钱都拿出来给了赵金生老人。老人握着张主任的手,感动地说不出话来。

赵金生老人,一生坎坷。他20岁参军,是建国前的老兵。退伍后的赵大爷与第一任妻子结婚,婚后不到5年,年轻的妻子便撒手人寰,留下三个幼小的孩子。那年月,一个男人,拉扯着三个孩子,难!万般无奈之下,老人把两个孩子送了人,其中的一个女儿早已过世。老人的第二任妻子就是现在的郑大妈,他们也有三个子女。不幸的是在他们儿子19岁那年,因下河洗澡,溺水身亡,也就是从那个时候,郑桂花大妈便成了现在的样子。

赵金生大爷说,他和老伴都干不了体力活了,这些年一直享受着政府给的低保待遇,生活还过得去,就是人老了,啥也动不了了。

穿上我给郑桂花大妈带去的新衣服,看着她很开心,我们也开心。

2013年冬,一场雪后,农工党淄博市中心医院部分专家到博山南部山区义诊,途中曾专程到南坡村探望了两位老人。

静卧泥土,感恩一路有您!微信公众号:zbzsyjwnt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