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风特点是什么 杜甫的诗风特点有哪些

杜甫的诗风特点?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因其所在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写出的诗都是表达对人们的深刻同情,跟揭露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从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手法也很蕴藉沉著,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延伸阅读

杜甫诗风可以概括为?

杜甫的诗的特点风格:

1、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

2、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3、杜甫的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杜甫的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因其所在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写出的诗都是表达对人们的深刻同情,跟揭露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从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手法也很蕴藉沉著,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唐代诗人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有杜甫草堂以供后世纪念。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诗风格?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杜甫诗歌风格特点

杜甫诗歌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杜甫的诗风?

1、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3、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4、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