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文化:善与爱的融合

亲爱的编辑、群友、读者们:我是“六尺巷文化”的一名老新兵,作为一名飘落异乡的游子,能以文字的方式和大家走在一起,心中欣慰!
文化、文学、文字。作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村,她以诗意又充满和谐的参与者身份,融入在我们共同的生活中。她让我们在人生逆境中感受到坚强和拼搏,在顺境中体味到努力和奉献。
十天前,通过我女儿的网上搜索,我有幸加入了六尺巷文化作者群。欣逢作者群春季美文评选,她让我惊喜、激动。
祝贺七位作者获奖。他们创作的作品赢得了众口称赞,荣誉是实至名归的。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何晓,《一位90后的桐城记忆,别有滋味在心头》一文以其独特的视觉,敏锐的目光,图文并茂的把桐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诗化般呈现在大家面前,娓娓道来的叙述亲切生动、鲜活自然。这样的作品本该出自一个德高望众,阅历丰富的长者手下,却偏偏让一个翩翩少年悄悄完成了。当一种文化自觉在自由状态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时候,无不让人动容。美丽的桐城,有这样的孩子,桐城何愁发展和前进呢?
胡建平先生《你不认真苟且,怎配有诗与远方》一文,以及他接下来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崇高的人文关怀,让人钦佩。就职业而论,我与胡先生算是同行,就岗位而言,是小巫见大巫之别,但胡先生的文品为我欣赏和崇拜。我在他的诗作《献给装修行业的兄弟姐妹》写下这样的留言:"读胡先生的诗,自然联想到胡先生人,突然明白这样的道理,只有深爱自已员工的装修公司老总,才会把他们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诗,当然是!"
桐城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悠久的历史渊源与人文风貌,造就了与中华文化天然的亲切相融。陶善才先生《清朝大秘张廷玉教你说话办事》、许晓梅女士的《我的父亲许孔璋》、严萍女士的《看宰相张英怎样把儿子教成宰相三》、皆以历史的视觉,把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历史现代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后,让人怀想,让人感动,让人从中受到启迪。字字句句,情真意切,令人往返流连。
而李国春先生的《棉花三章》、远航小诗先生的《古镇青草》,皆以精致的笔墨真实自然的描述了变迁时代故乡、故土、故人的精神风貌,意蕴绵绵,一抹乡愁,一片真情,勾起人们对昔日家乡永恒的怀想。
最有趣的是,这几天作者群的群友们就桐城派鼻祖之一,方苞先生故里归属问题,展开讨论。李国春先生的《方苞故里辩》,以翔实的史料,准确的思路,清晰的逻辑。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可谓字字珠玑,堪称一篇经典学术型论文。就其立意,亦或学术意义上解释,也并无不妥。却引起群友们热烈讨论,然而,讨论的结果却回避了方苞故里这一焦点问题,进而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诉说桐枞两地情,共负文化新使命。
这样的情景,让我难掩心中的平静。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永远手捧着祖宗留给我们文化瑰宝,在颤抖中窃喜?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立足当下,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已的真正桐城本土文化?曾经,桐城派文化为我们所骄傲,我们的下一代,能为我们创造的文化而骄傲吗?
文化 是时代的,是与时俱进的,焉能坐享其成,因而答案变得非常清晰。
毕竟,文化的终极意义就是大爱、至善。
祝大家身心健康!
姚永宗(岁月如歌)
2016年5月17日
作者简介:姚永宗,桐城籍,在北京经商,装饰公司经理,爱好文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