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5次分别具体讲什么故事 城南旧事五部分

城南旧事5次分别具体讲什么?

《城南旧事》这本小说是由5个故事组成的,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延伸阅读

城南旧事是琼瑶写的吗?

《城南旧事》不是琼瑶写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这本书共分五部曲,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本书是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7岁至13岁的一生为背景创作的。因为他住在城南,小时候写关于人和事的东西,所以被命名为“城南的旧东西”。语言简单流畅,没有华丽的修辞。它记录了那些和她一起长大并离开她的亲戚、玩伴和朋友。让真实的童年逝去,心灵的童年永存。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城南旧事》中表达乡愁有以下特点:

一、被女儿情结滋养的乡愁。驴打滚儿追忆了因家境窘迫到城里做奶妈的宋妈的故事,她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而自己的孩子们也在无爱的贫苦中丧失。林海音的小说创作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富有悲剧意蕴的乡愁。每段故事的结果,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三、乡愁的书写方式。而林海音的小说是纯粹的怀乡小说。她淡化了家国神话的建构和时代风云的宏大叙事,透过自己作为女性的故乡经验,书写女性在乡土世界的生命成长。

并以女性人生领域里大量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题材,解构了以男性的家国情怀为代表的故乡叙事传统。这种情形决定了她笔下怀乡小说的书写乡愁的出发点。

城南旧事主要人物是谁?

城南旧事主要人物是:主要人物是英子。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 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城南旧事讲的是什么故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城南旧事》主要讲述林英子在北平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具体内容: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主人公小英子人小胆大,头一次邂逅妞儿就替她解围、帮妞儿找到亲妈妈、帮自个儿的妈妈完成婚姻保卫战、听说自己长大后能当女校长非常自豪、爸爸去世也微笑着生活,包括她特别喜欢回嘴、喜欢把鞋上的灰跺干净而不是掸干净这些小细节,都是一个面对生活非常积极主动的角色。

“疯子”秀贞对住在自己院中的大学生思康主动关心、主动接触、主动照顾生病的他,不怕当时社会环境的非议、对爱情表现得非常勇敢,爱就爱了,思康没有回来,也从没有考虑过自己今后怎么嫁人,而是一心要把她给思康生的孩子小桂子找到,她爱得特别纯粹,找到小桂子后,多年寻找与不断积压的感情有了一个总爆发,她收拾行李的速度、拉着(小桂子)妞儿跑向火车站的速度甚至让英子无法适应而烙下了深深的遗憾,尽管最后秀贞和妞儿遇事故去世是个悲剧结局,但秀贞从始至终的付出,一辈子都没有后悔过;

“小戏子”妞儿很怕他的养父打养母骂,娇弱的身子骨却有着自己独自找亲爹亲妈的决心,并且付出了行动,提前偷偷拿出两件衣裳藏在英子家杂物室,准备自己带着包袱走到小时候被人捡的齐库门去,小小年纪已经打定了主意要一天一天的找,一定要找到;

宋妈不堪丈夫的轻视与虐待,出门自己赚钱养家,踏出这一步就是一个女人自强的努力;

包括英子的母亲这个传统的中国妇女形象也是个颇有担待的人物,跟着丈夫远离家乡,两度漂洋过海,第一次来到一衣带水的日本时,丈夫曾经为了吃花酒整夜逛了一条街,英子娘除了苦等必定用了女人独有的智慧,将英子爸从东瀛妓院里引领回归家庭;二渡重洋来到北京,又默默的承担丈夫私藏进步青年德先的压力;在兰姨娘事件中尽管对兰姨娘心中诸多醋意,但除对自己的女儿诉诉苦,对外从不说其分毫,德先跟她问起也没说她是“被赶出来的姨太太”而是实事求是告诉德先兰姨娘是“主动走出来的姨太太”,德先和兰姨娘离开之前又设宴送别展现出雍容的大家气度;对宋妈的救助则体现出对弱者的同情。

城南旧事是鬼故事吗?

不是。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经典自传体小说,一段段不一样的悲欢故事,该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在这部《城南旧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无论是小偷、疯子还是保姆,其中总是可以看到有时一点也感觉不到旧社会的黑暗。

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城南旧事》这本书讲了什么?

《城南旧事》的主题是:送别

电影版的《城南旧事》里有一首骊歌,是这样唱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歌的名字叫《送别》,实际上主人公小英子也一直在送别,送别了妞儿和秀贞,送别了小贼,送别了兰姨娘和德先叔,送别了宋妈,送别了爸爸。

五次送别实际上也构成了全书的五个部分:

《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结尾的部分,英子送别了爸爸,同时也就送别了整个童年生活。

因此,《城南旧事》电影中不断被音乐和歌唱强调的“送别”之声,包含了爱和怀念的“送别之声”,也就正可以看做整本书的主题。

在这五个部分里,我们可以关注这样几问题:

1、和小英子分手以后,秀贞可能会有怎样的经历?

2、你喜欢不喜欢兰姨娘——密斯黄?原因是什么?

3、你是否赞同吴妈与丈夫一起回去?原因是什么?

你会发现对这几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评价,但《城南旧事》的小英子却没有。这是因为《城南旧事》采用的是儿童视角,所以有些话不能说,那个年纪的英子还没想明白,作品因此需要留白。

但作者也不是一味留白,没讲的部分实际上也留下了线索。

我们在留白的部分里能看到“小英子”的善良,因为她心中始终装着的“别人的苦痛”。

“小英子”自己难道没有苦痛吗?

林爸爸离世间后的第二年,十四岁的林海音就被迫成为一个大人,负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还目睹了妹妹、弟弟的去世,亲眼看着他们的小棺材从家里抬出去……

对一个少女来说,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痛苦。

但是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林海音却没有表现“小英子”的苦痛,而是把眼光放在身边人的身上,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除此之外,我们对送别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解。

送别的对象不仅仅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童年的时光,还是作者心爱的北京城。

林海音1948年离开北京,出版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中满满的都是她对北京的怀念。

后来,在一个雨夜中,林海音在台湾写下这样的句子: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捡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飞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苦念北平》)

但是她人已在台湾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北平要向何处找寻?只有在文字里。

为什么如今三、四十岁的人小时候读过这本书的人好像很少?

《城南旧事》出版于1960年,到今天以及五十多年了,陪伴几代人的童年,是一本淡而有味的经典。但坦白讲,90年代前,读到这本书的人其实相对而言还是是比较少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这本书对年长的读者来讲,有这么长时间的空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又必须要读呢?

90年代前,我们几代青年的生活状态和小英子大不相同

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有钱的人、和国外有关的人,生活讲究、精致的人不在我们的主流价值里。所以你看,《父母爱情》这部电视剧里,安杰必须要连夜改旗袍,锯高跟鞋。

《红岩》的反面人物甫志高是这样的:

穿着上好料子的西装,出入咖啡馆,还想着要回去给媳妇儿买麻辣牛肉。

我们读不到《城南旧事》,恐怕是因为60年代、70年代的读者接受不了这样的英子一家:

宋妈一个月工资四块钱,英子去城南游艺园一次要一块钱,老去,黄板牙叫他们一家,“老爷,太太,大小姐”,他们出门还坐黄包车呢。

还有,英子的爸爸是北京邮政局日本课的科长,曾经在大阪做过生意,还有林爸爸的家乡台湾正是日本的殖民地。换句话说,林爸爸是在日本的文化中长大的。

林爸爸非常讲究吃:他爱吃寿喜烧,每次吃之前还会亲自去选肉,交代厨师应该怎样切肉。讲究种花,不论搬家到哪里,家到处都摆满了花,夹竹桃、爱喝酒、打牌;他讲究衣穿着,身上从来都是一尘不染,每逢过春节,都要去前门的“瑞蚨祥”挑进口料子,给全家老小量身定做漂亮衣服,讲究生活的仪式感,穿新衣到铸新照相馆拍全家福;讲究小孩子教育,给英子订阅《儿童世界》、《小朋友》杂志,让她看外国翻译过来的作品,让她上长甸师大第一附小,英子也因此在小学就接触到了一大批外国文学名著,并且能学会到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买书。

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含糊:

九年里,林家就搬了六次家。在虎桥坊住的时候,林爸爸甚至租下了整个蕉岭会馆,将之油漆一新。要知道,这个地方当时直接通向当时最繁华的街道。

无论是去前门、城南游艺园、天桥,都非常方便。

林海音小时候家中的这些事情,有的写进作品了,有的没有,但就凭写进去那些,就不太适合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阅读环境。

《城南旧事》 :最可贵的是文学世界里的北京城

但我们也留下了遗憾。老北京已经在我们国家一路走来的这个过程中无可挽回地毁掉了。

这部小书里写到的城南,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们只有回到文字里面,才能依稀看到北京城当初的样子。但古老的北京城本可以沐浴在2017年的阳光里,以一座城的姿态,有呼吸,有生命力地存在,成为一座被尊敬也被亲近,被鉴赏也被陪伴,高寿而康健的城市。

但是这座城,却永不再来了,虽然它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60多年前,也就在和林海音写《城南旧事》差不多的年代,梁思成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保存古都基本面貌,在北京古城之外再建设一座新城。但是很遗憾,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但如果梁先生的意见被采纳了呢?

如果今天的北京,是一座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的中国古建筑、古城市的博物馆呢?

如果古老的城墙如同当时梁先生和夫人设想,成为环城公园的载体,如果上面竟然种满了林海音先生父亲喜欢的花,如果我们可以城墙下的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在四月的丁香和海棠的花瓣雨中读一段《城南旧事》,如果我们能登上宽厚古老的城墙,在微风浮动、夕阳西下的黄昏里,凝视着脚下的风景,会怎么样呢?

我们还会羡慕日本人拥有京都?法国人拥有巴黎吗?

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更具体一点。

比如说,如果如今只存在于老北京地图上的密密麻麻的会馆、私人园林、名人故居好好的还在?我们对古老北京的理解,对美好生活的领悟,会不会也会因此而更深刻一些?

如今,能找回的,是几十年前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如今,找不回的,是几十年前林徽因和丈夫竭力保护的北京城。

所以我们今天喜欢《城南旧事》,其实是一次集体的告别,是一次集体的怀念。

我们读的是对一个城市的回忆,和我们的留恋与亏欠。

土耳其诗人纳齐姆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容和城市的面容。

布罗茨基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归根结底,每个作家都追求同样的东西,重获过去或阻止现在的流逝。

这两句话同样也适用于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可以在完美中取得,也没有哪一个民族不错经历艰辛的岁月,巨大的代价就过上美好的生活的。历史,我们必须承受。

这些痛苦不该只让我们伤感于过去,它更大的力量应该在于,帮助人们更加慎重、更加珍惜今天的北京,好好地建设和塑造未来的北京,以及每一座我们深爱的城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