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原型为什么有罪 卢旺达饭店的历史事件

卢旺达饭店原型结局?

据路透社报道,卢旺达一家法院20日裁定电影《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有罪,罪名与恐怖主义有关。

报道称,法院认定,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是一个需要为恐怖袭击负责的组织的成员。

路透社称,法官阿特丽斯·穆卡穆伦齐在谈到包括鲁塞萨巴吉纳在内的20名被告时表示:“他们应该被认定为‘卢旺达民主变革运动-民族解放阵线’(MRCD-FLN)这个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对人们发动攻击,受害者有些是在家中遇袭,有些是在开车旅行的途中。”

卢旺达饭店事件始末?

主要讲述的是卢旺达大饭店里边一个经理依靠的自己的身份拯救了1268位图西族及胡图族难民的故事。保罗本来是大饭店的一个职业经理,在这里他有口皆碑,收获了很多人的拥护。

所以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来投靠他,最开始的时候只有自己的邻居和一些亲戚,但是随着事件愈演愈烈,突袭族的人民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不得已来到了联合国保卫的卢旺达大饭店。

拓展资料

4个月里,25-50万妇女和女孩遭受强奸,100万人被屠杀,这不是发生在惊悚小说里,它就发生在距今天仅仅26年、1994年的卢旺达。

 

好在煽动这场种族这场大屠杀的主要嫌犯卡布贾,被国际司法追捕25年后,终于在2020年5月16日在法国塞纳河畔阿涅勒一所公寓被捕。现年84岁的卡布贾利用假身份证在该公寓居住,作为世界头号通缉犯之一,他的落网,但愿能让当年那上百万图西族的冤魂得以安息。

 

在卢旺达惨绝人寰的日子里,有卡布贾这种丧尽天良的刽子手,有看到但懒得插手的欧洲政客,但也有人即便身陷黑暗角落,依然努力用微弱的光芒来照亮身边人的人——他便是《卢旺达饭店》主角原型: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卢旺达一家饭店的客房经理,经过他竭尽全力地自救,保罗和卢旺达饭店拯救了1268人的生命。

 

米勒·科林斯饭店作为卢旺达一家四星级外资酒店,是当地名流汇集的地方,也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国外记者、外交官首选之地。作为该酒店的客房经理,保罗凭着八面玲珑的斡旋能力,各界大佬都给他面子、愿意和他合作。况且保罗本身是胡图族人,在这次种族暴乱中,他不是被屠杀的目标,但是他的妻儿和妻子的家人却因为图西族身份面临着被清洗的危险。

 

亲眼目睹邻居路死街头的惨状后,保罗决定把邻居带进他工作的饭店以获得暂时的安全。最初,保罗寄希望于维和部队、外国记者和各路政要,然而看到所有白人撤离、只留下4个维和部队人员,且还不允许使用武器后,他才知道他的家人已经被彻底抛弃,任其自生自灭。

 

此时,自救成了保罗唯一能做的事。酒店被叛军包围时,他冒死向比利时总部求救;在妻儿被叛军用金钱赎人头时,他不惜拿出所有钱财;他甚至让在酒店避难的人给世界各地熟人通报此时的处境,希望能让世界看见发生在卢旺达的真相-“我们必须要让世界感到羞愧而采取应有的行动”。

 

看完《卢旺达饭店》,不禁让人想起《辛德勒名单》中营救犹太人的工厂,《金陵十三钗》中保护女学生的教堂。在这里让我们明白酒店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不止是一张过夜的床,更是给人一种安全感。

 

至今依旧记得自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清晨,因为看不清路牌开错了路,一路的惊慌与不安,在我把车开进某五星级酒店的停车库后,顿时给了我一种绝对的安全感。坐在酒店窗明几净的大堂里,看着窗外摇曳的树枝、泼洒的大雨,深感天无绝人之路。两个小时后,雨停了,再次上路,阳光明媚,世界依旧美好。

 

欧洲人用《辛德勒名单》纪念犹太人大屠杀,中国人用《金陵十三钗》让国人不忘被欺凌的历史,非洲则用《卢旺达饭店》记录着惊心动魄的大救援,它的感人在于其高度的真实性,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黑暗与光明。

电影记录历史中最接地气的一种方式,同时它以艺术的柔和方式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让你在了解真相的同时还能找到心灵皈依,让你“身处淤泥心有莲花,沦落地狱向往天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