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
活着,这多么好——《最慢的是活着》的读后感
晚上准备早睡,拿本小说集靠在床上翻来翻去的随意看着,最后一篇的题目没细看,只注意到了作者,是乔叶,记得上大学时经常看她发表在《读者》、《青年文摘》上的文章,清新而隽永,于是我就慢慢地看了起来。
小说主要通过孙女的视线,缓缓讲述着祖母的一生。出生于1920年的祖母,年轻守寡,她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拉扯着唯一的儿子、照顾着孙子孙女们。她先后经历了丈夫和儿子的早逝、两个孙子的进狱蹲牢,以及之前在孙子家轮流生活的艰难岁月。她的生命力极其坚韧,且洞悉人情世故,她勤劳能干、节俭持家,她守旧迷信、重男轻女,她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潜移默化影响着她身边的人。孙女二妞从开始的不受祖母宠爱不断与其反抗斗争,到最后理解祖母,并逐渐感受到了自己是祖母的延续,祖母是自己的根源,再扩展至人类代代相传的渊源关系、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血脉相传的永恒,最终体会到生命的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我一口气看到了小说的最后一段,才着急地翻到目录去找寻题目——“最慢的是活着”,原来如此。
我被这篇小说深深地打动了,好的小说总能轻易地拨动读者的心弦。这篇小说所刻画的祖母形象就是千万个那个年代生活的女子形象,读者几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祖母或外祖母、母亲的影子,以及自己和她们相处时的那种既亲密又有点别扭的真实感受,体会到那些人曾经给予或正在给予自己的巨大温暖。小说同时也在无声地告诉着读者,她们也曾经年轻过、爱过、错过,她们老了更多的是无助和寂寞;提醒着读者,她们的存在是那么好那么好,但是她们每一天都在离我们远去。就如龙应台在名篇《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行孝要趁早。
这篇小说打动人的不止是讲述的故事本身,还有行文中人物的语言十分质朴妥贴。尤其是祖母的语言更是自然鲜活,不仅准确的表达出那个时代女人的所思所想,也能反映祖母独特的个性和生存之道。比如:对于祖母自己喜欢捡拾小东小西的行为,她说:“眼前没用,可保不准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宁可让东西等人,不能让人等东西。”比如:对于开空调,她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都不是正经日子,不是正经日子,就不是正经福气。”又比如;她说:“好文不长,好言不多,背会了没用,吃透了才中。”等等,一路看来,皆能拾到这样光滑简洁的句子,闪烁着生活智慧的光芒,令人回味无穷。
孙女二妞的心理描写也十分精彩到位,在不断与祖母的对抗中,她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丑陋,逐渐完成了从一个玩劣叛逆的女孩子成长为知情达理的女人的漫长过程。同时,她不知不觉传承了祖母的一点一滴,不知不觉的一年年老去,不知不觉的变成了祖母的样子。传承精神,延续血脉,人类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永远走下去,所以最慢的就是活着。
看完了小说,早就睡意全无。前几天还抱怨着的那些琐碎的事儿,不经意间烟消云散。平凡的活着,是一件多少好的事,春赏野花、夏吃鲜果、秋有落叶、冬品暖茶,亲人们都在身边健康快乐的生活着,我享受着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这多么好。
生活好不容易慢下来的感悟?
我的感悟是:耐住性子,适应环境。否则伤害的是你自己。
小区因为口罩原因封闭了。居家隔离,足不出户。生活的节奏来了个紧急刹车一下子就慢了下来,现在电视、电脑成了我打发日子的伙伴。
第一天心急火燎、第二天百无聊赖,第三天无所事事,第四天……,没办法。
山不过来我过去,适应环境也是活着的必须。
慢生活活得久吗?
慢生活活得久这个话题己经探讨得很久了。其实慢生活是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对生活中快节奏高强度的一种放松。一种闲适。一种优雅。是对身心的一种抚慰,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享受。有良好的心态的人,每天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活的安逸。人心平快乐。身体好。人活的寿命就长久。
慢慢的活着是谁写的?
《慢慢的是活着》是2010年5月同心出版社出版的书,作者是北京文学月刊社,本书主要包括《骄傲的皮匠》,《豆汁记》,《逝者的恩泽》等内容。 骄傲的皮匠是中国市井小说真髓之作,市进小说,是我国正宗小说 街头巷尾里闾琐闻,明清尤称鼎盛,自新文学以来,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