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江南,震泽古镇

遇见,在夏天的路口……
一梦江南,震泽古镇
文/翟慎晔
五月,循着麦香,循着紫罗兰的芳香,一梦江南,走进震泽古镇。
震泽,一如我梦中的样子,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青石板路……
位于丝绸之乡盛泽西部的震泽古镇,历史上名胜古迹甚多。最有名的当属禹迹桥与慈云寺塔。传说,禹迹桥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足迹。

2017年5月28日,淄博市现代诗歌学会南通采风团一行来到这儿。清晨的震泽,洗尽铅华,水一般宁静。
或许是来的太早的缘故,宁静的小镇,被突然而来的我们给吵醒了……

走进震泽,犹如行走在画中。顾不得解决早餐,便直奔禹迹桥。站在桥上,远眺頔塘河两岸错落的民居,忽然就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有人说,江南的古镇,是江南文化最后的标本。要想了解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之前,曾去过乌镇,去过西塘,去过鲁迅的故乡——绍兴。虽说,江南古镇仅去过这几个,但是,那些看不明虚实,分不清究竟的江南水乡,如同一幅幅朦胧的水墨画,叠印在了脑海中……品读江南,凌波水韵,翰墨流芳。

在中国版图上,与浙江毗邻的震泽,可谓小之又小。但它却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
走下禹迹桥,不远处是慈云寺塔。慈云寺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迄今已有1750年历史。旧名为广济寺,明代更名慈云,是吴江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佛寺之一。
在震泽,禹迹桥与慈云寺塔,是小镇上的两大标志性建筑。一桥一塔,相互辉映,桥如卧虹,塔映碧波,构成了震泽水乡特有的景观。

到过震泽的都知道,震泽有八景,而“慈云夕照”是震泽的八景之最。而震泽的主要景点,也大都集中在頔塘河两岸的宝塔街上。宝塔街,旧名东大街,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不过几百米,用脚步来丈量,也就20来分钟。资料上说,晚清时期,震泽商业鼎盛,沿街米行、丝行,林林总总……
1958年,电影《林家铺子》,就是在宝塔老街取景拍摄。
漫步在宝塔街,寻到了咖啡屋、裁缝铺、四碗茶楼;也找到了丝绸店、旧式理发店、大顺米行。大顺米行,紧邻河岸,岸边停泊着许多船只。来到这儿,可以想象着感受到昔日在这河埠起卸货物、上下商客的繁荣景象。

“老房子是江南人民的生活史,生活的场所,生活的痕迹,生活的壳。”震泽頔塘河两岸的老房子,明显地带着修缮过的痕迹,缺失了历史烟云留下的那种沧桑感与厚重感。由于震泽没有周庄、乌镇、西塘那么有名气,来这观光的游客不是很多,因此,小镇也便多了一份清雅与幽静,这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所在。

曾在微信朋友圈说过:在震泽,好想就这样停下来,择一处闲房,邻水而居。晨来,一杯淡茶,一卷诗书,看小桥流水,赏花开四季。晚归,一抹炊烟,一缕夕阳,细数岁月流年,静观船来船往……
行走在震泽,似水流年,时光住处,任阳光洒在水面,任诗意荡漾在心间……

在震泽,如若能做一回枕河人家,还要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青草山坡在他的《江南笔记》中写道:回过头来看在震泽古镇的照片,每个人都带着光芒,每个人的笑都随处流淌——我特别留意,古镇流水的水位,在我们走之前上涨了一个台阶。
何止一个台阶,在我们对山歌那一刻,河面炸开,直接是翻船的节奏。河这边的帅锅说:“对岸的女孩看过来,这边的哥哥要对山歌……”河那边的靓妹答:“对岸的帅锅快过来,妹妹今天要过河……”頔塘河沸腾,歌声、欢呼声一片,引得过往游客驻足观看,把央视CCTV的摄制组的人也给招惹过来,把我们一行对歌的场景拍摄在了镜头。

一梦江南,再梦江南。震泽,婉约秀美中的水乡古镇,雨巷深深,流水潺潺,泛着青苔的石板小路,是我走也走不出的梦境……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南通采风微信群,感谢分享,感恩同行!)

诗与画的绍兴,你与我的古城
跟着课本游绍兴
文/翟慎晔
“跟着课本游绍兴”是古城绍兴旅游的口号,因为绍兴的很多景点都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最早认识绍兴,也是从语文课本中知道绍兴是鲁迅的故乡,那里有百草园,有三味书屋,有乌篷船,有咸亨酒店。
三年前,由奉化返回杭州途中,曾特地绕道绍兴。暮色中,夕阳西下的那份壮美,刚好暗合了诗与画的绍兴意境,也暗合了我当时的心境,只因有事要赶回杭州,来去匆匆,徒留遗憾。后来,多次路过绍兴,皆因时间的缘故,都与她擦肩而过。2014年初夏,在杭州定居的大姐60岁生日,与家人由淄博专程过去,有幸再游绍兴。
走进绍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故里的标志性景墙,高4.5米,长15米的景墙上面镌刻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画面由鲁迅胸像及鲁迅故里景点风貌组成,它艺术而概括地体现了鲁迅的精神品质。站在景墙前,感觉自己一下沉淀了很多,仿佛也成了一个有文化的人。
都说绍兴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江河湖泊纵横交错,1900多公里的河道,4000多座桥梁,可谓“户户邻水居,家家尽枕河”。沿河而上,小桥、流水、乌篷船,再加上河两岸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使得古城绍兴犹如一幅水墨丹青。
期待走进绍兴,多是因为绍兴是鲁迅故里的缘故。众说周知,鲁迅(1881——1936)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烟雨中,漫步在石板铺就的绍兴老街,立体地感受鲁迅先生当年生活的情境与场所,原汁原味地品味鲁迅笔下的风物,听一段台门往事,感受古老台门的建筑文化与家族的兴衰交替,循着故事的脚步,走进历史深处……

鲁迅家的台门——周家老台门,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群之一,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内有鲁迅祖父周福清的一张翰林匾。周家新台门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占地约1800平方米,是鲁迅先生出生与幼年生活的地方。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1926年,人到中年的鲁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用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触,描述他童年时代在园中天真烂漫的玩耍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其实就是一个占地不到2000平米的菜院子,是周世家族共有的一个园子,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紫红的桑椹,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也让读着课本一路走来的我们充满着无限向往……
如今,当我跟着课本走进百草园“那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是踪迹难寻。站在园中,望着四周灰灰的墙壁与几畦开过了的油菜花,心中在想:这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吗?
离开百草园,向东不上半里,便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他的《朝花夕拾》一书中曾这样描述过:“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经历过一个多世纪的私塾学堂三味书屋,依旧保持着它当年的原物原貌。书屋右侧最南端靠墙的桌椅,是鲁迅当年就读时的位子。作为当时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私塾“三味书屋”是鲁迅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的家。它坐东朝西,门临小河,与鲁迅的家隔河隔街相望。12岁的鲁迅到三味书屋读书,到17岁离开故乡,前后长达5年之久。
大凡到过绍兴的人,大都会进“咸亨酒店”坐坐,来一壶老黄酒,一碟茴香豆,一盘臭豆腐,点上几个特色小菜,让匆忙的脚步停下来,静静地体味一下老绍兴的悠闲生活。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让“咸亨”二字名声大噪,在绍兴以咸亨命名的酒店、饭馆、酒楼比比皆是。90多年前,因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使一个在绍兴并不起眼的小酒店——咸亨酒店闻名中外,可见文化的影响力、穿透力有多大。
“诗与画的绍兴,你与我的古城”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份美好——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花格木窗,这份美好,也是搁置心中已久的期许:绍兴,有着一份不施粉黛的原始之美。
简介:翟慎晔,网络笔名一静卧泥土,山东省散文家学会会员,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晚报专栏作家。现任淄博市现代诗歌学会副主席,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文章散见各类报刊、杂志,编辑出版护士文集《天使心语》、散文随笔《爱在永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