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相关风俗是什么 正月初一风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相关风俗?

大年初一要放开门炮(放鞭炮要起早,不能落人家后面),放开门炮的目的之一就是迎接财神和喜神,如果这天睡懒觉,那么财运和福运就会溜走;再次,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人勤春早,大年初一早起预示着接下来的一年都会努努力力、勤勤恳恳,早起是朝气蓬勃的象征,一年总要有一个好开端。

最后,大年初一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拜年,拜年都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向长辈拜年(说吉祥话),而长辈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而拜年的时间越早越好,这样不仅显得心诚,而且还能带来福运和财运。如果这一天睡懒觉,假如别人来你家拜年,这样会让别人看不起,是不礼貌的表现。

大年初一到初十的风俗?

答:年初一贺新岁 、年初二回娘家,年初三赤口日。年初四接财神、 年初五破五、 年初六送穷出门 。年初七庆人日 、 年初八不回家 、 年初九九皇诞 、年初十打春去 。

春节习俗: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

大年初一习俗?

大年初一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新年初一到初十风俗?

1、正月初一:早放“开门炮”,拜大年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最隆重的一天。

初一的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地瑞气,喜气洋洋。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为了开炮仗,过年前的几天,家里的大人就要从街上买回红红绿绿的鞭炮,摊放在篾扁里晾晒几天,然后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不让鞭炮受潮。每年过年,每家都要花不少钱买鞭炮,因为据说谁家的鞭炮声越多越响,就预示着谁家来年的日子越红火,会行大运。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到处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得五彩缤纷。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手腕那么粗的大爆竹只放三发,但要“带四放三”,留一个做“备炮”。

全家老小团聚在门前大场上,满怀着兴奋和喜悦,一边相互祝福,一边家中男主人看着把鞭炮摆成吉祥图案,然后小心翼翼地点上引信,随着“嗤”地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满地欢跳,硕大的炮竹满载着人们的祝福和希望,“通”地冲向蓝天,又“啪”地撒下一片繁花。

“开门炮”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在放的过程中不能断响,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据说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当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道:“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枣和“压岁钱”分给晚辈,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接过长辈的钱,欢欢喜喜地吃着糖果、瓜子、油炸之类,长辈们看着晚辈生龙活虎的情态,也欢乐无比。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开门喜,出门喜,处处欢喜。吃过饭后,村人互相见面,也要拜年问好。拜年的方法是辈分小者、年龄小者向长辈、长者作揖,祝其康健;长辈、长者也回敬一揖,并致以问候。

正月初二:回娘家,祭财神

正月初二有回娘家、祭财神等习俗,这些都是庆祝春节的重要活动。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为什么回娘家必须在初二而不能初一呢?过去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因为,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和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严格地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包括自己都会十分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的文化现象。

“回娘家”又称“归宁”。女儿回娘家,必须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北方在正月初二要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要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当年发大财。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贴“赤口”

民间认为这天为谷子生日,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传说这天还是女娲造羊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按习俗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也会有个好收成。

在宋代,这天也是天庆节,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有民谣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以保健康。

在旧时初三,有烧门神纸的习俗。民间信仰“报赛”活动,其实质就是酬神,即对神的感恩、报答、酬谢。比如,客家人对门神的感恩报赛活动,就是大年初三“烧门神纸”,其酬神仪式也相对简单。

在初三这天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都焚香秉烛,以三牲、水果、酒饭拜谢门神。然后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像、门笺纸等一并焚化。

在旧俗里,客家人在大年初五“出年界”,因此在大年初三的“烧门神纸”也意味着年界即将过去,人们即将开始各自的营生。客家俗语云:“火烧门神纸,大人做生意,细伢拣狗屎。”就是说正月休闲吃喝到此差不多了,再过些天大人们做生意的该做生意了,耕田的得耕田了。从此商开市,士入学,人们开始由浓浓的年味儿里走出,走入新一年的奔忙。

虽然广大汉族地区自清代开始基本不再拜祭门神,只保留了除夕“贴门神”的习俗,但长江流域各省还是有不少地方保留了年初三“烧门神纸”的岁时传统。

在南方,大年初三早上还要贴“赤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都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能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倒掉一样。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能够招财进宝和万事如意。

正月初四:迎灶神,接五路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而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传说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

据说迎灶神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到了大年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这天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俗谚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按习俗,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要在16时左右。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商家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呢?原来,初五日才是俗传财神的生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时间就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名曰“抢路头”,“接财神”。那时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初四这天下午,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才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并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需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这样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正月初五: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习惯要吃“水饺”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两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没有不吃的。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有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一些禁忌外,主要是迎接财神、祭路头神和开市贸易。

正月初五按旧说为“财神生日”,南方在这天祭财神。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

大家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的,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

除了叫卖鲤鱼的,还有“送财神”的,他们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儿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豆包,换回一张,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旧俗认为这天是他的生日,祭祀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敬他为神,名“五路神”。有认为五路神实际是五圣神,叫五通神。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希望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

路神变为财神,是因为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加剧的原因。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人们认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了。

正月初五这天便可开市贸易了!旧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的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正月开市习俗,反映

正月初一的习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北方有不洗衣服,不倒垃圾。垃圾在年三十就要清理干净。煮饺子破了皮烂了不能说破了烂了,要说绽(挣)了。不用针怕有争吵

大年初一的习俗有哪些?

新年好,简简单单一句话代表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到来,这一天就是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节日,你可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有什么习俗和忌讳吗?

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节日,即为中国农历新年,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为中国的正月初一。而正月初一,传说是四千多年前,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帝的一天,这一天被称之为“上日”、“元日”等等,而这一称呼再先秦时期一直流传着,但是在汉武帝之前因为对农历算法的不统一,汉朝之前的朝代,计算春节的方式并不相同,所以春节的时间差异很大,随着汉武帝的统一,春节的计算才正式定下来。

而在秦汉时期时,春节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等称呼;魏晋南北朝时,春节又称为“元辰”、“元日”、“元首”等称呼;到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等称呼;而在清朝时期,一直被叫“元旦”或“元日”;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使用公历计年,所以公历的1月1日开始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春节。

春节习俗:

放炮:春节,随着除夕夜的守岁,每个人都在等着春节到来的第一秒,在庆祝春节到来之时,很多人都会开始拿起鞭炮,跑到外面,点燃新年的一炮,这就是“开门炮仗”,前来迎接新春的到来,这一天鞭炮会响彻云霄。

拜年:随着新年的第一个清晨到来,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服,前去给长辈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而给长辈拜年,更是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相遇时,满面笑容恭贺新年,会互相道出各种祝福词语。

有些地区还会出现礼节性的拜访,串门式的拜访等等,春节还会出现很多地区举办大型的庙会更是人们游玩之一。

春节忌讳也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禁止打扫:因为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所以初一家中再乱很多人也不会去打扫,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不能泼水倒垃圾:因为这样很多人会认为这样会破财的。

不能缝补:因为古时人们讲究,在初一这一天缝缝补补加上摸针会操劳一年,所以这一天父母都会把针放起来,不会动。

很多地区还有很多的禁忌,因为人们非常重视春节,而春节也出现占卜新年运程的现象。

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节日和中国四大节日之首也当之无愧,祝大家新年快乐,红包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