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如斯,桐城真该感谢一个人

这两天,桐城人的朋友圈被龙眠河美景刷屏了。一个个九宫格,拨动着桐城人的心绪,更激起了在外游子的乡愁。
你看那东作门、落水桥,沿河美景氤氲着薄薄水雾,如在仙境,如入画中。不禁让人大声呼唤:这就是我的家乡——文都桐城!
连桐城市文旅体局公众号也及时发布了《今天朋友圈刷爆的仙境桐城,美成海市蜃楼》,要和更多人分享家乡的美。
可这并不是“海市蜃楼”,这可是实打实的美景啊。那城门、那桥、那长廊、那浮雕墙,哪一个不是实有?不过是随着季节变换,呈现出不同姿态的美罢了。
如今,人们在欣赏美景时,还会记起它们的缔造者吗?
龙眠河位于桐城市中心,过去沿岸有23个排污口,沿河居民一直意见较大。几届政府先后搞过河流肃清,效果不甚明显。
2008年,正是宿松人汪莹纯担任桐城市委书记时期。他在任上,面对诸多非议和巨大的拆迁压力,始终以坚韧不拔的决心,力推龙眠河综合整治工程。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那年5月的一封《为了我们的母亲河——致广大市民的公开信》。这封信,从龙眠河作为“母亲河”滋润着桐城、蕴育了历史文化谈起,犀利地指出:
桐城先贤曾留下“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的佳句,如今茶依旧飘香而水不复清甜,龙眠河水已是又脏又臭,根本不能饮用,连看一眼都污浊眼球。
河道被侵占开辟成菜园,河两岸任意乱搭乱建,十多个排污管口向河里排泄生活污水,河中遍布塑料袋等各种垃圾等等。
龙眠河旧景
面对龙眠河环境污染状况,该封信认为已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居住质量、桐城城市形象和品位,进而发出号召:
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呼声,决定举全市之力综合整治龙眠河,进行了全面科学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的决定和措施,决心将龙眠河打造成为一条集防洪、环保、旅游、交通、休闲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本市最靓丽的风景线,明天的龙眠河两岸将是令桐城人骄傲和自豪的滨河新城。
愿我们携起手来,树立“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自觉投身于龙眠河综合整治的行动中,将龙眠河打造成为桐城的“城市名片”,为建设生态、文明、美好的新龙眠河而共同努力!
汪莹纯在有关会议上特别要求,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为市委市政府分忧,举全市之力靓化龙眠河,宣传部门要高强度、高密度、多形式地加强宣传,尽快把拆迁安置政策交给群众,使之深入人心,争取各方支持。
或许有人还记得当年汪莹纯经常直面群众,解疑释惑,哪怕居民有急躁情绪或过激言行。
正是在这么大的决心和毅力之下,龙眠河综合整治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一把手”工程,才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成效,连《人民日报》都进行了长篇幅报道。
有了这么好的基础,桐城理应继续利用独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景观。可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似乎走入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脚踏美文、广场森林
城市大公厕
六尺巷文化墙
古屋门头贴墙砖
半山阁下刷大白
良弼桥头树白板
如此种种,不禁让人发问:桐城,真的已经失去了打造景观的能力了吗?最高领导人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山西云冈石窟、云南和顺古镇、甘肃莫高窟、广东永庆坊、陕西西安城墙……每一处都留下他深情脚步,留下他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师从桐城派李诚先生,他曾说:“大家知道,我是安徽人,受了点桐城派的影响。”总理谦逊的话语,一直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分享。安徽代表团向全国人大专门提出加强桐城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希望尽快批准桐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政德教育基地。这一切似乎在为桐城指出了一个方向。桐城,有没有可能将古城修复保护作为新时代的“一把手”工程,像当年的龙眠河综合整治工程一样,让老百姓疯狂地打卡,由衷地感谢呢?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