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们的眼中,曹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
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虽然很多人说曹操是白脸,但在三国乱世那个不想取而代之,曹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老百姓曹操爱民如子,对于教育孩子,更是无人能比,如果多活30年必然成为统一!
至于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本人不赞同!
在你心中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比较复杂,拥有多重人格的人。曹操,”是一位三国时期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自古以来,中国戏剧里演的曹操是奸雄,老百姓也普遍认为曹操是历史上的坏人。然而,毛泽东却从1954年到1975年,多次不厌其烦地评价曹操,认为曹操是大英雄。例如,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毛泽东借古喻今的重要内容,就是评曹操。他反人们的传统认识而议之,主张翻这桩历史旧案。在他多次评曹操的言论中所包含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认为曹操利用集中在手中的权力,改革恶政、推行法治、提倡节俭、稳定恢复发展了社会。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总之,他认为曹操“不坏”。如果把曹操看作坏人,“是不正确的。”现在的学者大都毕竟认同这种观点
在曹操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对立面。他姓曹名操,他的父亲就希望他是一个有操守,有品德的。但是曹操他正是一个即善即恶的人。善良时的他可以原谅杀爱子杀爱将的仇恨,宽宏大度,重新接纳他人。
恶恨起来的曹操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杀人如麻,轻易将恩情抛至于脑后的人。但是曹操在政治上,农业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发展农业生产力,提倡要做到节俭,这在当今,也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虽然他爱才惜才,即使有过恩怨仇恨,也会招贤纳为己用,但是只要这个人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管当初有多么深的情谊,照样杀之,绝对不留一丝情分。
曹操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极高,他的作品至今流传,很多的描写手法和感情抒发都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气势磅礴之感。所以曹操在另一方面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文化涵养极高。这一点,曹操确实值得我们佩服。
曹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宁负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负他。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当时的北方,平定了北方的安定,使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发展,解决了人民的粮食问题和打战军人的军粮问题,同时也加强了社会稳定。
曹操的智谋和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他利用想象,望梅止渴,让行军可以继续前行,而非停滞不前,最后全军覆没。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文学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
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
前两篇写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如何公正的评价曹操这个人,他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又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事后又痛心疾首,
评价历史人物自然离不开功过是非
你心中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1、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
2、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4、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武。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