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有哪些经典电影?
1、摩登时代
2、大独裁者
3、淘金记
4、城市之光
5、大兵日记
6、发薪日
7、寻子遇仙记
8、马戏团
9、舞台生涯
10、狗的生活
11、凡尔杜先生
12、安乐街
13、流浪汉.街头提琴手
14、有闲阶级
15、移民
16、溜冰场
17、纽约之王
18、冒险者
19、朝圣者
20、凌晨一点
卓别林电影的镜头特点?
用喜剧手法表达悲悯的主题;用喜剧来嘲讽揭露代表着权势、暴力、贪婪的所谓“上层社会”;用黑白、默片、肢体幽默等特点吸引观众眼球。
拓展资料
查理·卓别林是公认的喜剧电影大师,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电影配乐大师,他几乎包揽了自己所有影片的配乐工作。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曾赞叹道:“卓别林是一个天生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父母都是职业歌手,卓别林从三岁起就显露出音乐才华,从小学习各种乐器演奏,十六岁开始,每天坚持练习四到六小时小提琴和大提琴,他曾尝试将小提琴的琴弦反转过来,这样就可以在剧场演出时用左手拉琴表演节目。
卓别林很早就注意到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并利用音乐来描绘场景,进行时空过渡。他的电影创作跨越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两个时代,其成就主要集中于无声片时期,由于当时的影片没有声音,音乐就成为弥补视听缺陷的特有方法,最常见的就是请一位乐师坐在银幕边,根据电影情节演奏现成的曲子,比如用管弦乐的强音来表示打击声、摔门声、关窗户声或打雷声等。如果银幕上男女主角互诉衷情就配上某段经典歌剧里的二重奏来表现爱慕之心。
卓别林曾这样说过:“在我的整个影片中,音乐和主旋律将变成动作的主要基础,和戏剧性表演本身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以,他电影中的曲调、节奏与画面反映的环境和情节、人物心理完美配合,音乐往往贯穿影片始终。
卓别林的早期配乐节奏明快、逗趣,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主题下却搭建着复杂的结构。在短片《狗的生活》(1918)中,每一个场景都有音乐伴奏,不论是从两名抢劫犯手中夺回钱包,还是众人哄抢扭打成一团,甚至警察加入混战时的搞笑神态,以及流浪汉和歌女埃德娜、流浪狗“斯凯普”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轻快节奏,音符的跳跃穿插人物的表情,风格迥异同时衔接流畅的音乐串联在一起,整体上一气呵成。
在为影片配乐时,卓别林不只是选择一些热闹欢快的音乐,更注重让音乐配合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时而抒情,时而庄重,旋律变化间生动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他说:“我不要音乐喧宾夺主,我要它优美悦耳地配合着表达感情。”
影片《城市之光》(1931),卓别林为每个人物和每个场景都设定了不同的音乐。当上流人物慷慨陈词时,华尔兹小调激进欢快;当卓别林出现在揭幕雕塑上时,配乐马上紧张起来;当卓别林接近盲眼卖花女时,配乐变得温柔而小心翼翼;当卓别林与试图投河自尽的人博弈,旋律变得激烈而后渐渐平静。十几分钟的黑白默片没有语言对白,但随着音乐的起伏波动,让故事情节更加精彩动人。
他这样评价自己对《城市之光》的配乐:“我并没有写下这些曲子,只是哼哼,阿瑟·约翰逊写下来的……这曲子很简单,与我的性格是一致的。”
1930年代,有声电影已经流行,但卓别林仍坚决反对声音进入电影,直到1940年才拍摄了自己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这部影片的配乐也相当出彩,除了亲自为影片创作音乐,卓别林还选取各种古典音乐小品作为电影配乐。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理发师为客人刮胡子的那段配乐。卓别林饰演的一位犹太人理发师为顾客刮脸,当时收音机里正播放着勃拉姆斯的《匈牙利圆舞曲》,理发师顺着音乐的节奏给客人敷泡沫、刮脸、梳头,动作伶俐夸张,一举一动都跟着音乐,节奏时快时慢,热忱地陶醉,好像一边工作一边跳舞,产生了风趣逗乐的喜剧效果。从这段情节中,观众也会被他轻松乐观的工作态度感染,他虽然是个穷人,并且犹太人的身份让他遭受很多不公的待遇,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一直是卓别林电影中底层人物的真实写照。
卓别林对影片中配乐的高要求,成就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幽默片段,也成就了“查理”这一经典流浪汉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直到现在,卓别林这种让配乐与幽默水乳交融的做法,仍被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