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钓鱼岛的论文_钓鱼岛论文2000字论文

关于钓鱼岛的论文关于钓鱼岛的论文

关于台湾问题祖国统一的论文

问题补充:关于台湾问题祖国统一的论文
●我给你推荐适合背诵的东西1. Taiwan —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Lying off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the China mainland, Taiwan is China's largest island and forms an integral whole with the mainland.Taiwan has belonged to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It was known as Yizhou or Liuqiu in antiquities. Many historical records and annals docum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by the Chinese people in earlier periods. References to this effect were to be found, among others, in Seaboard Geographic Gazetteer compiled more than 1,700 years ago by Shen Ying of the State of W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is was the world's earliest written account of Taiwan. Several expeditions, each numbering over ten thousand men, had been sent to Taiwan by the State of Wu (third century A.D.) and the Sui Dynasty (seventh century A.D.) respectively. Sinc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Chinese people began to step up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Their numbers topped one hundred thousand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By 1893 (19th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Guangxu) their population exceeded 2.54 million people in 507,000 or more households. That was a 25-fold increase in 200 years. They brought in a more advance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ettled the whole length and breadth of Taiwan. Thanks to the determined efforts and hard toil of the pione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as a whole greatly accelerated. This was the historical fact of how Taiwan, like the other parts of China, came to be opened up and settl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Taiwan society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This basic fact had not changed even during the half century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history of Taiwan's development is imbued with the blood, sweat, and ingenu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cluding the local ethnic minorities.Chinese governments of different periods set up administrative bodies to exercise jurisdiction over Taiwan. As early as in the mid-12th century the Song Dynasty set up a garrison in Penghu, putting the territor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Jinjiang County of Fujian's Quanzhou Prefecture. The Yuan Dynasty installed an agency of patrol and inspection in Penghu to administer the territory. During the mid- and late 16th century the Ming Dynasty reinstated the once abolished agency and sent reinforcements to Penghu in order to ward off foreign invaders. In 1662 (first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Kangxi) General Zheng Chenggong (known in the West as Koxinga) instituted Chengtian Prefecture on Taiwan. Subsequently, the Qing government expanded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in Taiwan, thereby strengthening its rule over the territory. In 1684 (2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a Taiwan-Xiamen Patrol Command and a Taiwan Prefecture Administration were set up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Fujian Province. These in turn exercised jurisdiction over three counties on the island: Taiwan (present-day Tainan), Fengshan (present-day Gaoxiong) and Zhuluo (present-day Jiayi). In 1714 (5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the Qing government ordered the mapping of Taiwan to determine its size. In 1721 (6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an office of imperial supervisor of inspecting Taiwan was created and the Taiwan-Xiamen Patrol Command was renamed Prefecture Administration of Taiwan and Xiamen, incorporating the subsequently-created Zhanghua County and Danshui Canton. In 1727 (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Yongzheng) the administration on the island was reconstituted as the Prefecture Administration of Taiwan (which was later renamed Prefecture Command for Patrol of Taiwan) and incorporated the new Penghu Canton. The territory then became officially known as Taiwan.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aiwan, the Qing government created Taibei Prefecture, Jilong Canton and three counties of Danshui, Xinzhu and Yilan in 1875 (1st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In 1885 (11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Guangxu), the government formally made Taiwan a full province covering three prefectures and one subprefecture and incorporating 11 counties and 5 cantons. Liu Mingchuan was appointed first Governor of Taiwan. During his tenure of office, railways were laid, mines opened, telegraph service installed, merchant ships built, industries started and new-style schools set up. Considerabl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dvancement in Taiwan was achieved as a result.After the Chinese people's victory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1945,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instated its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in Taiwan Province.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carried out a prolonged, unremitting struggle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of Taiwan. Since the late 15th century Western colonialists started to grab and conquer colonies in a big way. In 1624 (4th year of the reign of Ming Emperor Tianqi) Dutch colonialists invaded and occupied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Two years later Spanish colonialists seized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In 1642 (1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Ming Emperor Chongzhen) the Dutch evicted the Spaniards and took over north Taiwan. The Chines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waged various forms of struggle including armed insurrections against the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of Taiwan by foreign colonialists. In 1661 (18th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Shunzhi) General Zheng Chenggong (Koxinga) led an expedition to Taiwan and expelled the Dutch colonialists from the island in the following year.Japan launched a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in 1894 (20th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Guangxu). In the ensuing year, as a result of defeat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sign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ceding Taiwan to Japan. This wanton betrayal and humiliation shocked the whole nation and touched off a storm of protests. A thousand or more candidates from all 18 provinces including Taiwan who had assembled in Beijing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igned a strongly-worded petition opposing the ceding of Taiwan. In Taiwan itself, people wailed and bemoaned the betrayal and went on general strikes. General Liu Yongfu and others of the garrison command stood with Taiwan compatriots and put up a fierce fi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landing forces. To support this struggle, people on the mainland, particularly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showed their solidarity by generous donations or organizing volunteers to Taiwan to fight the Japanese forces. Taiwan compatriots never ceased their dauntles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itially, they formed insurgent groups to wage guerrilla warfare for as long as seven years. Whe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overthrew the Qing monarchy they in turn lent support to their mainland compatriots by staging more than a dozen armed insurrections. The 1920s and 1930s witnessed surging waves of mass action sweeping across the island against Japanese colonial rule.In 1937 the Chinese people threw themselves into an all-out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its declaration of war against Japa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oclaimed that all treaties, conventions, agreements, and contracts regard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cluding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had been abrogated. The declaration stressed that China would recover Taiwan, Penghu and the four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fter eight years of grueling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Chinese people won final victory and recovered the lost territory of Taiwan in 1945. Taiwan compatriots displayed an outburst of passion and celebrated the great triumph of their return to the fold of the motherland by setting off big bangs of fireworks and performing rites to communicate the event to their ancestors.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acknowledged the fact that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being part of the world-wide struggle against Fascism, received extensive support from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Great Britain, France and others formed an alliance to oppose the Axis of Germany, Japan and Italy. The Cairo Declaration issued by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on 1 December 1943 stated: "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hree great Allies that Japan shall be stripped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Pacific which she has seized or occupi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1914, 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Taiwan] and the Pescadores [Penghu], shall be restored to China." The Potsdam Proclamation signed by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on 26 July 1945 (subsequently adhered to by the Soviet Union) reiterated: "The terms of the Cairo Declara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On 15 August of the same year, Japan declared surrender. The instrument of Japan's surrender stipulated that "Japan hereby accepts the provisions in the declaration issued by the head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Great Britain on July 26, 1945 at Potsdam, and subsequently adhered to by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n 25 October the ceremony for accepting Japan's surrender in Taiwan Province of the China war theater of the Allied powers was held in Taibei. On the occasion the chief officer for accepting the surrender proclaime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at from that day forward Taiwan and the Penghu Archipelago had again been incorporated formally into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that the territory, people, and administration had now been placed under the sovereignty of China. From that point in time forward, Taiwan and Penghu had been put back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Chinese sovereignty.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57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 All these countries recogniz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an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由于资料太多以下只给出网址http://english.people.com.cn/english/200006/02/eng20000602_42185.htmlhttp://www.china-embassy.org/eng/zt/twwt/t36717.htm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2054770/A2059528.html
●台湾包括马英九为首的国民党是阳奉阴违,经济热,因为对他们有利。政治不谈判,搁置,增加了两岸统一的难度。马英九都说了,在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统一了。现在大家没感觉国民党在偏台湾化,在搞本土化。还不如民进党在台上瞎折腾,还能找理由,武力收台,还能早日统一。现在会拖下去了

关于台湾问题的论文

问题补充:关于台湾问题的论文
●台湾问题一定会解决,中国一定会统一!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妈祖文化在台传播过程明万历年间, 台湾澎湖马公首先按莆田、福建建筑样式建造妈祖庙。其后到明末,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妈祖的传播只能是零星行为。直至清王朝统一台湾, 施琅在台南鹿耳门建立台湾第一个天后宫, 妈祖传播才逐渐兴盛, 虽然只经过短短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但台湾的妈祖文化传播却是最快的,年, 全台有妈祖庙宫座, 年聚增至多座, 年代发展更是迅猛, 各式庙宇比年代增加三倍多, 目前台湾平方千米土地上, 建有妈祖庙多座, 若加上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 那就有千余座之多, 信徒万多人, 占全台人口的。这众多的妈祖庙宇, 若依创建者身份不同, 可分为官吏、豪族、民间创建三大类, 其下再分成若干小类。官吏所建的妈祖庙, 最著者有二一为位于彰化县鹿港镇埔头街的新祖宫一为大学士嘉勇公福康安奏请清廷拔努金, 并协同文武各官、绅老公建。其建庙原因,为妈祖庇佑清军平定林爽文之役而建。军人所建庙宇, 大多与营汛在一起, 规模小, 数量亦少, 其中又可分成水师镇协及驻台班兵所建两类。水师所建庙, 皆位于港湾地区, 日本占据以后, 多遭破坏。现存者以澎湖马公天后宫、台南安平天后宫、嘉义东石下揖笨港口天后宫最具规模班兵所建庙最著者为台南市之银同祖庙及彰化鹿港兴安宫。豪族所建妈祖祠, 最著者为施琅侄儿施世榜所建的鹿港旧祖宫。施家积极经营鹿港、营建旧庙的原因, 是因为施琅家族是清朝占领台湾以后的最大受益者政治上施琅被封为世袭靖海侯, 经济上在台广占田园。故如何协助清廷控制台湾, 是施家最关心的事。而朱一贵农民起义事件发生, 台府居民全面响应,反映出清廷在台政权基础不稳。事后清廷于台湾北路增设彰化县, 而兵马司副指挥施世榜亦随而将势力伸至彰化, 积极经营鹿港, 营建旧庙, 并为清军留一攻台活口。台湾妈祖庙十分普及, 但在全台有其中心线存在。此中心线由南向北延伸, 其中心点分别为台南市大王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彰化市南瑶宫及台中县大甲镇澜宫, 而其焦点则为北港朝天宫。其中台南大王后宫、北港朝天宫信徒, 分布遍及全台。南瑶宫、镇澜宫也为附近县、市人民的信仰中心。四座庙宇中, 南瑶宫、镇澜宫历年皆往北港朝天宫地进香, 北港朝天宫在清代每年被台南府居民迎至大天后宫供奉, 并巡历城厢内外而回。这四座宫庙间之进香活动期间, 即台湾宗教文化活动的最高潮。(二)、妈祖文化入台的渠道1、妈祖精神的感召力是妈祖文化在台传播的前提妈祖之所以得到广大信徒的崇敬, 是因为妈祖的孝梯忠义、济世救人、除恶扬善的精神, 这种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福建早期移民入台交通工具, 均用帆船,海上风云不测, 常常颠覆, 故为安澜利济, 无不祈求妈祖加护, 郁永河著《海上纪略》谓“ 海神惟妈祖最灵? ?及海船危难, 有祷必应, 多有目睹神兵维持, 或亲至救援, 灵异之绩, 不可枚举。”又有列举其灵迹云“ 洋中风雨晦螟, 夜墨如黑, 每于墙端现神灯示佑。又有船中出烛火如灯光, 升墙, 如灭者, 舟师谓是妈祖火, 去必遭覆败, 无不奇验。船中例设妈祖棍, 凡值大鱼、水怪近船, 则以妈祖棍连击船舷, 即遁去。” , 移民平安抵台, 对妈祖自然感恩戴德。早期台湾为蛮荒之地, 开辟荒野需要驱害除病, 是早期垦民本能的祈求, 是台湾社会逐步开发的客观需要。台湾初辟, 蛮烟瘴气,充斥各地。闽粤移民, 从事开垦, 或因水土不合, 或因时疫流行, 催病不起, 为数甚多。然因地大人疏, 无处求医问药。不得不祈求神佑,藉精神医疗, 来征服病魔。妈祖善于治病救人, 于是更加崇信妈祖。2、移民潮是妈祖文化入台的重要载体台湾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多数传自福建, 这些民间信仰是伴随着福建移民入台开发而逐步传开的, 其播迁的方向与范围, 与移民开拓的路线、发展是一致的。福建移民将家乡的信仰带入台湾, 并在海岛各地播传火种,这既寄托移民们思乡思亲的情思, 又是大陆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生根发展。唐代以后, 福建泉州港口兴起, 大批沿海商船出洋贸易, 福建与台湾往来趋向频繁。唐中叶浙江进士施肩吾率其族人迁居澎湖, 福建距台澎更近, 会有一些人移民入澎湖。宋代福建社会经济得到大发展, 泉州港口外贸繁荣, 当时北方战乱, 大批百性举家南渡入闽,使福建人口剧增。造成“ 虽晓确之地, 耕褥殆尽” ① , 再差的土地也已垦尽, 沿海百姓纷纷出海经商, 或移居海外寻找发展出路, 这时有部分福建人移居台湾岛谋求生计,《德化使星坊南氏苏氏族谱》就记载北宋时有族人分迁台湾, 可见宋代福建沿海已有一些人迁居台湾, 但数量还不多。在迁居台湾的过程中。澎湖群岛是福建人首先开发的岛屿, 至元末年年前后, 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从此漳泉百姓就以澎湖为中转站, 逐步迁入台湾的西部海岸, 使元代福建人移民较宋代有所增加。但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阻止沿海居民迁居台湾。以明末以前, 福建人移居台湾基本上是盲目、零星行为, 甚至有的人半途而退。而澎湖岛开发较早, 岛上“ 鸡犬之声相闻” ② , 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社区, 有关宗教活动才能渐次展开。到明万历年间, 澎湖马公最先建造妈祖庙, 明天启董应举致南居益书即提及澎湖有天妃宫, 云“ 澎湖, 港形如葫芦, 上有天妃宫, 此沈将军有言折韦麻郎处也。”荷人韦麻郎入侵澎湖为万历年间事, 即至迟在万历年间, 马公即有夭妃宫。此后, 崇祯元年年, 郑芝龙归降明王朝, 又招募福建沿海数万人去台开垦, 形成台湾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当时大批因清王朝“ 迁界”措施而被迫背井离乡的沿海百姓, 有不下万人东渡台湾, 掀起台湾历史上第二次移民高潮。这两次移民, 特别是因清初“ 迁界”而流迁台湾的福建沿海百姓多举家携眷, 经郑氏政权二十几年的治理,建立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体制。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有可能耗资倾力去建造宫庙。年, 漳化鹿港地方建有天后宫, 被认为是台湾岛上最早的妈祖庙。传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前, 曾求拜过妈祖庙, 祈望女神助一臂之力。后顺利攻占台湾, 于第二年在鹿耳门建妈祖庙, 于是妈祖信仰在台湾南部平原地区逐步传开。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年, 清王朝统一台湾, 消除了两岸武装对峙的隔阂, 掀起第三次移民高潮, 闽、粤人民由台湾向南至北部开发, 从西海岸向东海岸拓展, 这个时期,妈祖庙几乎遍布全岛, “ 唯台湾奉祀天后甚多” ③ 。这些妈祖庙每年农历月日神诞前, 都要派人专程回莆田泥洲岛进香拜渴祖庙。3、清王朝利用妈祖灵威护国安邦, 是妈祖文化在台传播的政治保证明末清初, 郑成功抗清部队, 以台湾为基地, 坚持反清复明斗争。清王朝平定大陆反清斗争后集中军事力量对付台湾, 为横渡海峡,保证胜利, 就得祈求妈祖海神。康熙十九年。年水师提督万正色率船攻占厦门, 首战告捷, 认为得到妈祖辅佐, 奏请朝廷嘉褒,皇帝下诏封为“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康熙二十二年年冬, 水师提督施琅率军万人驻平海, 准备攻打台湾, “ 爱际天时肠元, 泉流弹竭, 军中取汲之道遥遥难致。始得一井于天妃宫,渍卤浸润,厥味咸苦。询诸土人, 咸称是井囊仅可供百家之需, 至隆冬泽惫水涸, 用益不赡。予乃弹掳诚像, 祈呈神听, 拜祷之余不崇朝后泉流斯扩, 味转甘和。” ④妈祖不仅让全军万将士饮到水, 还助施琅破敌, 最终攻占台湾。施琅有疏云及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二十二等日,臣在澎湖破敌。将士咸谓恍见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而平海之人但见天妃神像, 是日衣袍透湿, 与其二神将两手起泡? ?知为天妃战致然也。又先于六月十八夜, 臣标署左营千总刘春, 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 七月可得台湾果于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内, 台湾遂倾岛投诚。”并请皇帝褒封, 妈祖功高如此, 皇帝自然大喜, 于第二年赐封“ 护国庇名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把妈祖由妃升格为后, 这是人间女性名份品位的最高点, 可见清王朝对利用妈祖统一台湾的作用极为重视。自此, “ 天后”称号广为流传。施琅还在台南建造夭后宫, 这是台湾最早的妈祖庙。此后, 清王朝的褒封不断, 据统计, 满清王朝对妈祖的褒封共有次之多, 是有宋以来最多的。其中最长的封号是清咸丰年年的封号, 共有字之多。后来清王朝在镇压朱一贵、林爽文等农民起义过程中, 也不失时机地抬出妈祖神明为朝廷征战大造舆论, 这样一方面是想利用闽台人民对妈祖崇拜的普遍心理来起威慑作用, 另一方面也以征战得到海神天后的庇护说明朝廷出师合乎神意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今年是奥运年。们更需要记住的是今年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普遍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三十年来有许许多多的成就与成功是值得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市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神五、神六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长江三峡等等不胜枚举。着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 们有一个伟大的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并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 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4 年1月24日,邓 小 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 震、杨 尚 昆和广东省省长梁 灵 光和原省长刘 田夫等同志陪同下,来到深圳视察,受到特区建设者的热烈欢迎。邓 小 平说:办经济特区是 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要来看一看。他亲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的变化,对深圳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经过深思熟虑,邓 小平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题词。邓 小 平的题词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不仅充分肯定了特区的建设成就和发展方向,同时为有关特区的争论作了权威性的总结,从而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办特区是对是错这个长达四年的是非之争,有了旗帜鲜明的结论,此后对深圳发展道路的争论逐渐沉静下来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是困难重重的,因为当时中国思想还是很保守的,对西方资本主义还是很抵制的。要让西方人突然进入中国投资建厂无异于与社会主义作对一样。这无疑是很为难的事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个问题。而小平同志却一语中的“市场经济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特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先进方面,社会主义也可以拿来借鉴,总之不管黑猫,黄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在小平同志极力主张下经济特区办得很成功,全中国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始迅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和深化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新的进展和发展方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建设小康社会,中心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小康社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正如江 泽 民同志所说:“ 们讲发展是硬道理,讲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 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邓小 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 小 平改革思想的精髓。“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资姓社”迷雾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 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 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赞成“三“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 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今年的两会上改革开放更是成为热点、焦点。尤其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提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力保障。总之 们有理由相信 们的祖国、 们的党会在新时期、新考验面前带领广大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 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 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团支部如何为团员写好评议意见? 民主评议要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结合。团支部对每一名团员的评议结果要综合分析,既要依据在增强团员意识 …222.83.1.21/tuanwuzs/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66
●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法律机制构建的思考http://www.riel.whu.edu.cn/show.asp?ID=4445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耿殿明1) 姜福兴2)(1.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烟台市,264005;2.山东科技大学,山 东泰安市,271019) 摘 要   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内涵阐释出发,分析了矿区 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危害,在确认煤炭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矿区 环境中的薄弱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  煤炭矿区 生态环境 对策 煤炭环境问题涉及煤炭开采、加工、储运和燃烧使用的全过程。寻找各种途径解决由于煤炭 开发利用产生的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之一。 1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危害 1.1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内涵阐释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被打破,其问题实质主要指由于人类活 动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煤炭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伴随矿区的开发建设而产生的,是 人类沿着传统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工业文明的价值指针是狭隘的人类 中心主义,它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 料仓,毫无内在价值而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占有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的奴仆。受上 述思想支配,在长期的煤炭矿区开发实践中 ,人们始终不承认煤炭资源及其环境本身的价值,更认识不到矿区生态环境是资源。其结果 必然是大量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矿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难以恢复治理,直至影 响煤炭行业的自我发展和人类的自身生存。 1.2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构成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所谓多环节指环境问题形成于 煤炭开采、加工、储运和燃烧使用的全过程;所谓多因素指环境问题的形成与技术、资金、 管理方式、政策导向和思想观念等多因子相关。 1.2.1  煤炭开采形成的环境问题(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煤炭开采分为井工和露天两大方式,其中,我国95%以上的煤炭产量来自井工开采。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损害,井工开采以地表塌陷和矸石山压占为主,而露天开采则以直接 挖损和外排土场压占为主。 (2)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煤炭开采过程中,为保证安全而进行的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煤系含水层的 自然疏干,共同破坏和污染了地下水资源。与此同时,大量未经处理含有煤粉、岩粉和其它 污染物的矿井水外排,又影响到矿区及其周边环境。 (3)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主要来自矿井排风、煤层瓦斯抽放和煤矿矸石山的自燃。 1.2.2 煤炭加工形成的环境问题 煤炭加工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于对原煤的筛分、洗选、动力配煤和土法炼焦。污染环境 的方式主要是排放出大量煤泥水、洗矸、煤尘和有害气体。 1.2.3  煤炭储运形成的环境问题 主要来自于煤炭的储、装、运过程中产生的煤尘飞扬对矿区及运输线路两侧生态环境的污染 。 1.2.4  煤炭燃烧使用形成的环境问题 我国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的,主要包括火力发电、工业锅(窑)炉、民 用取暖和家庭炉灶等。高耗低效燃烧煤炭向空气中排放出大量SO2、CO2和烟尘,造成我 国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 1.3  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程度 (1)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由于露天开采剥离排土,井工开采地表 沉陷、裂缝,都将破坏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影响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长,改变地貌并引发景 观生态的变化。开采沉陷造成我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或盐渍化,使西部矿区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采煤塌陷还会引起山地、丘陵发生山体滑落或泥石流,并危及 地面建筑物、水体及交通线路安全。据调查,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106万 公顷,破坏草地面积为26.3万ha,全国累计占用土地约586万ha,破坏土地约157万ha ,且每年仍以4万ha的速度递增,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10%。另据测算,我国每采万吨煤 ,平均塌陷土地0.2ha;在村庄稠密的平原矿区,每采出1000万t煤需迁移约2000人。 (2)煤炭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 量较低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 据调查,全国96个国有重点矿区中,缺水矿区占71%,其中严重缺水矿区占40%。随着煤炭开 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 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 被排出,这些矿井水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据统计,我国 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2000年,全国煤矿的废污水排放量 达到27.5亿t,其中,矿井水23亿t,工业废水3.5亿t,洗煤废水5000万t,其它废水450 0万t。 (3)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因煤炭开采形成的废气主要指矿井瓦斯和地 面矸石山自燃施放的气体。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 为CO2的21倍。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甲烷70~90亿m3,约占世界甲烷总 排放量的30%,除5%左右的集中回收利用外,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矿区地面矸石山自燃 施放出大量含SO2、CO2 、CO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 的身体健康 。煤矸石产出量很大,其排放量约占煤矿原煤产量的15%~2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煤 矿现有矸石山1500余座,历年堆积量达30亿t,占地5000ha。另据1994年的矿山环境调查, 淮河以北半干旱地区的1072座矸石山中,有464座发生过自燃,自燃率达43.3%。 (4)为满足社会对洁净煤的需求,我国原煤入洗比例连年提高。1999年原煤入洗量3.17亿 t,入洗比例3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入洗比例达到48%。原煤被入洗的同时,也排放出大量 的煤泥水污染土壤植被及河流水系。据调查,因洗煤全国每年排出洗矸4500万t,洗煤废水 4000万t,煤泥200万m3。 (5)在我国,由于煤炭生产与消费之间巨大的空间差异,导致“北煤南运,西煤东输”的 长距离运煤格局。运输中产生的煤尘飞扬,既损失大量的煤炭,又污染沿线周围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1999年全国铁路运煤量为64917万t,平均运距为550km;经公路运输或中转到 铁路的煤炭量达6亿t,平均运距为80km。若以0.5%的扬尘损失计算,因运输向大气中排放的 煤尘达600多万t,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6)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形成以酸雨、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要危害 的煤烟型大气污染,也是中国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 ,全国废气中SO2排放总量1995万t,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612万t,生活来源的排放量3 83万t;烟尘排放总量1165万t,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953万t,生活烟尘排放量212万t;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2  煤炭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及难点 2.1  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 (1)政策法规配套,环保投入增大。国家相继出台和修订与煤炭矿区环境保护直接相 关的法律法规13项,使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加快了矿山环境保护事业的 发展。矿区的环境改善离不开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煤炭工业投入环境治理的 资金达28.6亿元,平均每年5.7亿元。 (2)土地复垦取得一定成效。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累计复垦利用各类废弃土地约1500万 亩,占废弃土地总量的8%;其中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土地约600多万亩,约占工矿废弃土地总 量的10%。复垦后的土地70%作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30%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或其他用途。 从煤炭行业看,“九五”期间,全国复垦采煤塌陷土地150ha,复垦率为15%,完成露天矿 挖损土地复垦量21ha,复垦率已达到41%。 (3)三废治理效果显著。“九五”期间,煤矸石利用率达到40%,比“八五”期间提高 9个百分点;截止到1999年治理灭火矸石山310座,灭火率达80%。1998年山东省综合利用煤 矸石700多万t,占总排放量的71%,并实现利税近7000万元。新的煤矿设计拒绝矸石堆放, 将有力保证今后彻底根除矸石山。统计显示,1999年,全国采掘业共去除工业SO2 156104 t,其中燃料燃烧中去除的41505t;去除工业烟尘1647893t。 (4)矿区绿化已从单纯植树种草,走向绿色生态工程建设。众多矿区不断加大投入, 绿化美化生产生活区。根据矿区所处地理环境,积极采用绿化新技术,营造矿区防护林,绿 化煤矸石山,治沙固土,恢复植被,保持水土。 (5)洁净煤技术发展较快。1995年全国共有洗煤厂557个,年入洗原煤2.8亿t,原煤入 洗率为22%。到2000年,洗煤厂数增加到755个,原煤入洗量达4.5亿t,原煤入洗率超过30% 。1995年前,全国动力配煤几乎空白,“九五”期间,全国相继建设并投入运行一批不同规 模、不同类型的动力配煤厂,年生产能力近6000万t。我国民用型煤技术已经成熟,到2000 年,全国民用型煤产量达到8000万t,城镇居民生活用型煤普及率为80%。 为加快开发煤层气的步伐,“九五”期间,国务院批准 成立了专门从事煤层气开发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国共开发利用煤层气近4亿 m3,预计到2005年,全国煤层气利用量可达30亿m3以上。 2.2  煤炭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薄弱点 (1)领导环保意识弱,公众参与程度低。我国的环保历史经验证明,一切环境污染与生态 破坏,首先发端于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和决策行为。当前,许多领导还远没有树立起真正的 环保意识,对可持续发展仅停留在口号上,走的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或为了局部 利益而加重污染的歪路。公众参与在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 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满足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中还没有建立起公众参与制度,环保工作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的程度还很低。 (2)经济结构调整迟缓,环境保护监管不力。尽管国家不断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 由于受思想惰性、体制刚性、财力不足、政策缺位和区域壁垒等多因素影响,我国的能源生 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状况依然存在,这种结构不合理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资源的过度开采和 浪费,以及矿区环境和安全状况的难以改善。另一方面,我国的环保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 弊端,特别是制约监督机制的失效,导致对环境保护的监管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 法开脱现象依然存在。 (3)环保历史欠账多,资金渠道不畅、投入不足。我国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使矿区 特别是许多老矿区遗留下巨大的生态环境包袱,且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治理资金账户。自20世 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环境污染日趋恶化,治理资金仅有国家财政一条渠道。1984年,国务 院在《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国发〔1984〕64号)中,确定了环境保护资金的8条渠 道 ,其中用于污染治理投资的有7条。尽管这7条渠道对资金筹集、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的改 善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污染治理投资总量还远没有达到基本控制住环境恶 化加剧的水平。现在,这7条渠道中,有的已不通,即使通的也还存在着渠道不畅等问题, 其外部表现则是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用于煤炭环境保护的资金大约 为5~6亿元,仅占煤炭工业产值的0.3%,远低于全国1%的平均水平。 (4)矿区塌陷土地复垦工作盲点多。尽管早在1988年国务院就已正式颁布实施了《土 地复垦规定》,在随后修订和制定的《土地管理法》、《煤炭法》等5部法律中都有土地复 垦方面的法规条文,各级地方政府几乎相继制定土地复垦规定实施办法,但如今矿区土地复 垦率仅为10%,比发达国家低50多个百分点,土地复垦的质量不高,复垦工作中出现了多处 盲点。例如,对于老矿区土地塌陷的历史欠帐至今没有明确补帐的责任对象和资金渠道;土 地复垦规定中的“谁破坏,谁复垦”原则形同虚设,现存的塌陷征地和塌陷补偿办法,无法 约束企业对土地复垦规定的执行;企业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复垦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等 。 (5) 国家缺乏针对性更强,体系更加严密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现行环保政策法 规中,缺乏针对矿山环境保护特点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利于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向纵深发展。一些环境问题由于无章可循,不能及时得到治理,从而长期危害环境。如煤矸 石山自燃被定性为无组织排放,国家尚无限期治理和超标罚款的规定。 3  解决煤炭矿区环境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矿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世界发 展的潮流。要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起符合我国国 情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这一体系应覆盖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对新 上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采矿山的环境保护和报废矿山的环境重建都应给出明确的法 律规定。“十五”期间,国家将陆续出台《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矿山开发环境保护 技术政策》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规范与标准》等,以促进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 一步发展。 3.2  实行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 国家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关停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性差,资源浪费大的小煤矿以及加快淘汰 耗能高,污染重的旧式加工工艺。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节能、环保型产业的发展,借 助市场之手逐渐将落后产业和产品淘汰出局。要严格控制新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 有新建、扩建、改建的矿山企业建设项目,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凡环保标 准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明确矿山环保目标和责 任,坚决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 3.3  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参与度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弘扬先进 ,鞭挞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以形成强大 的社会压力,促使企业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在加强舆论监督的同时,应尽快通过法律程序 ,建立起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使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3.4  大力推广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 通过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 发和推广应用。当前清洁开采的重点应放在离层注浆减沉、瓦斯抽放利用及无矸石排放回采 等成熟技术上。洁净煤技术及其产业化是我国今后煤炭加工利用的重中之重,也是从根本上 解决我国煤炭污染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将洁净煤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两个根本转 变的战略措施之一,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制定颁发了《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 年发展纲要》,确定了洁净煤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这不仅有利于环境状况的根本改 善,而且也是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3.5  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模式 塌陷土地复垦是矿区环境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国家土地复垦规定中,“谁破坏,谁复垦”的 原则在实践中产生许多矛盾。老矿区的大量塌陷土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或更早)形成的, 这一历史欠帐让效益低下的煤炭企业自身偿还,无论从道理上还是能力上都难以行通。新矿 区或老矿区新的土地塌陷基本采用塌陷征地和塌陷补偿办法,致使“谁破坏,谁复垦”的原 则流于形式。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模式是解决我国矿区塌陷土地复垦问题的一种思 路,具体设想是,以1997年国家明确规定复垦资金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为界,将 矿区塌陷土地划分为历史欠帐和新增塌陷两类,对于历史欠帐塌陷土地,应由国家筹资或在 国家复垦土地使用优惠政策下由社会力量(包括矿山企业)出资进行土地复垦。新增塌陷土 地由企业复垦,力争做到破坏一亩,复垦一亩。对新塌陷地应打破单一征地的旧模式,若经 过复垦,土地生产力(或收益)能达到原有土地效用的一律不征用,企业支付复垦及地力补 偿费,仍由农民复垦使用。对于有些塌陷土地也可采用多方协同复垦,股份经营土地的混合 模式。矿区塌陷土地在复垦技术上应根据塌陷地状况,使用综合整治的复垦方式。

针对09年三一五晚会反映的问题如何写一篇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论文

问题补充:针对09年三一五晚会反映的问题如何写一篇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论文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必夺之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观念、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对象本身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要把握好两个转换,即从以学科专业体系性、逻辑性为主体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主体的模式转换;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换,并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转型期;对策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面临机遇、富有挑战性的世纪,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必将继续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无疑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着许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因此,认真研究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走向,进一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模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一定的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思想体系,是一个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先进的意识形态要靠教育、继承,并最终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高校是各种意识形态集聚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主导意识形态的必夺之地。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国家都是非常关注这块阵地,并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将意识形态的教育限定在可控的范围。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学校是现代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和儿童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场所”’。虽然不同的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不一,但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说在处理民族国家内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西方道德教育重视个人主义,那么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即处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关系方面,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强调培养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美国许多教育方案中反复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德国历来注重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一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19世纪末德国威廉二世要求把“热爱祖国”的教育放在首位,并要求培养“民族主义的德国人”,u。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一个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标准、方法虽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青年学生形成符合国家意识的人的价值观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实行政府全面干预、统一规定的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有相应的统编教材、参考书及统一的课时规定[1]。这对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最终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规范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调研,并于2005年2月7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着力引导他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有效性。”这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社会转型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更新之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德上,而德性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需要主体的自我完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其政治功能,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已呈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如果还局限于此,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并不是一定要增设课程、增加课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做到有的放矢。   从教育观念来看,在社会转型时期,“培养塑造教育观”和“引导生成教育观”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发生着激烈的碰撞[3]。培养塑造教育观体现着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论,较多地关注在确定的教育目标下,按传统的认识论来设计课程,以达到培养塑造人的目的,其较少考虑到被培养对象的个体情况,较多的是塑造;引导生成教育观是在对传统的培养塑造教育观的不断反思中发展起来的,其融入了建构主义、体验教育等后现代教育思想,突出教育回归生活、探究学习、生命教育、和谐教育等教育理念,其更多的关注具体被培养对象的个体,引导生成教育观更适应于社会转型时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维培养,而且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同时,更应加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从教育环境来看,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和学习习惯等,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概括而言,机遇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的时空优势,其突破了地域限制,在时间、地点和手段上更加灵活,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育,提高覆盖面和教育的时效性;二是网络的信息优势,其海量的信息储存和超强的搜索引擎功能,更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并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育场景,把许多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三是网络的沟通优势,其MSN、QQ群、BBS论坛、博客等高速有效的视听交流平台,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开放的、平等的、交互式的沟通渠道,且更能调动参与对象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充分利用网络沟通平台的优势,对减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从说教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化,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在“于无声处胜有声”的境界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地。网络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有利机遇的同时,引出的挑战也是棘手的。其表现:一是价值观多元。由于网站的庞杂、良莠不齐,各类网站对传播内容、传媒方式、传媒时间等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有些不良的价值观和理念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偏离。尤其是西方别有用心的国家更是利用其信息技术的强势,进行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渗透和输出。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积极运用网络平台,掌握主阵地,引导和区分不同信息的性质和类型,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应积极主动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信息容量,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二是行为失范。网络匿名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