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百度百科
再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有一些书读过如同不曾读,因为很多时候是根本不曾读懂就匆匆地开始啃下一本。米兰·昆德拉这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属于除了书名几乎什么都不曾留下的书。上月因一女学生的阅读困惑再读此书,略记感想一二。
首先,这本书并不完全适合中学生自由阅读。过多的性爱描写主人公的放浪生活正是学生的困惑所在。得有所引导,忽视那些尚不合适的,真正去理解些可以理解的。这类书事实不少,比如《白夜行》更甚。
再读此书,发现这是一本很显文艺的小说。一本《俄狄浦斯》还是《安娜.卡列尼娜》会成为爱情的名片或者向导。小说人物简单,且有好记的名字: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与弗兰茨,还有一只叫卡列宁的狗。主人公托马斯是个出色的外科大夫,但是个花心大萝卜;酒吧女侍出身的特蕾莎热爱阅读,后成为出色的摄影师;萨比娜是托马斯的情人之一,一个出色的画家;弗兰茨是萨比娜的情人,一个颇有才华的大学教授。但情与欲关系比较混乱。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捷克布拉格,整个小说置身于捷克被亡国的历史背景之下,家国之根之寻觅愁绪氤氲其间。人们一般比较喜欢其中对“轻与重““灵与肉“的反复解读,我也是,这也是学生们相对比较能够理解的。或许轻重本就相对,灵肉本不该分离,但有时因为不懂,有时因为错位,有时因为放纵,轻重反而倒置,灵肉分离甚至会互为仇视。人本应憎恶重渴望轻松自由的生活,然而却忘了人之所以能够立身大地是因为有其重而非为其轻!当一切重力消失,飘乎中也会失去前行的目标明确的方向。爱一个人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全部,但当这份全部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时候必成为不尽的噩梦,用梦之重还是梦之轻为爱的天平加砝码?惟有死亡才带来安宁。或许爱有宿命,一生学习不够,或许了解理解他才是正道,否则话语永远处于错位状态,如同萨比娜与弗兰茨,是所谓的貌合神离。或许要说爱要趁年轻,彼此可一起塑造,共同成长;要么就一个塑造另一个,如弗兰茨后来的女学生;或许青梅竹马才最是好。或许人还是得爱自己,把自己看得重些才可有独立行走的重力。人还得有自己的家国,再不济的家再破甚而亡的国也是根。原以为不在乎,原以为远离,原以为背叛……一切会变得轻松自在,却不曾想剩下的虚空才是真正不能让人承受的。只是这个发现不知需要我们付出多少代价。真相是重,谎言是轻,什么不可承受?肉体为重,灵魂为轻,什么不可承受?……负担为重,重则残酷,什么为轻?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什么为轻?怀念为重,重则痛苦,什么为轻?……生命是重还是轻?历史是重还只是轻?当人说历史也和个人生命一样轻,轻若尘埃转瞬消失不能承受时,你又作何感想?
陌上书院
您的关注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在看”哦,谢谢加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