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南北榜之争全过程?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陈?为第一,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
1397年发生的“南北榜”之争。其实不仅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且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
延伸阅读
朱元璋首次恩科风波平息结果?
马皇后听后,建议道:“这36个进士都得承认。要是否了,朝廷就是掌自个儿嘴巴,北方也许不闹了,南方学子又闹起来了。接着,你把北方学子都召进京城,再办一场大试,现在这场叫恩科南场,下一场就叫恩科北场。这么一来,就可以把恩典赏给北方人啦!最后,朝廷诏告天下,本次恩科皆因北方初定,驿道未开,致使众多学子被山川江河所阻,未能及时赶赴京城。首场考试北方诸省仍有众多学子源源而来,应礼部所请特增设恩科北场,以应天下学子之望。等北场应试罢了再把南北学子拢到一块同场举行殿试,钦点状元!”
《朱元璋》中南方学子和北方学子之争,故称之为“南北榜案”。《明史》则记载: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戍三吾于边,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
刘伯温南北科考事件?
南北榜案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又称“春夏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二月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又来临,朱元璋经反复斟酌,最终决定由78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因才华出众被明朝重用,他为明朝制定了很多制度,其中就包括明朝科举制度条例。以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安阝为一甲头名(状元)、尹昌隆为一甲第二名(榜眼)、刘仕谔为一甲第三名(探花),是为春榜。
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这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为此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结论出来后,落榜的北方学子还是不死心,他们又找出其他的理由,认为调查人员并没有把北方优秀学子的试卷找出来,而是找了质量较差的试卷欺瞒朱元璋,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也纷纷支持这种说法,朱元璋听后更加愤怒,要求重新选拔官员复核试卷,而这次负责调查的官员都是北方人。
五月,追定考官刘三吾为蓝玉党,以老戍边;白信蹈、张信等被凌迟处死;陈安阝、刘谔、宋琮等人也遭遣戍,仅戴彝、尹昌隆免罪。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南北榜案发生于洪武朝长达十余年的文字狱刚刚结束之后,是朱元璋文化专制的继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南北榜”之争。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也就是在这次“南北榜案”之后,明朝科举制度迎来重大改革,以后科举以长江为界分南北两地分开来考。这个科举制度也在清代延续,甚至对现代的高考录取中的“分区划线”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朱元璋的本意是想形成南北政治平衡的格局,至于对后世考试制度造成深远影响,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