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故事(13) 家住七楼

最近,青岛城市档案论坛编发了我一组95年前拍的江西路照片,其中有这样三张:
江西路,西向东看,这片居民楼,除了一楼开辟成了门头房,一直没有变过,右侧在建的楼是海信大酒店,现为桔子精选酒店
江西路,东向西看,右角楼房下的小公园尚未完全建好,现在行道树已经很高,从这个角度几乎完全看不见路面了
江西路,南向北看,星火装饰总汇,后来成了酒店现在是一家医院 这样平平淡淡的三张照片,别人看了也许没什么感觉,但对我则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在我家的窗口和走廊窗口拍的,几乎是天天见到的场景。今天的故事,是十几年前就写好的,看到了照片,又想起来,就稍微改改再“讲”一次。家住七楼
家住七楼,书房有一个北窗,窗下是江西路,一条城市交通要道。白天总是有很多车不停地经过,到夜晚才渐渐少下来,但通宵都会有出租车穿过。车轮胎与柏油路面摩擦发出的特定的声音,从静夜中由远及近,从窗下响过,再由近及远消失。一次一位朋友晚上到我这里玩,听到窗外经过的车声,说这种声音让人更觉得静。这位朋友写诗,敏感而带有女人气质。我这样说并不带有贬意,我总觉得带有诗人气质的人在某些方面就像女人。可是这位朋友不愿意人们这样看他。有一次,我与几个朋友同他一起看完《霸王别姬》,开玩笑说他很像张国荣,他很不好意思,又不好发火。我们都知道这一点,所以大家当着他的面从不提他有点“女人气”。说起来,这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大家还经常见面,在一起谈论文学,互相看看各人写的文字。以后不久就分开各走各的路,很少有联系了。现在我说到这一点,还是觉得他身上有女人气也没有什么不好。
  正对我家窗口的街道对过,有一家叫京苑海鲜美食城的生意很好的酒店。这座外墙贴着白色马赛克的三层建筑,最早是一家百货商店,经营得不好,垮台了。接着换成了星火装饰总汇,专卖包括灯具、卫生洁具等等在内的室内装饰材料,红火了一阵子。星火的总经理,叫毕燎原,“星火”的名字可能就是根据他的名字起的,也很风光了一阵子,成了青岛的风云人物。后来这个店的仓库失了一次火,又经营了不长时间,关了门。然后就是这家酒店了。酒店里最有特色的菜是各种海味,名声在外,很多吃客慕名而来。每天晚上,酒店的包间都是客满的。门前的小停车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轿车和面包车,有的一直到深夜才开走。有一次潍坊的一位朋友带着司机和秘书开车来青岛,约我和女儿一同吃饭,进了这家酒店。喝了青岛啤酒,吃了海蟹、对虾、蛤蜊、蛏子、扇贝——都是活的现挑现做,所谓的“生猛海鲜”。每道菜都十分鲜美,朋友赞不绝口,留下很深的印象。结帐后算了算包括酒水每人约合70多元,朋友认为很划算。他回去后,多次向别人推荐。以后我们一起吃饭时,还多次提到像还留在口中的鲜美味道。后来我同妻子进去吃过一次午饭。我们没有要酒,只点了菜和大米饭。记得有鱿鱼圈,一个什么豆腐,还有土豆丝和另一个荤菜。菜价很贵,味道却让人大失所望,大概都是些不上档次的家常菜的缘故。
  小套三,经过走廊,卧室在楼的另一面,窗朝向东南,早晨太阳一出就会照进来。窗边有门通小阳台。阳台原来是敞开的,后来包了塑钢窗。在阳台上可以眺望远景,从近处的楼顶一直到海。分房时我分到的是六楼,但我主动提出同分到这一户的同事换,他喜出望外,七楼,是这座楼的最高一层,我中意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光线好,可以眺望,我不愿意向窗外一望就是前面的楼的窗户。另一个原因是安静,我不喜欢楼上的住户时不时地就在我头顶上弄出什么动静。
  我搬进这套房已经20年了。刚搬进来的那几年,一位朋友还在青岛上学,经常周六晚上来下围棋。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围棋子掉到水泥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第二天我楼下的住户一准问我昨天晚上是什么东西掉在地板上发出一连串嗒嗒嗒嗒的响声。从分房子那时到现在,一直有人,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对我说,这套房子楼层太高了,上下不方便,将来老了,上不动楼了怎么办。我可没想那么多,就这样每天上下楼,怎么就会上不动了呢。真到那么一天,大不了不下楼就是。
  
  人们不愿意住顶层,一个是嫌高,再一个是夏天热冬天凉。这是真的。夏天,太阳把房顶和西面的墙都晒透了,房间像个烘箱,直到深夜仍温暖得像包在刚晒过的新棉被里。冬天又反过来,房顶和墙壁透出的寒气把房间变成了一个冷藏室,海尔一拖二的空调整天开着才可以穿着毛衣坐住人。每年最冷的两个月,电表都要跑近1000个字,电费2000多元。本来政府说要集中供热,现在看来还要拖一拖。这是个旧居民小区,新小区的集中供热还来不及解决。 楼顶漏雨也是麻烦事。每到雨季,这个麻烦就会出现。刚开始是墙角渗水,后来就发展到天花板的缝隙滴水。我特别担心书房。书房里四壁全是书橱,内外两层塞满了书和音乐光盘,房间中间铺着地毯,摆着沙发和堆着书,小音响和电脑也在这里,闲时画的一些画也放在横插在书橱中伸在书橱外面的画册上和沙发靠背上,堆得过满且乱的东西随时都有淌下来的危险,连接水的盆盆碗碗也不好放。侥幸这个房间从来没漏过。现在政府准备陆续将一些平顶的楼房改造成与青岛以前的建筑风格统一的尖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造到这里。
  除了这些,住在这里还有一个担心就是用电。老楼,电线太细、老化,承担不了很大的电流。一年冬天,这个单元新增了一家安空调的住户,楼道里总电闸的保险丝隔天就要“鼓”一回,有时候一个晚上就好几回。好在我们单元里住着一位电工,每次都会去换保险丝。保险丝越换越粗,最后直接在闸刀那里压上了一截粗铜条。后来进行了一户一表的改造,才没了这份麻烦和危险。
  不过,我对自己当初的这个选择仍旧满意。安静和能够眺望是非常重要的,尽管由于开发东部,沿海边冒起的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已经像一排参差不齐的牙,把原来一览无余的大海啃得只剩了两小段。————————————补充几点:1、当初那位“女人气”的朋友,现在是我们几个当时的“文青”中,唯一成为了作家的人。2、星火和酒店的那座楼,几经转手经营,现在是一家医院。3、吃海鲜那位潍坊朋友,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络,对我有很大帮助。4、已经集中供热了;楼顶一直没有平改坡——那是只改造靠海边、有可能看到的楼房的政策,但用新材料集中处理了一下楼顶,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最近还统一给楼房外墙贴了保温材料。5、南边,新盖的高楼,连那啃剩的两小段海面也早就全吃没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