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几个人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舌战群儒几个人?

七个人。

诸葛亮能言善辩,面对东吴诸儒的诘问,他从容答复、游刃有余,令东吴诸儒满面羞愧、不能应对。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诸葛亮身上,但是群儒都是谁?他们分别是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主要内容?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拓展资料

古人云:“宁与君子辩论,不和小人争吵”。前几天独立导演贾樟柯与《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就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君子之间的辩论。也为我们客户经理和客户上了一堂精彩的课。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两个人真心辩论,最后的想法会逐渐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达成共识”。今天我们就讲讲,何为“真心辩论”,而不是“刻意辩解”?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刻意辩解”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一个特别受欢迎的情节,形象的突出了卧龙先生超乎常人的智慧,但读过历史的朋友们肯定知道,真实的历史中并未有此事,今天我们就假设真的有此事,对罗贯中老先生书中描绘的这一情节进行技术分析。

 

诸葛亮前往江东说服孙权合力抗曹,按理孙子的理论,应该先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进行一波分析,可谓“讲事实,说道理,做决策”。但是在“舌战群儒”情节中,大家为了面子,只是靠气势来压垮对方,更多的是一种“刻意辩解”。试想一下,诸葛亮在这“刻意辩解”中占尽上方,不仅没有取得认同,反而属于拉仇恨,联合抗曹大业怎能成事?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舌战群儒”的进阶三招!

 

第一招: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

 

中国人出来混无非靠“品格”和“能力”。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农民更多讲道德,用道德来束缚自己和他人。知识分子也讲道德或者说品格,但是毕竟靠学问吃饭,因而宁愿你攻击他的人格,也不远让你攻击他的智商。

 

最直接的办法是把对方过去的败绩和烂事拿出来阶段,但是太low,小孩子才会这么做,“舌战群儒”的高手,如果这么做实在有辱能力。

 

高手的做法是,欲抑先扬。如果对方真的像猴子一样,不断攀爬你的杆子,你这时质疑一下:你这么牛,我可听说你。。。然后让其陷入“学术研讨”中。

 

当然被揭短,抑制不住反击的冲动,揭露别人的短,也是很低级的。试想这样的结果是“双方比烂、泼妇骂街”实在不是文人所应做的事情。这时的反击只会让自己和别人在一个层次,我们需要“以守为攻”,用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防守得当,对方就会陷入胡搅蛮缠!诸葛亮就是先等对方出手,等对手犯一个很小的错误,甚至看上去和主题毫无关联的错误,一针见血,正所谓“最重的伤是穿刺伤”——“你连事实都搞不清楚,就别和我辩论了!”文人最怕自己没知识,所以后面自当没法再辩论!      

 

第二招:事实比不过,我们比境界

 

在事实方面,我方处于不利地位,就需要找寻更好的武器“境界”。我们要把事实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把对手拉到更高的舞台战胜他。

 

比方对方列举我们按照自己的战略执行却输了,以此攻击我们不行。此时我们应该要说:“我们至少参与了,我们明知道这件事很难,但是还是去做了。是,我们失败了,但是虽败犹荣!”把这种悲壮的情绪建立起来,就可以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事的动机大于结果”,想想我们经常说的“不求结果,只求过程!”大多数人都同情悲壮人物,认为他们比胜利者更伟大。

 

第三招:境界我没有,我们比英雄的成名史

 

如果上面两条没被自己用上,自己被整的体无完肤,那我们真的只能比烂了吗?当然也不全是,我们不能跟对手比烂,不然又陷入“万劫不复”之中,另外跟对手比烂,他真的配吗?我们必须找一个历史中公认的牛人比,用牛人来找面子,所以平时积累点名人轶事还是很有用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想想这两者也有一些很惨的遭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