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昭陵】赵晓萍 张克俭/石鼓赵村姑婆庙会的传说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 文学 |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1342期|

石鼓赵村姑婆庙会的传说文/赵晓萍 张克俭
早在唐朝的时候,礼泉县石鼓赵村有一户吕姓农家,得了一个女儿。这女孩从小不长头发,满头秃痂,家人甚为苦恼,乡邻称她为秃痂女。约摸七八岁光景,这秃痂女的父母撒手西去了,便和兄嫂生活在一起。可是,嫂子很不待见她。她清醒自己的窘况,也自卑得不敢出门,整天将自己关在屋内,给兄嫂纺线。好在她心灵手巧,每天五两棉花,天不亮就纺完了。
有一天,秃痂女向嫂子借一把梳子用,嫂子满腹狐疑,感到好生奇怪,你满头秃痂,连头发都没有,要梳子何用。夜里,嫂子从窗外偷窥了秃痂女。原来小姑子发长如丝,很漂亮,很迷人。不料第二天,她又变成了一个丑陋的秃痂女。到了十五六岁,村里和秃痂女同龄的姐妹都已出嫁了,可她却始终无人上门提亲。过了一年又一年,她就慢慢地成了村里的大龄剩女。低一辈的族人称她姑姑,直道后辈族人称他为姑婆时还没人上门提亲。总之,加上兄嫂一直不喜欢她,秃痂女遂决定出家,去九栗山(永寿县栗家山)做尼姑。从此,她夜以继日的纺线,决定纺够从自家到九栗山的棉线后就出家。谁知这期间,她的嫂子多了个心眼,竟然偷偷拿去了一缕棉线。一年后,她纺完线,就毅然离家出走了。去的时候,她手拄烧火棍,一边走一边放线,一直朝着九栗山方向走去。
在艰难的跋涉途中,秃痂女又饥又饿走不动了,却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脚夫。脚夫牵着驴,让她骑着驴,走到五龙头后沟沟底,棉线就放完了。正疑惑间,秃痂女看到眼前山清水秀,一孔石洞,一泓龙泉,呼啦啦闪现了。遂心想,这也许是天意安排,就顺其自然落脚此地,安身修行了。她顺手将柳木烧火棍,倒插在了龙泉边上。不久,地上忽然就长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柳树,每棵柳树中间有一个黑桩。据说,那是因为烧火棍一头本来就是黑色的缘故。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心想坐九栗山,谁料坐在后沟滩。泉边建寺倒插柳,昔日秃女变神仙。”
秃痂女落脚后沟后,广积善缘,普渡众生,受到当地黎民百姓的尊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称她为黄龙菩萨。为啥叫黄龙呢?因为后沟就在黄龙山下,加之又有御龙神泉相伴,秃痂女修道成仙后,当地人为她在这里修建了寺庙,取名为安定寺,并称她为黄龙娘娘“菩萨”,让她世世代代享受着善男信女们的烟火。正是因为秃痂女终身未嫁,加之她在族人中辈分较高,大伙都称她为姑婆。为了弘扬姑婆的大慈大悲、善行善德和救苦救难的佛教精神,石鼓赵村人在姑婆的出生地修建了三间四椽的姑婆庙,每年农历7月13日,由庙会主持带人前往永寿后沟五龙山将姑婆神牌接回赵村,并在姑婆成仙的那天农历7月15日举办姑婆庙会,善男信女,烧香叩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一习俗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表达了石鼓赵村村民人心向善的美好愿望。
作者简介
赵晓萍,礼泉县人。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女摄影协会理事,壮美昭陵平台主编。文学为众民而创,摄影添生物嫁妆。

张克俭(午未之祖),礼泉赵镇,石鼓村人。大专文化,退休教师。爱好广泛,精通不多。尤喜文学,略懂写作,为人仗义,做事执着。
编辑︱董志振 审稿︱洪雄利
“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评奖揭晓
《壮美昭陵》原创文化艺术微刊
投稿邮箱:360701503@qq.com
微信:13468916590
(作品附作者简介+照片)
文中图片未经说明均来自网络
作品要求原创,未经网络平台发表
长按关注壮美昭陵平台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平台作品一览无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