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不止于电影本身

最早吸引我去看这部片子的是一张剧照。我对古典博物馆的场景总是无理由地偏爱,始终是我心里的灵光之所。
就是这张剧照,电影《无主之作》里 Kurt Barnert 的第一次个展
后来,看了演员表也是惊艳的,汤姆·希林(Tom Schilling)是一个有着略带忧郁的迷人蓝眼睛的男演员,典型的雅利安,最早是在《希特勒的男孩》里见到他。这么多年过去,这双眼睛依旧绝美。塞巴斯蒂安·科赫(SebastianKoch)也是一位实力派“纳粹专业户”,望之生畏,他的盛名来自《窃听风暴》。
左:汤姆·希林,右:塞巴斯蒂安·科赫
片名《无主之作》乍看有些拗口,其实是说一幅画没有作者的署名。
我以为是虚构的故事,但看到男主从东德逃往西德后去了杜塞尔多夫学院,才意识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影片对真实人物故隐其名,但那位学生口中的怪人:永远戴着毛毡帽、拿着一坨坨油脂往墙上抹的校长,除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不会有其他人。而男主直到最后终于画出自己的风格——画照片,然后用刷子在人物肖像上刷出印子,仿佛模糊掉的记忆——我才意识到这部片子的主角原型正是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无主之作》剧照,德国国宝级演员汤姆·希林饰演原型为格哈德·里希特的艺术家
《无主之作》剧照,博伊斯在课堂上把两个党派领袖的海报都烧了(艺术不要介入政治)
影片中最令我惊艳的有三段场景,都从侧面阐述了何为艺术以及艺术为何这两个简单又不简单的命题。
第一段场景是男主(电影里名叫 Kurt)小时候,看到小姨妈伊丽莎白赤身裸体在房间里弹钢琴,然后拿起烟灰缸砸自己的脑袋,她对着小 Kurt 说:“任何时候,都不要移开你的目光。”
《无主之作》剧照,小姨伊丽莎白是 Kurt 艺术的最初启蒙者
伊丽莎白还带着 Kurt 去了当时被希特勒政府打为“堕落艺术”的现代艺术展,这是 Kurt 对艺术最初的震撼。她还偷偷告诉小 Kurt 她很喜欢康定斯基的作品,即使这幅作品刚被博物馆讲解员批为资本主义的堕落之作。可惜,伊丽莎白最后的结局是被抓到精神病院,最后死于集中营毒气室。
《无主之作》剧照,小 Kurt 在那场被希特勒政府斥为“堕落艺术”的现代艺术展中
而判定小姨妈为需要铲除消灭的“精神病人”的,正是 Kurt 后来的岳父——专业水平高超的妇产科医生Carl。Carl 作为“根正苗红”纳粹高级党员的手段如此冷血,甚至对亲生女儿也不放过,在此就不赘述了。
《无主之作》剧照,童年的 Kurt 和他的小姨伊丽莎白
第二段场景,是杜塞尔多夫学院中,原型为约瑟夫·博伊斯的教授在一堂课中问学生最近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分享,Kurt 举手告诉他说:乐透。他当即念了一串数字,说这些数字本身毫无意义,但如果他告诉大家这是最近一期中奖的数字,它们就有意义了。这就是他想说的。是不是很观念艺术?就像当年杜尚指着小便池说:“这就是艺术!”
《无主之作》剧照,当时在东德,艺术只能有一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三段场景,就是教授对发表了这通“乐透”感言的学生感兴趣了,想去他的画室看看他的画。而当他迈进 Kurt 堆满了各种模仿杰克逊·波洛克、伊夫·克莱因、卢西奥·方塔纳、唐纳德·贾德作品的画室时,他说起了自己的故事:他曾参军二战,驾驶轰炸机出了意外,被他原本要轰炸的村庄的村民所救;他们用油脂涂抹了他头顶烧焦的伤口,用毛毡裹紧他的身体给他保暖。后来,毛毡和油脂,就成了博伊斯标志性的创作语言。他直视 Kurt 说,你是谁?你究竟是谁?——对他来说,战争的惨败和村民的救命之恩塑造了今天的他。那么,对 Kurt 来说,“我”到底是谁?
《无主之作》剧照,电影中杜塞尔多夫学院的校长原型正是约瑟夫·博伊斯
《无主之作》剧照,Kurt 刚从东德来到西德,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时,还在模仿别人的阶段
所以后来,一直都在架上绘画中有着卓越天赋的 Kurt,就再度拾起了画布和画笔,照着那张他和小姨伊丽莎白唯一的合影照片,画了起来……要知道,在当时的杜塞尔多夫学院,已经没有人画画了,每一个在这里的人都宣称“绘画已死”,他们都在搞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先锋观念和各种有趣、创意的表达,但 Kurt ——不,其实是格哈德·里希特做的,无非就是选择继续画下去,因为只有画画时,他才是他自己。
《无主之作》剧照,当他画出被小姨伊丽莎白抱着的同年的自己时,他也终于找到了导师所说的“我”
这件作品的原型应该是下面这幅格哈德·里希特作于 1965 年的《Woman with Child(Beach)》。
Gerhard Richter,Woman with Child(Beach),130cm×110cm,1965年
而“无主之作”就是当时 Kurt 的第一个画展的媒体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这些画上的人物是否就是他认识的人,Kurt 说,我不认识他们,这些画没有作者,是“无主之作”。
这让人想起里希特那句众所周知的口头禅: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
《无主之作》剧照
我觉得这么一部片子,对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圈也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长达三小时一气呵成,这部拍摄于 2018 年的片子竟然还是如此老派的风格拍摄,就像片子里的主角,依然用“老派”的创作方式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和道路,以至于我们今天依然在谈论他和他的作品。当然,“无主之作”并不是说不要署名,而是说好的艺术创作出来,也确实不再只属于艺术家个人;观者的凝视,使得作品更为完整。
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绘画作品
照相写实主义是里希特真正走上自主创作的艺术生涯的第一步,后来,他渐渐又更得心应手了,开始不再满足只是将照片画出来,他开始使用照相的特征——除了精准性,更有模糊、幻想、私密等视角,同时,“无主题”的特点依然延续,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多抽象的、“空”的画面。
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绘画作品
但里希特的现实主义视角一直都很明确(我认为这是曾经的东德高压经历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烙印),他会在这些看似抽象的作品中表达明确的政治态度。这其实是非常德意志的理念。不过,里希特的风格一直在变,而且,里希特的作品如今在当代艺术市场高昂的价格,对“无主”也不再是有力的说明。不管怎样,这本身也充满当代艺术的悖论。
把思考留给直觉,把诚实留给感知——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应该有的、对待艺术赏析的态度。
————
?本文为 Cc 主义 独家版权所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ccfoundation
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
————
-End-
这位超会拍作家的导演,用影像绘制了中国文学地图
为待业的你列了一份观影清单,从这里开始重启人生吧!
又到了白日渐长心情燥郁、适观看是枝裕和电影的季节
想免费看展的点这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