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6,这个国内最好的脱口秀再也回不来了?

大家都知道郭敬明牙尖嘴利,一般访谈节目很难从他那里得到想要的结果,因为他总能圆过去。
但也曾有这么一个人,面对郭敬明的能言善辩,可以说“都在射程范围内”。
那还是遥远的2013年,这个人叫窦文涛,《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
一上来,窦文涛丝毫没留情面,直冲冲地抛出好几个尖锐问题,比如:
“2012年中国最喜爱的作家前十名,听说你排名高过曹雪芹了?”
“韩寒老骂你,你咋看呢?”
“你官司输了咋不道歉呢?”
我当时看都不禁捏了把汗…虽说郭敬明回答得倒没翻车,但内心却极度不安,时不时挪挪身体,一会儿撸撸袖子,或是配合着窦文涛一起礼貌而不失尴尬地笑。最后窦文涛逼问“你不承认当年法律的判决是事实?”郭实在圆不过去,挪挪屁股摇摇头,“嗯”了半天,只能尴尬地说“没有必要聊太多,因为太久了。”
多少年过去,能让郭敬明如此坐立不安的访谈我只看过《锵锵三人行》。多少年过去,能问问题一刀见血,用“别人说”“我听说”此类前缀掩护自己达到目的,且不得罪人的访谈主持人,我只看过窦文涛。2017年9月,《锵锵三人行》停播,那时它19岁。要换做人的话,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那时候一张小圆桌,三盏茶水,三个人围坐一起,信马由缰笑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多少天下事,尽付谈笑中。窦文涛聪慧、博学,带着嘉宾说天道地,但从未真正抒己见,他和各个圈子的人们畅谈着,就像是相识多年的老友,聊得津津有味,观众也乐此不疲。其实很难想象,就这么一间看起来“简陋无比”的小房间,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巨款投资,能走过19年的风雨征程,上万人在豆瓣打出9.6的高分。你不得不说,窦文涛以及他的搭档们真的很有两把刷子。
从节目内容上来讲,《锵锵三人行》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从主流问题开始,再到生活琐事,最终再到道德上面的探讨。马克思曾经说:“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窦文涛对于节目谈论内容节奏的把控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那就是在整场谈话中,除了对主题本身的关注之外,他们会去探究一些更加外围的东西。比如影响到或者是关乎到这件事之外的种种因素还有哪些?而这件事又将导致什么更加纷繁复杂的事情发生?最终怎样影响到了人?你听到都是天马行空,但实际上意义深远。比如,在聊“内地听众只关注歌词不注重音乐”时,嘉宾是郑钧和高晓松。节目一进来的中心其实就是围绕“为什么大家只喜欢听那些带词儿的歌”讲起的。其中郑钧说了一句话有很意思:“咱们的这个听众大部分是接受文字的东西容易,情绪的东西他不太能接受,因为他情绪已经麻木了,你给他传递一个感情的东西,他接收不到,他觉得这个东西我没有共鸣。”高晓松认为我们更应该去反思,因为人的情绪其实并不全是由有文字的流行乐带来的,就像是吉他旋律能带来的情绪高过一大堆歌词所能带来的情绪。接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如郑钧所说,终究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人们想要的就不一样了,由此一代又一代,也影响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另外就是市场经济对音乐市场带来的冲击,就拿现在的小孩子来说,郑钧是这样解释的:“现在小孩儿学的东西比我们多,接触资讯比我们多,但是我觉得内心没有我们当时那么样其实能沉静下来思考的这种状态,现在全部是浮躁、迅速,就是不停的消费各种东西。任何东西拿来迅速消费就抛弃了,迅速消费就抛弃了,全是这种状态。”为什么当下的这个年代一切都走向物质化?为什么在以前歌手们做音乐全然不在乎排行只是单纯做音乐?是因为时代变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也变了。可以说,《锵锵三人行》里讨论的问题,大都是这一类。看似侃大山,实则是深入问题的根源。刘少华在《锵锵三人行》中曾说:“当今的媒体人如果想红, 只需要极端, 也就是说用极端的方式给观众输入看法。”而《锵锵三人行》并不是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给观众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只是提供了多种思路,。3位嘉宾的背景、阅历、学识都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自然不同, 而观众也能从3人的聊天中体会到不同的思维框架。窦文涛敢说,也敢问,敢引导嘉宾来讨论,比如当时梁文道、许子东聊了一期节目,叫《天才崔健与他的摇滚传奇》里面。窦文涛认为,崔健火的一组歌,比如《一块红布》、《红旗下的蛋》是属于一种音乐现象,但是许子东不这么认为。窦文涛认为崔健是天才,他的歌是神通过这首歌在代言,窦文涛更加极力地去说明崔健天才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梁文道则认为,在崔健唱火摇滚的那个年代,与当时摇滚不被允许是不分开的。正是因为人们的反抗性和叛逆性形成的社会背景,才会让摇滚精神得以输出和展现。这期节目里,三个人论述各自对于音乐和时代的看法,有对立面,也有观点输出,但是丝毫没有批判,没有绑架,不会去站在某个道德高度上去指责和自己想法对立的人,而是单纯地去例证,去讲述,去比较,最后窦文涛只是简单地得出结论说:“崔健就是一个符号,永远不会变。”《锵锵三人行》的大部分节目常常是3位嘉宾还在聊就结束了, 并不会有总结性的言论出现, 这恰恰是引导观众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窦文涛有个有迹可循的现象,他节目一讲到社会问题个案,他就顺其自然地带着嘉宾往民族性劣根性的方向上去聊,而一讲到公民意识觉醒,一讲到做人做事的态度,一讲到人们的习惯与社会规则,他往往就会蹦出一句神来之笔,很是语出惊人。他们探讨的人生百态也许你也会不赞同,但如上述所说,他很少表达观点,仅仅只是讲述和引导。
在《锵锵三人行》里,有很多真正的大人物在这里卸下架子,不去说教,讲着大俗话和大白话,让观众学习成为一个有正常道德判断和正常思考能力的人。窦文涛曾在节目中调侃道:“为什么《锵锵三人行》长盛不衰啊,是因为它从来没红过。”《锵锵三人行》作为一档轻松自在的脱口秀节目,无疑是独具魅力的。
窦文涛曾经这样形容《锵锵三人行》:《鲁豫有约》有专门的录制棚, 是美国兵, 《锵锵三人行》与几十个节目共用20平方米的录制棚, 属于游击队。节目组没有固定资产, 就连嘉宾坐的3把椅子也不是自己的, 后来有个潮州的观众看我们穷, 自己烧了点瓷器给寄来, 说看你们太惨了, 老是那几个杯子。《鲁豫有约》主打“情感”牌, 主要失去挖掘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平凡的事情来呈现,所以节目温馨柔和,节目的布景也展现出了这种温暖基调,比如:柔软的黄色沙发作为场景的主要构成元素。但是相反,《锵锵三人行》的画面就朴素得过分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节目组出不起经费。一块虚拟的幕布、一张桌子、三个杯子,三个人围坐着,就没啥了,比家里阳台还简陋。然而,幕布选用的是夜晚都市风光,以棕黑色为基调,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节目主题,这是一种客观、深刻、风趣、私密的谈话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三个人可以靠在椅背上,跷着二郎腿,可以漫不经心、可以插科打诨、可以无所顾忌,不像聊给观众听,更像是聊给自己听。但是,也正是节目营造的这样一种随意、放松的私人谈话空间,才能让观众也完全放下戒备, 毫无顾虑地参与到谈话中。另外,《锵锵三人行》在二十几分钟的节目内,只出现片头音乐、插播广告的音乐以及节目结尾的音乐,几乎没有音响效果,没有任何为了去烘托氛围所做的一切,在抛弃了看上去行之有效的音响叙事功能之后, 将其叙事风格定位于朋友间的轻松交谈,反而使节目内容更加连贯,一气呵成。用主持人窦文涛的话来说, 这个节目“就是我们平常朋友聊天这一类,我们就是用本色,把生活中的聊天尽量本色地搬上电视”,“聊天往往是强调一个聊的过程, 大家都是性情中人, 畅所欲言, 享受的是这个。”是啊,《锵锵三人行》是一档难得的,不刻意“端着”的节目,不管你是什么人物,到了这里都得“说人话”,这是一个会接地气的“下饭节目”。节目停播两年多,还能否再回来,我们不得而知。两年多了,至今仍有无数网友去官方微博下留言,询问复播情况。
眼下窦文涛已经五十多岁,顺其自然,让该来的来,让会走的走,让该发生的发生。2016年《圆桌派》上线,2017年,豆瓣9.2,成为“年度最佳文化节目”,目前也已经更新到了第四季。大家都说《圆桌派》是《锵锵三人行》的转世,因为它依然是“窦氏风格”;依旧没有华丽的大场面,这次从三个人变成了四个人,围坐一起,吃吃喝喝谈天说地;依旧可以见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等等文化名人;依旧有各种各样的话题,聊文青、聊电影、聊嗜酒、聊青春……听一群学识渊博、有趣生动的人们坐在一起,侃天侃地,妙语连珠,实在太有意思。
从《锵锵三人行》到《圆桌派》,窦文涛始终是那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老男人”。他深知年轻人讨厌被说教,所以他从不说教,不装作历尽千帆的大人物去讲大道理,去认真地,平凡地,创造一档不为指点任何迷津而生的谈话节目。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老的锵锵观众,看着《圆桌派》,心里总觉得还是缺点什么。怀念锵锵,怀念三人行很大程度上只是观众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一去不复返的不止节目,还有岁月。
说话这么硬气的流量艺人,第一次见!
都说岳云鹏又贱又坏,但其实他就是个可怜的老实人
这个把中国地图纹身上的韩国歌手,听一遍就彻底爱上了
黄亚澜|策划黄亚澜|撰文小糖人|排版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在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