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孩子们都该有“两公里的月光” ——我读席慕蓉《七里香》所想到的教育

孩子们都该有“两公里的月光”
“两公里的月光”,是席慕蓉的诗句。我读到她的诗集《七里香》这一句的时候,异常感动。放下书,我想象“两公里月光”的景象。两公里虽不很长,但也有一段不可忽略的空间,如此之中,满是月光照着、洒着,晶莹透亮;或者朦胧而迷蒙,有点幽深,又有点神秘。树的影子、河的影子、房子的影子,以及远处森林的影子、长河的影子、草原的影子、山峦的影子,都在月亮下静默,那是如何的美妙?再试想下,更广阔的原野里、更广阔的世界里,一片漆黑,唯有此两公里的空间,如此明亮、如此迷蒙、如此诗情,怎么不让人对她珍惜?怜爱?向往?
席慕蓉的诗,我很早就看过,不过是零零碎碎的看过。有几首、有几句,还特别的喜欢。我不是学文学史的,讲不出她的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也不是学美学的,也说不出,在美学史中的位置。我只是感觉,感觉她的诗美、柔情、缠绵,又阳光、硬朗。诗中的爱,爱得光明磊落、断然,别也别得断然,绝不会哭哭啼啼、柔肠寸断。她诗中的意象,是那么地新颖,出乎意料,可想一想,又在意料之中,非此而不可替代。意象的组合,是流动的画面,有意蕴的画面,让人喜欢,又让人心痛。比如,《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我想象,这棵开花的树,是生长在“两公里月光”之路上的,如此的情与景,令人不由得产生美感,却又令人伤感。
一位多情的、执着的少女,其真诚打动了佛,让她变成一棵路边的树,等待那个爱走过,所有的盼望都转化成一朵朵盛开的花。然而,终于无视地错过。那是五百年的等待啊,诗既有佛光笼罩,又有人间气息。那种细节、那种细腻、那种描摹、那种体悟,直抵人的内心最柔软、柔美之处。几乎诗中所有的物象都是明亮的、明媚的,“最美丽的时刻”、“在佛前”、“一棵树”、“开满了花”、“叶的热情”,只是到最后,才出现的掉落的“花瓣”,让人在美中伤感,其美感更深。
我就如此被“两公里月光”所笼罩着,读完了席慕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的这两本诗集,这是席慕蓉早期的诗,是她最早的的两本诗集,最近《长江文艺出版社》再版,我去武汉出差,出版社的柳柳女士送给了我,我感觉到那两天我所到哪里,哪里就笼罩着月亮,在我周边两公里的空间都是满满的柔美的月色,一下子感觉到我正处在无处不在的诗情诗性里了。

诗的力量,是美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七月香》中的诗,是少女的的诗,只属于少女,那是青春的歌、纯美的歌、淡淡忧伤的歌。我很喜欢张晓风为她写的序《江河》,席慕蓉是蒙古人的后裔,她的蒙古全名是穆伦·席连勃,就是”大江河”的意思。我们叫她席慕蓉,慕蓉是慕伦的译音。张晓风与席慕蓉有一席倾诉,这一次倾诉,就成为《江河》的素材。写得如诗如画,是有着那种缠绵又清爽的如诗如画,她把席慕蓉生活的细节、生命的细节,转化进席慕蓉诗之细节之中。诗意的细节、细节的诗意,以诗意阐述诗意。读《七里香》一定不能错过读一下张晓风的《江河》之序。世界上好诗人太多、好诗集太多,假如我们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者,读席慕蓉,只读一本书《七里香》也不会遗憾,这是一本可以代表席慕蓉最高水准的诗集,至少我我认为如此。
席慕蓉是一位画家,她的专业是画画,西洋画、中国画都画,而写诗则是她的别业。她的画插在书中,配她的诗集、配她的诗,那等于林子与林子里照进来的阳光,阳光散了月光又进来了。她的插图,现代又古典,抽象又具象,工笔又写意,画面有时候密不透风,有时候大块大块地留白。画面上女孩子的影响,就是作者自己梦中的形象。
读罢《七里香》,我仍然想着“两公里的月光”,我们如何也能让我们当下的孩子,沐浴于两公里的月光之中?我把“两公里的月光”象征化,象征着我们真正的少年学校生活——少年该有诗的生活。我们今天的孩子如何也能像席慕蓉一样,至少在满是月光的两公里路上,化成一棵树——生命之树、情爱之树?那将是何其有幸?何其难得?
本学期,我与戚迎庆老师、徐广益老师、曹伟老师等,在初一,初二开设了《于天地万物间感悟 ——看图、说话、写诗、作文》这门选修课。本意就是让孩子“诗意”起来,带领孩子们捕捉美的瞬间,拍一张美的照片、写一首美的诗篇,每周一次。让孩子们网上报名,有的孩子为了选上这门课,家里五台电脑(手机)一起开通去“抢课”——于如此沉重的学科考试分数压力下,周边一片昏暗的功利情形下,孩子们是如何地向往这“两公里的月光”啊?
回想去年5月1日,那天我在校园的西花园行走,走到了孝通图书馆。我们以费孝通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费孝通是我们的校友,与他当年同班同学的还有一位叫杨绛,他们小时候在这个校园里留下了佳话。或许是心灵感应,我站在孝通图书馆前,突然一束傍晚的霞光,正照射在一棵枫树上,异常光亮、异常美丽。哟即刻想到了费孝通、杨绛,面对当年杨绛毕业前参加劳动建造的那一届(1928年)的纪念物己巳亭,思绪绵绵,写下了一首诗。20多天之后,即5月25日,杨绛竟然离开了人世。我的诗《傍晚,伫立于孝通图书馆前》如下:
一束光
从早晨到傍晚
从发光到耀眼
用了一百年
一个人还站在原地
一个人已走远
一个是小男孩
一个是小女孩
孝通图书馆与季康亭
并不遥远的顾盼
一起上课
一起出操
磕磕绊绊
眷属未是终不是遗憾
走在人生的边上
每个人都会有傍晚
或明,或暗
上个月,即10月,我在初二上了一堂课“旧雨来今雨亦来”看图说话的这门选修课,我做一个样子,把这首诗拿出来,即以杨绛、费孝通的故事为背景,为这个底蕴深厚的校园写诗,让学生也如此做。几天以后,大家交齐了诗作,我一篇一篇阅读,真让人欣喜,不能相信是出自初二学生之手,其中一首叫《己巳亭前》,作者张梓安:
或许从没有人俯下过身
或许从没有人看见过你
在那遍布梅岭的茵茵绿草间
在那远望如云的参天大树间
更是在那典雅精致的己巳前
你,似乎太不起眼
可我偏偏看见了你
一朵可爱的夕颜
别人的似乎与我无关,
我眼里,那所有的红绿之中
你最为瞩目
你在午后日光渐沉之时
仍张开怀抱
去亲吻那即将消逝的光芒
去展示内心深处的洁白
去流露所有的羞涩内敛
我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不由得想
你是不是她的灵
又悄悄地回到亲手所造的己巳亭前
你是不是仍对那静坐长廊的少年难以忘怀
是不是那份尘封于心底的情愫又被释放
又在酝酿
夕阳即将收尽
我晓得
你在珍惜最后一秒
望向他
(2017年10月12日)
张同学写费孝通,杨绛,没有直接写杨绛、费孝通,而是找到了对应物,即己巳亭前的一朵“夕颜”,赋予它生命的灵动与质感。这是当下的一位少女,写八十多年前的两位少年少女的故事,何等的细腻?何等的富有情感?所有青春美妙的情愫它都蕴含,所有的不可言说又想言说的纠结,也都体察入微。王子言同学《我希望,那一束光》,同样不同凡响:
西洋古旧唱腔
春雨冬雪秋霜
几时同窗,背影匆忙
分别时的彷徨
有没有一束光
能从青春年少
照到白发苍苍
曾在青春年少时静候夕阳
不料在白发苍苍时企盼晨光
曾在过去憧憬明天的模样
不料在未来回忆旧时的遐想
曾钟情于振华的那股书香
不料会成为学校永恒的芬芳
我希望
有一个地方
能将久违的对方遥望
能将最好的我们珍藏
我希望
那一束光
(2017年10月12日)
少年老成的模样,在诗中展现得如此栩栩如生。我想象当年费孝通、杨绛一如此模样。作者写杨绛、费孝通不只是写他俩,分明还写了历史、写了人生,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孩子们沐浴在如席慕蓉所说的“两公里的月光”之中了,他们的诗魂与席慕蓉的诗魂相通了,并相遇了,如何地不令人欣喜?
我一直渴望孩子们在校园里能过上一种真正地完整的学习生活,且有诗意。我把这次学生的看图写诗作业做在我个人微信公众号里,发了出来,很快得到了反响。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胡东成先生留言:“这一下子加深了我对看图说话意义的认识,它果真是一种激发想象力的极好教学方式。感谢柳校长充满哲理、联想丰富的‘自编教材’,它不只是学生的范本,也为教师提供了指南。”
这是有识之士对我们的鼓励。对比,我曾与初中部的徐广益老师在微信上有过一次交流:徐老师说,这部分“看图、说话、写诗”内容是我们语文书本上的真空地带,孩子们若能伸出小手跟着柳校长学习下去,学到的不仅仅是美学、文学,更是眼界和情怀。徐老师接着又说,可惜现在的孩子面对着学业的压力,生活节奏都好快,孩子们在校也好,回家也罢,听风、赏雨、观万物、思人生的机会太少了。
很感谢我们的老师有这样的认识,我回答道,这点时间,我们还是可以给他们省出来的。徐老师回答说,我想起了十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在实习期的最后一节课上的就是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那时候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又跟着柳校学习这门课程,冥冥之中还真是巧合。然后,徐老师坚定地说,我们一定帮孩子们省出这时间,因为真的很期待。
我们做的这些事情,不正是为孩子们铺下“两公里月光”吗。虽然,在大背景下。我们总显得无能为力,不过在微观的领域我们还是能有作为的。我们不能铺下千里万里的月光,但是铺下两公里的月光,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七里香》中有一首诗叫《暮歌》:
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
在这时候
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
而黑暗尚未来临
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
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
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
在这时候
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
而结局尚未来临
我微笑地再做一次回首
寻我那颗曾仿徨凄楚的心
将暮未暮的原野,是美妙的原野,是月光即将来临的原野,整个的世界即将沉静,等待、渴望,我们希望整个的原野即将被月光所笼罩,即使不可能,一定要让两公里的路上、土地上,洒满月光。《七里香》中还有一首诗叫《抉择》: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年光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
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再缓缓地老去
这首诗与《一棵开花地树》,放在一起读,格外有意思。在佛前求了500年,化成一棵树,为了等待,等待你走过。你走过,却没有停下,是遗憾,是伤感,是人生的不美满。然而,诗却是美满的。我们人生的梦。还会不断地做下去。这首《抉择》,对更爱是一种不隐讳的斩钉截铁,一生一世只为相聚一次,哪怕一瞬间、一刹那。那棵化身长在路上,等待“你”走过的树,虽然与“你”,擦肩而过。算不算“相聚”了?人生无论是谁,都应该遇到月光洒满大地上去行走、去起舞,虽不能在遍山上、遍地、遍河上行走,起舞,但是至少要有“两公里的月光”路上去完成。完成什么呢?在那完成“上帝所作的一首诗”,——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让他们享受这样的人生,这当是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2017年11月19日,于石湖)

发自我的 iPhone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