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缘
文/王淑芬 诵读/雨儿
小时候,出生在鲁西北平原的我,并没有见过蓬勃生长的翠竹,但见过、用过的竹制品可不少,竹杆、竹椅、竹席、竹筷……比比皆是,用起来得心应手。它融入我的生活,竟让我萌生了些许朦胧的爱竹情结。
真正喜欢竹子,是缘于上初中时,读到的郑板桥的那首竹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中含诗,诗中有画,浑然一体,状物言志,既寄托以昂扬之姿、笑迎风雨的志向,又抒发以淡泊之心、执守高洁风骨的情怀。心中不由泛起对竹的钟爱之情,对郑板桥的敬佩之意。我将这首诗,工工整整地抄录在袖珍日记本的扉页上,天天揣在上衣口袋里,伴我随行。参加工作以后,我搜集了郑板桥所有咏竹诗画,然后打印成册,放置床头,时时吟咏,用心感悟着竹的内涵与精髓……
竹,自古就被仁人志士所崇尚,誉有”刚、义、柔、忠”四德,凝聚着中华民族坚贞、谦虚、旷远、高达的品质。竹,素以儒雅之风、坚韧之气、傲然之骨、谦逊之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与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足以可见竹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我对竹,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涂鸦文字时,喜欢沉浸在《竹舞》、《竹林听雨》的曼妙旋律中,既以文抒怀,又享受着音乐带来的荡涤心扉的惬意和舒爽。每当电视、电影出现竹子的画面时,总是马上吸引住我的眼球,目不转睛地看到结束,甚至转换了画面还浑然不晓,依旧处于遐想之中。因为喜欢竹子,喜欢竹林听雨的意境,我的网名、笔名、空间和博客都取名为竹林听雨,每每打开,心头便油然荡起一种畅然与陶醉。
自古以来,竹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渗透到社会及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并被赋予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内涵。
2013年正月,我去浙江永康参加侄子的婚礼,亲眼目睹侄媳娘家按照当地习俗,陪嫁了一棵连根带泥、高大挺拔的长青竹。爆竹声中,笑声朗朗,喜气氤氲。只见迎面驶来的货车上,青翠茂密的竹叶间,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时隐时现;拇指粗的枝桠上,一条条鲜艳的红绸随风飘曳……昭示着娘家人的美好祝福: 新人幸福美满,平安富贵!生活如挺拔秀竹,节节生高!我被这高雅的习俗深深吸引了。从那时起,我心中就埋藏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有朝一日,到江南万顷碧波的竹海小憩,全身心地与竹子相融相通,浑然忘我,尽赏“千枝劲发,万竿挻拔”、“层峦叠秀,满目皆绿”的曼妙而又壮观的景致, 用心探究和领悟翠竹的韵味和魅力。
我欣赏竹修长飘逸的身躯,更喜欢她坚韧不屈的风骨,崇尚她谦逊博大的胸怀。其实,竹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以其独特的魅力,时时让我汲取精神营养,给我心灵的悸动和人生的启迪,催人奋发上进……
我愿徜徉竹林,与竹交融,赏其灵性,品其高洁,悟其精髓,在繁杂的尘世中,坚守一份纯真,独享一份宁静,张扬一种风骨,淡泊一种俗念,以淡然而从容的心态,拥抱阳光,亲近自然,享受生活……这何尝不是人生最珍贵的快乐和幸福呢
赏竹、亲竹、悟竹、敬竹,满眸清竹,竹润我心,竹伴我行。愿一生拥有竹的风骨和胸怀,志向与品行……
【作者简介】
王淑芬,笔名听雨,1963年8月生,山东武城人,文学爱好者,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德州作协会员、德州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子曰诗刊》、《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山东老干部诗词》等报刊及微信文学平台,部分诗词收入《中华诗词集成》、《靓丽诗韵》、《心底的歌》、《清风苑》等诗、文集。
【主播简介】
王腾: 网名雨儿。山东临邑县人。《小楼夜听》平台知名主播、德州市作家协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喜欢唱歌、朗诵和运动,热爱公益事业。
《小楼夜听》平台人员组成
顾 问 李葆国
诗词顾问 王跃华
印章篆刻 姜宝兵
社 长 小楼夜听
主 编 王志刚
散文编辑 范凤仙
诗词编辑 李永才
小说编辑 东海风
朗诵团长 王婵娟
宣传部长 玉
【小楼夜听】平台投稿须知
1、《小楼夜听》为纯文学微信平台,热爱生活,颂扬新时代,传播正能量。来稿需注明是否原创,切勿一稿多投,若再投他处,请事先与社长联系;拒绝抄袭,文责自负。平台对选用稿件具有删改权。
2、体裁为短小说、散文、诗歌、古体诗词5首;所 有体裁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3、投稿前请作者自己必须修改好文稿:错别字、标点符号等,否则不予刊发。
4、作者可自己或委托他(她)人诵读稿件,将作品及录音文件发送至平台编辑(录制文件为mp3或“荔枝”录音)
5、投稿即视为接受本平台规则,小楼夜听对所用稿件有最终解释权。
欢迎朋友们关注,小楼夜听,晚间相约。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sdpyw689
投稿邮箱:1275634494@qq.com;
欢迎投稿。
【本期编辑制作】
东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