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行走也是阅读

行走也是阅读
一个教师只在课堂里、只在校园里,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教师的。什么叫名教师?所谓名教师,是有品牌内涵的教育人。决定他们内涵丰富深浅,在于核心素养。能称之为名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哪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有三条。那三条?情怀、担当、原创性。为何我有这样的认识?当时的郑州教育局长、现在的河南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的毛杰,一天突然发来短信问我:你说说学生最重要的素养有哪几点?她又补充说,你排一下序。我回复道:情怀、担当、原创性。她随即又问道,那么教师呢?我立即又回复道:情怀、担当、原创性。似乎是一瞬间的感悟,其实,不尽然,或许是我数十年教育工作实践积淀的突发的顿悟。从此,我就自觉的把它们作为我的师生核心素养的定型的个性表达。
我把有情感、担当、有原创性的老师,称之为有生命的质感的老师。所谓的生命的质感,即有灵有肉,灵与肉结合,而且还要完美结合。如何实现教师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呢?我以为,要靠阅读。阅读有两种,一种是阅读文本,另一种是阅读世界。即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即是我所理解的直接阅读世界。
行走,是阅读世界,这就对行走提出了要求。怎么行走?怎么才能让行走有意义?成为“阅读的行走?”
看山、看水,走进自然。自然世界是最美的世界。春夏秋冬的每一片树叶的变化,东南西北每一条河流的或动或静,天空的云彩,森林里的鸟鸣,草原上骏马的奔腾,都是不一样的情致情态、情形。我们可以匆匆走过,我们也可以停下脚步。甚至我们可以躺下来,睁开眼、或闭着眼,去感受、去观察、去体验。从自然世界里去获得知识、智慧、情感,那是从书本里所得不到的最真实的人生滋补品。
看文化、看人类文明在大地上的遗留、积淀。在每一个遗址上,都能够停留。面对的将是一个我们前人的世界,当初,或许几百年或许上千年前,他们如何在此生活生存?在每一个断片残瓦上,都留有他们的喜怒哀乐。可以想象、可以联想、可以畅想、可以把自己的思绪融入天老地荒。从而获得灵感我上的感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这样的感悟到的人生,将会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看事物、看人。行走,从故乡到远方,除了自然山水等风景之外,更多的是感受社会世俗。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有文化的烙印、社会的烙印。走入异乡,即是走入差异、走入不一样。在对比中认识、在新奇中理解。这样的认识与理解,会增加我们的客观性、社会性、全面完整性,这种客观性、社会性、全面完整性,一定会凸显于对自我的认识、理解之中,从而能正确地把握自己、让内心饱满,不丢失自我。
行走即是阅读。行走,不是仅仅走过、仅仅停留。走过,要走心。我走过许多地方,有机会我都会走出去。我走过的地方,我总会留下踪迹。不是为了谁,而是为了自己。我留意一切,我对着一片风景,乃至一朵花、一棵草,我思考:它们带给我的启发,它们奉献给我的意义。我或写诗,或写文,有的是片段,有的成“作品”。往往在我还没有离开的时候,我的感悟、我的感想、我的感受,已经成为完整诗文。今天的行走属于今天,今天在行走中的所得,必须于今日作为作品留下,而不能留给明天,再去再去补课,今日的事情今日做,我的许多诗文作品即是这样“今日”的产物。
去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大厦书系出版了我的《学校是美的》一书。这本书即是我行走的产物,我所见所闻,我记载下来,过程是随手拍照,然后看图说话,从一幅图中领悟世界、领悟历史、领悟人生、领悟教育。什么是教育?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自己是怎么理解的?从行走中、从直接阅读世界的过程中,会获得真知灼见。
阅读与行走,即阅读文本与直接阅读世界,两者有没有轻重关系?不同的人,不同的阅读层次、阅读经历,是不一样的。两者理想的状态是相辅相成,陪伴左右。我曾经痴痴地想:孔子看过什么书?孟子看过什么书?庄子看过什么书?他们身后的书,他们都没有读过,后人有多少人超过他们的?再说唐宋八大家,他们看过什么书?他们身后的人的书都没有看过,而后人读了他们的书,又有多少人超越了他们唐宋八大家?因而我常想:到了一定阅读境界的人,直接阅读世界或许比阅读文本更重要。老师应该是达到了一定的阅读境界的人,因而,我认为教师的行走对教师的成长尤为重要。”我主张教师要多行走。行走中的世界是鲜活的世界,书斋死的。有情怀的一定要在鲜活的世界中滋养。什么是担当?在哪里担当?教师胸怀天下,有天下在胸中的襟怀,不美妙吗?于如此背景下,方能成为一个“教育兴旺,匹夫有责”的优秀教师。原创在哪里?原创同样也在广阔的现实世界中,我们要提倡老师走出去,从故乡走向远方,再让他们把远方当故乡,唯有此,才能使我们老师人人成为一个灵与肉完美结合的有生命质感的优秀教师。”
2818年5月17日,于未名湖畔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