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首都在哪里?
伊朗首都德黑兰,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
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气候特征?
德黑兰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里的寒冷半干旱气候)。德黑兰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厄尔布尔士山脉(Alborz)在德黑兰以北,荒漠则在南面。城内各地区的海拔高度不一,北部山丘地带的气候通常较南部的平原凉爽。夏季炎热、干旱、少雨,相对湿度较低,晚间天气清凉。冬季冷凉、干燥,但降水多于夏季。大部分的降雨都发生在晚秋至春季之间,全年湿度较平均。1月为最冷月(最低温度-1°C,最高温度8°C),6月为最热月(平均最低温度26°C,平均最高温度36°C)。
拓展资料
德黑兰城墙1.0时代:从无到有
萨法维王朝时期,德黑兰地区就有了村落。1548年塔赫玛斯普一世将首都由靠近奥斯曼的大不里士(Tabriz)向东迁至了厄尔布尔士附近的加兹温(Qazvin)。
人们从新都加兹温前往伊朗北部重镇雷伊(Rey)城里的阿卜杜勒·阿齐姆沙阿圣陵朝圣时,可在德黑兰村落个脚,休整好后再进入雷伊城。塔赫玛斯普一世也多次到访过德黑兰村,据说他喜欢这个小小的村庄。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物产丰富的果园以及周边优质的狩猎场,塔赫玛斯普一世下令在德黑兰村建立城市。
工匠在德黑兰村周围建起了围墙,在外墙外修了一圈护城河,城中建起了巴扎市场和集会广场。据说德黑兰最初的城墙共有114座塔楼,同古兰经的章节数相吻合。每座塔楼下都埋了一章古兰经,用来祈求真主庇佑。
在萨法维以及之后的几个朝代里德黑兰虽历了不少战乱,但由于背靠厄尔布尔士山,水资源充沛,物产丰富,同时战略位置显要,德黑兰人口越聚越多,巴扎越来越繁华,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雪山之下的都城,总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
在萨法维时期,德黑兰逐渐形成四城门的格局,南面的门因通往伊斯法罕和雷伊的阿卜杜勒·阿齐姆沙阿圣陵,被称为Isfahan门或Shah abdolazim门;北部的门因通往厄尔布尔士山坡上的Shemiran镇,因此被称为Shemiran门;东部的门通向Dulab镇,被称为Dulab门;西面的门面向加兹温,被称为Qazvin门。
后来,为方便贵族和政府官员出入城市,又在皇城以北的城墙上开了一道门——政府门(Dulat)。为方便商贩进出,在南面靠近巴扎的城墙上加了一道门——新门。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伊朗乃至中东地区不少城市会用城门朝向的地名来为城门命名,例如耶路撒冷老城北面的大马士革门、南面的锡安门、西面的雅法门,加兹温老城东面的德黑兰门等。
拿破仑时期出使波斯的法国使节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波斯的城防设施缺乏对战争的计划,每个城镇周围只有用泥土建成的围墙,高耸的砖塔以及护城河……德黑兰的城墙外有一圈泥土建成的城墙和沟渠。可见在当时的欧洲人眼中,德黑兰城墙并不大体面。
德黑兰城墙2.0时代:鸟枪换炮
第二位对德黑兰城墙影响巨大的人物是统治伊朗近50年之久的纳赛尔丁沙。
虽然大量的旅游纪念品上有着纳赛尔丁沙的形象,但是伊朗民间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纳赛尔丁沙多次出访欧洲,将西方的科技引进伊朗。但其在欧洲访问期间挥霍无度,将多项国家主权抵押给了西方列强,让波斯深陷殖民主义陷阱。
恺加王朝将首都迁至德黑兰后,德黑兰从一个地方性的小城市成长为一座大都会,人口大量增长。到纳赛尔丁沙统治时期,德黑兰的人口增加到了15万。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纳赛尔丁沙于1869下令开始对德黑兰进行改造和扩建。作为首位出访欧洲的波斯国王,欧洲的工业化给纳赛尔丁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新德黑兰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纳赛尔丁沙请来了法国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规划新德黑兰城。
旧的城墙、城门被拆除,护城河被填平了。新德黑兰以巴黎为模型,面积扩大了三倍,形状为不规则的八边形。工匠围绕城市修建了新的城墙和护城河,建了十二个新城门,新城墙长度达22公里。
新城门为萨法维(Safavid)建筑风格,装饰有闪亮的各色瓷砖,每道门也各有特色。之前六门中有五门的名字被沿用了下来,十二道门从北向南顺时针依次是:政府门(Dulat)、Shemiran门、Dushan tape门、Dulab门、呼罗珊门(Khorasan)、Shah abdolazim门、Ghar门、Khani abad门、海关门(Gomrak)、加兹温门(Qazvin)、Bagh shah门、Yusef abad门、Ferdowsi门。除了少数几道门外,大多数门都是以地名来命名。
为了方便火车进出,几年后政府又在城墙的东南角开了一个新门。
德黑兰城墙3.0时代:改天换地
德黑兰的新城墙并没有存续太长的时间。原因之一是在现代战争武器面前,夯土城墙显得不堪一击,作为城防工事已经失去了意义。另一个原因则是给城市现代化让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黑兰成为了年轻的巴列维王朝的首都。1930年,为了进行城市现代化改造,安置大量新增人口和新建、拓宽道路,时任德黑兰市长下令再次推倒城墙和城门。城墙倒后,德黑兰人口增长就如同脱缰野马,开启狂飙模式。1930年德黑兰市区的人口数为25万,仅比纳赛尔丁沙时期多了10万人。而到1940年,仅过了十个年头,德黑兰人口就翻了一倍多,达到54万。一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前夕,德黑兰的人口剧增到了500万。
此后,德黑兰再也没有重建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