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步入2022年,汽车行业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关注新能源的人越来越多了。
即使是在硬核燃油车的车友群里,也有不少车主开始讨论电动车。
这不,前几天比亚迪光是换了个logo就喜提新浪热搜,总阅读量1.6亿。
要知道,汽车圈上一次曝出这么大的新闻,还是在王力宏事件中喜提一日代言人的英菲尼迪。
而比亚迪这波操作,又和此前斥资数百万更换logo的小米颇有几分相似:反正没玩过几年“大家来找茬”,很难一眼直接看出两者的区别。
难怪大家都在社长的评论区里疯狂吐槽——
不过吐槽归吐槽,最近的比亚迪可真是“卖疯了”。
从去年过完春节的3月开始,比亚迪的月销量就在以5000台/月的速度在上涨。到了2022年的1月份,已经卖出95180台,其中92926台都是新能源!
这速度,仅次于席卷全球的特斯拉。
按照这个趋势来看,比亚迪月销破10万只会是时间问题。
但仔细分析下来,社长却猛然发现:每一次比亚迪换标,都伴随着销量的疯狂上涨!
2007年底,比亚迪第一次换标,把“蓝天白云”换成了BYD三个字母。转过年来,比亚迪销量突破20万,成了国内唯一一家销量翻番的车企;
2021年1月1日,比亚迪迎来第二次换标,字母BYD变成了现代设计风格。2021全年,比亚迪销量增长75%,新能源车59万台的销量更是翻了三倍还多!
而这次换标的时机,又刚好处于汉DM-i、海洋和军舰系列、以及某个高端品牌上市前夕。
难不成“换标即翻番”的定律,又要在比亚迪身上应验了?
比亚迪这二十年来,到底凭的是什么?
01.风口上的十年
,”
我们先把时针拨回到二十年前,看一看2000-2010年的汽车销量数据。
不难发现,汽车销量井喷的是三个小阶段:2001-2003,2005-2007,2009-2010。
这三个小阶段,也分别对应着中国汽车圈、乃至全球发生的几件大事——
官方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自主品牌入市/汽车价格大幅下调、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半/全球经济危机。
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可能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忆。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个时代,就是“在困难和机遇中飞速发展”。
国家如是,个人如是,汽车行业也如是。
1995年成立的比亚迪,就刚好抓住了这次飞速发展的风口。
2003年,时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供应商的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和美的、奥克斯等家电企业一同,正式加入造车行业。
所以论跨界造车,大概如今的创维、格力、华为等等,还得尊称比亚迪一声“祖师爷”。
而比亚迪选择这个时机的原因没有别的,实在是因为造车的利润太高了!
当时一台合资品牌的小型车都要卖到10万块,一部分中型车更是直逼30万大关,其中有不少都是技术转让费和零部件制造的成本。
(图为2002年东风风神EQ7200HEV混动车型成本分析)
这对于不要求自主设计、也不过度要求质量的国产品牌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进场时机。
于是2005年前后,随着一大波物美价廉的新车入市,国产品牌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从数据来看,2006年的国产品牌已经在全国车市中占据了26%的市场份额,有史以来最高。各家车企也纷纷发布了新的销量计划,增长10%-50%不等。
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也由于金融危机后的消费反弹和购置税减半的“救市政策”,在2009-2010年达到了顶峰。
就拿比亚迪的支柱车型F3来举例,上市之初的月销量还在1万上下,2009年下半年就已经来到了2万+,2010年3月甚至创下了月销3万辆的佳绩。
但好景不长,随着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政策逐步退出,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渐下滑。
这一降,就是十年。
02.厚积薄发的十年
,”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因为自主品牌的质量不行导致口碑下滑,因此才会丢掉市场,但事实却并不完全是这样。
从2011年投诉平台的数据来看,合资品牌60.2%的投诉占比,远高于自主品牌的32.28%。
自主品牌遭遇滑铁卢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我们当时的技术水平,实在是太差了。
就拿工业制造的核心——机床来说,如果没有非常精密的机床设备,就没办法制造出高精度的零部件毛坯,更不要说粗磨和细磨了。
因此很多人传言的“国产发动机会跳过打磨”这一步,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此外材料学上的差距,也很明显。轴承钢国产的用不过美国的,橡胶国产的用不过欧美的,也就内饰材料能勉强和国外五五开。
所以前几年自主品牌销量井喷时,最先被大家认可的,往往是内饰和配置。
客观来讲,我们的汽车工业进入市场的时间,其实是比欧美晚了将近一百年。短短的十年时间,完全不足以发展出拿得出手的技术。
就算偶有突破,也大概率会发现一头撞上了别人家的专利墙,要么不能用,想用就得交一大笔技术授权费用。
但那些能从落后市场攫取巨额利润的先进企业,可不会轻易放开授权。毕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就算是你有心交学费,也会藏着掖着不告诉你。
对这一点最有感触的,除了当年的自主品牌以外,可能就是为了找一台合适的增程器焦头烂额的理想了吧。
因此,不管是燃油车的多挡位变速箱、高效率发动机,还是电动车的高功率电机、高密度电池,都只能我们自己硬着头皮自己来。
现在我们能买到相对物美价廉的家用车,可不是全球企业的善心作祟,而是自主品牌奋发图强、提高了技术水平,才能逼着车企一同降价的结果。
但自主研发这条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搞技术的研发人才,可不是说有就有的。
正如神枪手要用子弹喂出来一样,汽车领域的人才必须要经历大量的开发项目,踩过无数的坑,才能练出一身优秀的开发本领。
这一喂,就是十年。
但大家的常规操作,往往是先找一个专项去喂,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其他领域。就比如奇瑞看中了发动机,长城看中了设计,吉利看中了制造标准。
但比亚迪却剑走偏锋,选择了前期投入最大、周期也最长的“垂直产业链模式”。既然要喂人,就喂到底!
拿现在的话讲,其实就是“全栈自研”(此处表述不严谨,全栈自研更多的指软件层面)。如今的DM-i超级混动技术,从发动机、电机、电池再到整车,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控制逻辑,全都是比亚迪自己做的。
而对于一直专注的电池领域,比亚迪也长期维持着一千多人的研发团队,规模全球最大。同类的日本电池厂商,研发团队也只不过保留了三四百人。
为此,比亚迪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过去的十年间,比亚迪在车企中的研发投入排名仅低于拥有大众、五菱、荣威等多品牌的上汽集团,研发营收比也常年维持在5%以上。
在比亚迪的总部展厅里,就有着这样一面“专利墙”,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技术。
以前被别人卡脖子的,现在能卡回来,投入再多也值得。
之前社长和大家提到了,东风风神在2002年就考虑过HEV混合动力的选型,并且拿丰田皇冠和普锐斯这两台车做过对标车型,已经是国内车企比较早布局的了。
反观比亚迪,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已经准备纯电+混动双管齐下了!
2006年,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亚迪F3e纯电轿车就已经研发成功,两年之后的2008年,全球第一辆量产插电混动车型比亚迪F3DM也已经正式诞生。
只不过当时受限于成本、续航和可靠性,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无法真正推行下去。
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比亚迪的机会就来了。
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针对纯电和插混车型,每kWh电量补贴3000元,纯电车型封顶6万,插混车型封顶5万。
如果是试点城市,还能获得“地补”,最高补贴额可达12万元!
这对于有技术基础的比亚迪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毕竟最难的并不是技术研发,而是技术变现。
2011年底,比亚迪率先推出了E6先行者。在那个没人敢吃螃蟹的年代,硬生生用90kWh的电池包做出了300公里的续航,领先行业好几年。
即使到了现在,我们依然能在山西省会太原的街头,见到那批比亚迪E6出租车穿梭在车水马龙中。
而2015年的第二代DM混动系统,也借助“5秒加速、4轮驱动、百公里油耗2L”的夸张广告词,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比亚迪凭借着更早的布局和更强的产品,连续9年蝉联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冠军,也终于实现了新能源销量占比90%的梦想。
如今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能够在学术界入选清华大学教科书,并且荣登封面,车型月销量也突破4.6万台,和此前如此大手笔的技术投入,是完全分不开的。
而随着吉利、长安、广汽等传统品牌的扩张和新势力们的冉冉升起,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一下子从38.4%升到了44.4%,十年来的最高值。
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03.向上突破的十年
,”
在十年前关注汽车的小伙伴们肯定还记得,这句日系车标榜自己的宣传词:
营销的丰田,技术的日产。
某种程度上,也从侧面印证了营销的地位,和技术一样重要。
王传福说过:“中国企业的技术其实并不差,只不过过去我们落后太久了,现在没人相信我们能跑到外国人前面去。”
这种能让人相信的力量,就是营销的核心:品牌。
因此在比亚迪第二次换标之后,王传福做了一项极大的调整,将比亚迪目前的业务拆分成2个销售事业部、1个售后事业部和1个公关事业部,各负责人直接向王传福汇报。
用王传福的原话来说,就是“未来3~5年是一场大战,决策要加快,尽量扁平化。今天一线的指挥官归我直管,这样决策可以很快,不需要层层去汇报,不然会贻误战机。”
只有够快,才能把技术铺得更广,才能吸引到大家的注意力。毕竟有了大把在马路上跑的车,才有了最好的品牌效应。
只不过目前提到电动车,绝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品牌还是特斯拉,小部分人会是蔚来和小鹏,但绝不会是比亚迪。
在人们心里,特斯拉已经和科技、蔚来已经和服务、小鹏已经和智能画上了等号,但比亚迪并没有这样明显的品牌基因。
所以伴随着第二次换标,比亚迪提出了新的主张:科技、绿色、明天,分别对应着e平台3.0的智能电动车、新能源背景下的碳中和目标、和一份美好的希望。
很可惜,做技术简单,做品牌难。
国内最先推出智能电动车的蔚小理,在近几年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网络上的无差别攻击。甚至有些媒体到现在还在歪曲事实故意带节奏,而目的仅仅是博取流量带来的收益。
奔驰和宝马,也花了接近一百年才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开宝马,坐奔驰”,何况比亚迪只是一个成立不足三十年的新品牌。
但一个客观事实是,中国品牌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产品越来越强,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
凭什么只能国外品牌标榜自己,但我们不能?
社长在这里大胆断言:未来的十年,都一定会是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十年。
无关乎传统车企或是新势力,制造领域或是科技领域,也无论到底有多少人在抹黑。时间,会证明一切。
04.写在最后
,”
2月7日,比亚迪发布了一段名为《光芒》的TVC,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绿色生活的憧憬。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网上搜一下看看。
社长想告诉大家的是,化石能源的确促进了一个大时代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化石能源也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污染,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难以逆转的破坏。
无论对化石能源有多么恋恋不舍,都是时候和它们说再见了。
在新能源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太阳能会逐渐改变全球能源的供应结构,而电力也会改变能源的消费方式。
当下被人们吐槽的供电安全、供电效率的问题,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被解决。而如今已经足够优秀的体验,未来会变得更加优秀。
毕竟用惯了电灯的各位,又有谁会去怀念蜡烛的微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