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票圈和好友话题又被霸占了,这次的主人公是一部电影,《无问西东》。
争论的重点自然就是它到算不算好片。
话说《无问西东》现在口碑两极分化还挺严重的。喜欢的人各种角度各种捧,不喜欢的人就干脆出门左拐不送。
豆瓣评分的变化曲线也很吃鸡
不过电影到底好不好,毕竟要自己切身体验一下才能下定论。
所以在E姐看完这部等了很久的电影之后,想要跟你们深入地聊聊它。
等了七年,感觉差点就见不到它了
其实《无问西东》是为了纪念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而拍摄的。所以追溯到很早之前,E姐就已经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了。
敲黑板,片名是《无问西东》,不是无问东西!
何况电影的卡司阵容里还有章子怡和张震。
每年几乎都会传上那么几次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消息,不过每次到最后都是杳无音讯。
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这部电影要流产。但正这么想着的时候,它终于宣布定档了。
从11年开机到18年上映,中间隔了7年呐!
7年的时间,E姐从一个行业入门的菜鸟毛丫头,成长成为一个基本熟悉了门路的少女。主创们也早已脱单,结了婚有了宝宝。
但一部“清华百年献礼片”能遇到什么问题?
影视作品拖延许久的理由一般有三个。一是审查,譬如最近的电视剧《风筝》;
一是投资,《无问西东》显然不成问题;
另一个就是制作了。
鉴于很难有导演像墨镜王一样不紧不慢地很多年才拍一部电影,所以坊间慢慢地也传出了一些质疑《无问西东》质量的声音。
可以看图说话的
关于制作方面的流言有很多,不过流言嘛,可信度毕竟没那么高。
但这些质疑的声音却让我们更想知道这个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无问西东》涵盖了四条时间线:1923年、1937年、1962年以及现在。
1923年的故事里,生活在战乱年代的吴岭澜,陷入了选择学科的困惑。他觉得应该“学以致用”,但严重偏科的现状让他很迷茫。
吴岭澜到底是该为实用而学习,还是要从心而学?
陈楚生的儒雅真不是演出来的
1937年的沈光耀,用现在的话说是标准的高富帅,而且还能文能武。
他远离故乡到西南联大求学,家人对此本来就很舍不得,沈光耀还有了充军为国家效力的想法。
沈光耀到底是要听妈妈的话早日学成归家,还是听自己的内心投笔从戎?
在1962年这个很敏感的时期,清华大学的学生陈鹏是当时学校里专业成绩最好的学生,前途也是一片大好。
他却因为发小王敏佳,对摆在他眼前非常好的工作机会犹豫了。一场意外,让王敏佳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鹏到底是要为了自己的未来抓住眼前的机会,还是一片丹心地陪在王敏佳身边?
张果果,生活在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但现在社会上的“不安全感”,在以前是没有的。
张果果的面对的难题,同样是我们现在常常经历的
于是他在工作上也陷入了到底是要选择利益,还是不忘初心去干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的困惑中……
清华这四代学生之间的故事,看起来好像互不相干,但其实是互相联系。
纠结学文还是学理的吴岭澜,多年之后成了沈光耀在西南联大的老师;
纠结要不要去做飞行员的沈光耀,在无意间养大了没有东西吃的孤儿陈鹏;
纠结该不该坚守自己感情的陈鹏,是张果果父母的救命恩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四个故事的内核和主题其实是一样的。这也就是E姐看完电影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看似杂乱无章的《无问西东》,到底想表达什么?
明明是“命题作文”,内容却深到能做“教科书”
上面我们说过,《无问西东》的性质,首先是清华百年的献礼片。
我们无意间也看过很多这样的献礼片,比如大到国家层面的各种“大业”,小到学校、团体的各种短片。
这种题材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呈现出特定的精神面貌。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一部命题作文。那《无问西东》的最核心部分就是结尾的几分钟类似彩蛋式的人物介绍了。看着这些风流人物,感叹一所学校于中华之贡献。
但很明显,李芳芳导演显然想要的不仅如此啊。
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李芳芳的“私货”,那就是米雪教训王力宏那一段。
沈光耀想要参军,母亲不让。
E姐本来以为只是传统的重文轻武思想,谁知道母亲说:你所追求的功名利禄,你的祖先们都已经得到过了,那些只不过是一场幻影而已。
她敏锐地看出王力宏不仅仅是同情而已,他的骨子里另有一分建功立业的虚荣。
作为母亲,她担心的不是他会牺牲,而是怕他“还没想好怎么过一生,命就没了”。
及至影片的最后镜头拉开,“三代五将”的牌匾出来时,引人泪目又不禁让人思考:人到底该怎样活着?怎样才算是“听从我心”?
那么到底该怎么理解《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呢?
线索有两条。一条是“精神传承”,一条是“听从我心”。
电影的片名取自后者
传承是精英层面的。
第一个故事是追求文字的力量,第二个故事是投笔从戎,第三个是困境扬善,第四个是社会责任,通过一个细微的“教化”线索串联起来。
而这些故事所说的主题则是同一个,那就是怜悯之心,传递善良。
可以说这种善良是知识分子层面的善良,是家国大义,甚或社会责任感。
还是拿沈光耀为例。
他本来是没有义务参加空军的,也没有义务帮助挨饿的孩子们,这样做甚至会给他带来危险。
但他终于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而他这么做,都是出自他的一颗怜悯之心。
这种带着些“精英性质”的怜悯之心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曾经有过,只是后来被破坏掉了。即便如此,我们也依然不能忘却。
如果知识分子没有怜悯,那将难以想象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也似乎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出发点,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在选取时间节点上的意图。
比如陈楚生的第一个故事,那一年国内混战,军阀当道,许多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与迷茫期;
比如王力宏的第二个故事,西南联大的经历至今仍是许多人的精神坐标;
第三个故事就更不用说了;而第四个故事里的毒奶粉事件,也是颇有玩味空间。
可以说,这四个节点的选择,恰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变最大的年份。
就连影片里的绿叶,都有一身的“少年盛气”
看清了四个主要的故事之后,其实我们在《无问西东》里还能挖到更多。因为它想让我们看到的也不止是站在历史聚光灯下的主角们。
这部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给他们当绿叶的配角,都有一身的“少年盛气”。而故事能这么精彩,都跟他们离不了关系。
郭家兄弟的故事
沈光耀可以说是个传奇一样的存在。他出身名门贵族而且无所不能,最后又成了被所有人纪念的大英雄。
而在沈光耀的故事里,有两个陪跑的少年:郭大林和郭小林兄弟。他们更像是我们(呸,你考上清华了么?)……或者说更接近普通人。
我们也努力,也求学,也胡闹,也曾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和试图藏起成绩单。
在飞虎队征兵的时候,郭家兄弟没能通过甄选,但他和无数男孩一样,心中有上天向日寇复仇的愿望。
后来兄弟俩成了陆军的战士,身为联大精英,这也谈不上大材小用,因为这种热血正是民族存续的星火。
大孩子的故事
陈鹏的故事里有友情,有爱情,有背叛,有坚守。
但如果没有那个小时候扛着他出去找东西吃的大孩子,作为孤儿的他怕是都活不过童年。
“大孩子”们衣衫褴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是对于陈鹏来说,“大孩子”把他扛在肩头,不止是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中温暖记忆,更是苦难磨洗不掉的纯真善良。
因为有大孩子们的纯粹,才会有后来陈鹏的高光时刻。
王敏佳的故事
王敏佳是在一段疯狂岁月中受过伤害的人,她为自己的小虚荣心和小正义感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虽然说陈鹏是给王敏佳托底的人,但这个姑娘一直也有自己的坚持。我们能从王敏佳身上见到更平凡的少年中国。
《无问西东》里最抢眼的主角们都在发光发热,但他们并不是照亮中国的前程唯一的光和热。
就像这些配角们一样,他们的光和热没有陈鹏、沈光耀那么耀眼,不过“陈鹏”和“沈光耀”们,都是仰赖郭家兄弟、“大孩子”和王敏佳这些心中有热血的人们才得以存在。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校歌里面的这句话是对清北的精英学子们的劝勉。
那对无数有货没有名字的身影,或者是对纪念碑上的数字,该说什么呢?
假如有什么力量筑成了历史的台基,那只能是蜿蜒流淌的万古江河所携来的沙粒。
跟那个年代能影响国家的“少年盛气”一比,现在的什么丧式佛系少年,跟没青春过又有什么区别?
E姐结语
即使《无问西东》可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E姐仍旧喜欢它,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这是一部尊重知识的电影。
影片给E姐最大的感触是西南联大的课堂。屋逢漏雨,课堂上什么也听不见,老教师于是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静坐听雨。
这是一种境界,不急不躁,善待世界,一如后来在飞机轰炸时学习各种看起来没什么功利性作用的知识。
一部尊重知识的电影,本身就值得尊重。
有人说电影不该曲高和寡,就该接地气,但这本来就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命运与精神的电影,它为什么要接地气呢?
把历史变成段子,把理论变成鸡汤,这不是知识该有的结局。知识就需要一颗敬畏之心,是你在再困难的洪流里也必须要坚持学习的事。
所以在这个程度上,能够坚持如此散播“真善美”的《无问西东》,便尤为难能可贵。
上一篇:
鹿晗黄子韬开年街舞正面PK,谈谈归国四子的综艺人设
推荐阅读:
这大概是我能想到,《前任3》成为爆款的全部原因了……
用电影改变国家的男人又回来了,这次的题材在印度除了他没人敢拍
-今天头条の主笔-
你的小仙女E姐,无所不能的大白,文史大触河马君,需要多读书的油梨
美编:玲珑
E姐复更以后,还有很多失散的小伙伴没有找到这里,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各位随手转发,让更多失联的小伙伴看到我们,谢谢大家,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