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这个网站的年度问题,都会汇集成一本书的,中信最近引进了不少这类的书,不过据说翻译都不怎么好,然而对于这样一个跨学科的书的翻译,确实不好苛求过多。这套书还是看英文的好,就当作是学习英文论说文写作的范文。不同风格的论说文,不同的学科背景,你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如何简,洁的将一个观点说清楚,如何有层次的展开论述,如何拿数据说话。如果觉得书里讲的让你有所启发,这个系列的书也可以指导你继续找书去阅读。
由于Edge的书一贯是跨学科的思考,这就要求读者阅读的时候不要抱着功利的心态去阅读,延迟判断从这些书中学到的知识是否有用。等你看完了一整本,再试图在这些文章中建立联系,这样做的好处不止是让你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更牢固,让你想忘也忘不掉这些知识。这样做另一个当一个好处是,当新知识出现的时候,能够第一眼就看出这不过是之前出现过的知识的变种。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第三个功能是帮你找到还有那些知识点目前还处于“虚位以待”的情况,正等着你去填满。
阅读Edge系列的书,你是要做的笔记的,将每一个题目下找出关键词,作为这篇文章的标签。打标签的目标是将这篇文章在尽可能多的维度里为其找到一个定位,所以不要只是找出这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词,而是要让文章回答尽可能多的2W1H1E的问题。这里的2W是WhatWhy,What是定位学科,Why是关注论据,这两个问题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不问When是应为答案肯定是现在,不问Where是应为这个答案一定是普世的。1H是How,而1E则是这篇文章背后的Emotion,毕竟即使是客观的科学,也是需要考虑其情感维度的影响的。
为了保证你找到的关键词是全面的,你可以要求你给一篇文章的4到5个标签中至少要有一个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或者副词。标签的另一个要求是这些词一定不能是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原词,你要用自己的思考去总结概括这篇文章所讲的东西,而不是摘抄作者的话。
你找出的标签不应该是太专业的词语,标签是帮你在忘记了这篇文章的内容时想起它的抓手,是将不同的知识组合起来的钩子。明白了找标签的意义,那么如果你在做标签的时候遇到一篇你不知道该怎么对其进行归类的文章,不妨多列出几个关键词,延迟判断。这种让你觉得不那么能轻松的归档的文章,其实能给你带来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对于这样的文,你不妨多查些资料,之后再根据新找出的资料对这篇文章验明正身。
接下来要做的是聚类,就是按照主题将这些文章聚成几类。做聚类时的基础是你之前根据笔记中列出的标签。在做聚类的过程中,你会从全局来考量哪些不知道该怎么做标签的文章该怎么办,并调整你上一步做的标签。这样做的好处是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起来。按照不同学科去做聚类,可以帮你去认清楚这一个学科那些概念是经常出现的,从而抓住一个学科的核心基础。
有了聚类画出的思维导图,以及你做好的标签,你就可以将一本公开的书变成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了。《从零到一》中说创业就是在常识和幻觉之中找到一个秘密,找到一个你即使告诉了别人,别人也因为无法感受到不会相信的秘密。看书的过程也是这样的,书里写的都是大白于天下的信息和知识,谁都可以看,学到了也没有优势。但是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能结合自己的私有信息以及个人的思考,那就有更多的机会利用这本书中的所述,见微知著的发现趋势,从而见机而作。都说内容创业火,阅读每一本书,都应当被看成是一次内容创业的小实验,试图从书里读出一些他人读不出的东西。记住寻找秘密的方法是:去怀疑那些常人从来不怀疑的地方。
做好了上面的功课,你就可以去将Edge系列的书之当作工具书了。当你需要去探讨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搜索在这些书中找到相关的文献,这谁都可以去做。然而有时一些文章的主题也许不是这篇文章中就会出现的那个词,这时你自己做好的标签就有用了,记住你的标签可都是文章中没有出现的词语哦。而你的聚类图则能够让你一下就找全这个话题下的全部内容。
这样读书肯定会很辛苦,难道我们不能”好读书,不求甚解”吗?要想理解这句话,需要关注场景和上下文,在一个场景下合适的道理,到了另一个场景就不适用了,这句话的关键词在于一个“好”字,好就是延续你的好奇心,如同一个小孩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那样。如果你曾感受过小孩子那一连串的问题,你就会发现孩子最终都能问到当前科学回答不了的问题上,不管最初起因的问题是多么稀疏平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求甚解才有了意义。成年人知道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认死理的去找寻终极真理,但这不意味这读书可以是轻松的,按照我这里描述的过程,每读一本书都是一个微型的创业,至少是为了未来的创业去做准备,创业哪有轻松的了。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世界读书日,说说读书的那些事
观点不值钱,值钱的是怎么得出观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