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同题作文,把李商隐、欧阳修、周敦颐、周邦彦、徐志摩叫到一起来写莲荷

写荷花以谁为定论?或许大家会说,以北宋湖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为定论: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直接描摹莲花,不拖泥带水,直截了当。真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周敦颐的先人唐朝的李商隐即是如此写的,他有一首《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
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
翠减红衰愁杀人。
我喜欢李商隐,喜欢他的美,他的诗诗纯美,是流着泪触动心里柔软之地的美。他的《无题》至今是一个美美的谜,解不透,美却一直在心头。读过他的写荷花的诗吗?他写荷花,是写给妻子。为何给妻子,要写莲荷?诗中为何替荷叶叫屈。“花入金盆叶作尘”,华与叶差距如此之大,应该还是不应该?有所指吗?绿荷与红花,本该是相得益彰,如何一个入金盆,一个却化为泥土?其中深意,你知我知?其实,结果大家都不知。李商隐说“愁煞人”,我们读此不也“愁煞人?”
应该说,周敦颐的观点,与李商隐是一脉相承的,赞美莲荷什么呢?品性。只是李商隐更强调花与叶的平等,不能厚此薄彼。“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而周敦颐格外突出荷花本身。
谁把荷花,写得活灵活现?直接写可以,难道间接写不可以?时光,让它大跳跃,看看现代才子徐志摩怎么写的。美人美,还是荷花美?徐志摩之浪漫,石破天惊。他的《沙扬娜拉》,写女郎,以水莲花作比: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位女郎,在诗人眼里一定是天仙,超越一切现实之美女。怎样的美?没有用玫瑰作比,没有用牡丹作比,只是用水莲花作比:像一朵水莲花。水莲花之美,美在何处?——“不胜凉风的娇羞”。怎么的娇羞样?“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凉风一吹,水莲花垂下了头。所谓“凉风”,即秋风,秋风起,百花开始凋零,水莲花也是这样。百般无奈的是,于如此的境地下,依然“娇羞”。这里“凉风”,比什么,比作分离之忧伤,难分难舍。这般娇柔,对多情的人来说,如何是好?这首诗,与其说写美人,不如说写水莲花,水莲花有着美人一样的形体、形态、心态。
周敦颐爱莲花,自有理由。不慕富贵,富贵是牡丹;不追慕隐逸,没有责任担当是菊花。做人就要做君子,君子如何?即莲花的品性。
周敦颐的观点,就不能商榷了吗?我以为,周敦颐用自觉自愿的理性,或者说以一腔情愿的道德规范来“规范”莲荷。他说,荷花“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是说,离她越远越是清香,是说只能远远观赏她,不能与她贴近。事实是这样吗?好像也不全是。比周敦颐早几十年的前辈欧阳修,也写过莲荷,写了好多首,其中的《采桑子》有这样描绘:“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哪里是远观?分明撑着莲舟,进入了荷塘深处,左一朵红莲,右一朵红莲,饮酒而乐,荷香伴着酒香。忘乎所以,于莲荷之中沉醉。
欧阳修,在另一首《渔家傲》中,写莲荷,是真欢愉,还是真轻薄?诗中写道:
花底忽闻敲两桨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
惊起望
船头阁在沙滩上
如何看待这首欧阳修的咏荷词?于莲花荡中,采下荷叶当酒盏,酒香花香,混合在一起,人面花面,相映成趣。醉罢,倚着莲舟,深深浅浅眠成一团,任随莲舟飘荡。荷花与人,融为一体,花美人美,谁离得了谁?“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这样的游玩,何尝不是“亵玩”?正因为如此表达,读者才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美妙。
比周敦颐略后的周邦彦,也喜欢荷花,也写莲荷。他是杭州人,有一首《苏幕遮》,是对故乡的回忆。故乡的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对故乡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他写莲荷:
燎沉香
消溽暑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
何日去
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故乡最美在何处?在芙蓉浦,芙蓉浦即俗称的荷花塘,一只轻舟,现实中无法驶入,人在遥远的长安,但是梦中却不受限制。驶入干嘛?去亲近莲荷,“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莲荷之美,是因家乡之美?还是家乡之美,是因莲荷之美?春风荡漾的五月,摇一叶小舟,如梦一般的进入莲荷天地,多美啊,仅仅远观能领略莲荷的真正的魅力吗?
至此,我们明白了吗?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荷的评价,也仅是一家之言。在更多的人眼里,莲花即人,人即莲花,人与人不能有距离,要心心相印,特别是朋友、亲人、爱人之间,零距离在一起一定是最绚烂、最圆满的选择。欧阳修、周邦彦是这样,徐志摩也是这样。我们呢?于我们眼里、于我们笔下,会如何呢?
冬天要想到夏天,腊梅花盛开的时候,要想到河池里荷花绽放。所谓超越,是这个意思吗?我们走进身旁的一朵花,是苟且?还是远方?我们聚焦于具体的一朵荷花,一张荷叶,或者一朵荷花上的一滴露珠、一张荷叶上的一块色泽深深浅浅,是洒脱?还是世俗?我自己怎么说,不作数,前贤这么说,才是理由。请来李商隐、欧阳修、周敦颐、周邦彦、徐志摩,让他们说说,不是很有趣吗?观摩不同朝代、不同的审美意趣下的同题作文”,不也是挺有启发性的一件事吗?
2019年2月17日于修竹清风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