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朋友圈里的人情世故

现在,有些人,除了生活在现实世界,还生活在虚拟的“朋友圈”。朋友圈的范畴扩大了,朋友圈里还有工作圈。朋友圈与工作圈往往交织在一起,所谓“公私不分”。

确实,有时候朋友圈即是工作圈,工作的状态延伸到了朋友圈,工作中遇到的喜怒哀乐,会流露到朋友圈。工作做好了,高兴了,发个朋友圈;工作遇到困难了,为难了、失落了,发个朋友圈。工作圈也是广告圈,这个广告范围可大了,为自己的工作做广告,或宣传单位的成就、成绩,当然也包含着自己。或推广自己的产品,有真实的,也有被夸大的,等等。这样的“广告”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主动的是发自内心,被动的是被单位所强制的,成为工作职责之一,是义务。

朋友圈里还包含生活圈,朋友圈与生活圈混在在一起,生活已经不再那么私密化。朋友圈是有些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里发生的一切,几乎可以再现到朋友圈,厨房可以搬到朋友圈、餐厅可以搬到朋友圈、客厅可以搬到朋友圈、甚至卧室也可以搬到朋友圈。出去旅游,旅途即是朋友圈,逛个街、跑个商场,即是朋友圈。买个啥、吃个啥、亲朋好友送个啥,都在朋友圈。朋友圈成了生活的载体、生活的写照、生活的记录。就像身上挂着一个“摄像机”,时刻现场直播。假如,我们要读某些个人的“生活史”,可以深入朋友圈,那里可能就是一个“书柜”、“书架”。

朋友圈里的朋友真假都有,真真假假。朋友的定义,可以重新定义。现实生活中相遇、相识,都可能相互加个“朋友圈”。成为朋友圈的人,从此即是朋友,可能是真朋友、可能是假朋友,更多的是并不没有意识到是朋友:是不是朋友,难说,仅仅是相识而已。本来不是朋友,朋友圈里互动多了,有了更多的共鸣、相互认可,慢慢成了朋友。朋友圈里的点赞,可能出自真心,发出的是真实的内心的声音。可能是出于礼节,属于礼尚往来。有的心不由衷,迫不得已。有的是小和尚念经,手到心不到。不点赞的,可能心里在点赞,点赞的,可能心里在骂人。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朋友圈是现实世界的另一种新的表达、新的存在。

从朋友圈认识人,也是当下许多人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从朋友圈可以了解一个人,这个人的性格、这个人的爱好,还包括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工作状态、事业前景。有的人冷静,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漠,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感性,有的了自我、有的人包容,有的人开放,有的人内敛,有的人有城府,有的人单纯,有的人成熟,有的人幼稚,有的人总是一颗童心,有的人怀着一颗戒备的心。朋友圈是一个形形色色的世界,现实世界怎么样,它也怎么样。现实世界丰富多彩,它也丰富多彩,现实世界功利,它也功利,现实世界势利,它也势利,现实世界做作,它也做作。

朋友圈也是一种文化。朋友圈的文化也是多元的,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朋友圈的人群,形成了朋友圈的文化特征,朋友圈的人也都呈现自己文化的个性特征。朋友圈也讲门当户对,地位不在一个层面的人,不会经常给你点赞。朋友圈也有长官意志,领导与下属同在一个朋友圈,下属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情愿或不情愿,按照领导的意志行事。领导点赞了,他们才会点赞,或者才敢点赞。领导留言了,他们才会留言,或者才敢留言。领导转发了,他们才会转发,或者才敢转发。朋友圈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从朋友圈,也可以看出所在“朋友”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看出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层次与状态。

朋友圈也是不断变化的,新朋友不断加入,也有的“朋友”,占着位置从不说话、从不浮出水面,永远处在暗中观察。有的是身不由已,不得不如此,身份使然。有的是性格使然,只愿做个旁观者。人生百相,于此处也能见到缩影。有时自以为是正在默默关注你的朋友,不知何时却把自己剔除了、拉黑了、屏蔽了。一旦需要私聊,才发现真相,遗憾、怅然、失落,五味杂陈。不过退一步想想,也可以理解,朋友圈的人数是有限定的,这是一个定数。每个人都需要选择,或时刻重新选择,在众多的选择中,为何别人一定必须选择你呢?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态很重要,我们都拥有这样的心态吗?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朋友圈”,它也是一面镜子,可以明鉴自己。

2020年11月12日于修竹清风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