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梁山●李瑞华】追寻年味之——压岁钱

绝|对|文|学第292期(总第686期)

追寻年味之——
压岁钱
文 / 李瑞华
小孩盼过年,那是在我还小的时候。现在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年的概念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而春节吃的和平常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感觉不到过年的优越性,即便是收压岁钱,收个几百甚至上千很正常,并不十分看重。究其原因,还是经济条件好了,不在乎这些钱了,一度让压岁钱变得失去了意义。
我小时候,日子还苦,一年四季吃不到一次白面馍,更别说猪肉、丸子和枣糕了。过大年,人们欢天喜地的,日子再苦再难,也要给家人们每人置办一身或一件新衣服穿,总要“见见新”。我们小孩子上心的,除了鞭炮、新衣裳,梦寐以求的还有长辈发给的“压岁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仅是我家,家家生活都不富裕。孩子多的家庭,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压岁钱,对于贫苦家庭的孩子,是一种梦想,遥不可及。经济窘迫的母亲,把每一分钱都看得很重,很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因此,过年时,父母从不给我们兄弟姊妹发压岁钱。后来生活渐渐有了好转,才有余钱给我们。虽然可能是一毛、两毛,但对于过惯了苦日子的我们,已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富有、最幸福的人。积攒的毛票压到炕上的席底下,每天数了又数。看了又看。这些钱怎么花,我们在心里设计了很多的方案。可以在货郎车上买两个大米花、再买两块水果糖、如果钱多,还想买一个花皮球,再有剩余,就买两本“画本(小人书)”,当然,若还没花了的话,得买几本作业本,过了年开学时用,这样母亲就不会说我们乱花钱。

懵懂的年龄,不知道大人们为何要给压岁钱,直到我们有了孩子,到了给我们的孩子发压岁钱的时候,才知道发压岁钱的来历: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被“祟”摸过的小孩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傻子。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来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其实对于压岁钱的传说,一辈一辈就这么传下来的,也无处去考证,但长辈对自己孩子的期许与祝福却是真实存在的。在我们当地,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没有结婚的孩子,无论是多大,长辈在每年的除夕都会给一份压岁钱,小小的红包里装满了爱与祝福。
大年三十晚上,吃罢了水饺,收拾完碗筷,母亲就开始给我们姊妹几个发压岁钱了。当母亲把压岁的红包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拒绝,但母亲总是笑着说,“接过去吧,晚上睡觉压在枕头底下,辟邪哩”。我知道,那用红纸包了的几毛或是一块的零钱,是一份期许,一份祝福,一份爱,而我的心里也在那一刻充斥着暖暖的情愫。我按母亲的要求将红纸包小心翼翼地压到枕头下面。这是多年来的一种习惯,每年的春节都会收到父母或是别的长辈给的压岁钱,都会压在枕头下面。
  
母亲给了,奶奶还要给,奶奶从大襟棉袄里面掏出一个带有体温的塑料纸,里面是个小手巾,一层一层破开,那些很捋顺的毛票是奶奶攒了不知多久的钱。我们都说不要,奶奶佯装生气:“都得要,要了成人哩!”难得奶奶一片心,我们笑着接了过来,“谢谢奶奶!”当然奶奶给的这几毛的压岁钱也会和母亲给的放到一起,记得有一年,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躺在炕上摸着枕头下的压岁钱,心里一直琢磨着,用这些钱买点什么好?当天快要亮的时候才沉沉地睡着。
如今,奶奶已走了多年,母亲也已近90高龄,再也不能给我们发压岁钱了,倒是我们姊妹几个每到春节,都会准备个几百元的红包给母亲,“娘,以前都是你给我们压岁钱,今年我们有钱了,我们给你压岁钱……”“我不要,给孩子,给孩子们买铅笔,好上学……”母亲一生总想着她的孙子孙女们,从来不想她自己。
现今,随着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为了拼面子使劲发“压岁钱”。而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并将“拿到更多压岁钱”当作一个重要的目标,使得孩子们失去了感恩和感谢的意识。随着红包越来越厚,“压岁钱”也成为了不少家庭的负担。
但是,在艰难岁月里关于那几块钱的压岁钱的往事总是在脑海里日日清晰。春节临近,敲打了上面零星琐碎的心情文字,旨在纪念那纯真的岁月,感谢母亲教会了我们善良、节俭、感恩。
静静的夜空,被远处几朵绚丽的烟花照亮。那些远去的岁月里,无论是值得铭记的,还是应该遗忘的,都如一杯香茗,散发着一缕浅淡的香气。一缕柔柔的月色与绽放的烟花相融,温暖入心,爱意入怀,一路走来,那如水般的时光里,总会有太多的记忆值得我们去感怀和珍藏。
|李瑞华部分作品荐读|
★【山东梁山●李瑞华 | 纸刊年度备选(散文类)】晒暖★【山东梁山●李瑞华 | 纸刊年度备选(散文类)】母亲花★【山东梁山●李瑞华 | 纸刊年度备选(散文类)】乡村雪事★【山东梁山●李瑞华 | 纸刊年度备选(散文类)】母亲的针线包★【山东梁山●李瑞华 | 纸刊年度备选(散文类)】雾霾★【山东梁山●李瑞华 | 纸刊年度备选(散文类)】贴在记忆里的春联★【山东梁山●李瑞华 | 纸刊年度备选(散文类)】记忆里的小米粥★【山东梁山●李瑞华】难忘儿时热炕头★【山东梁山●李瑞华】母亲的怀抱★【山东梁山●李瑞华】打花糕★【山东梁山●李瑞华】追寻年味之——初一磕头拜大年★【山东梁山●李瑞华】山东快书《赞平台》(外一首)★【山东梁山●李瑞华】《绝对文学》新春寄语★【山东梁山●李瑞华】追寻年味之——腊八★【山东梁山●李瑞华】追寻年味之——年画
作家简介李瑞华,网名厚德载物,男,1966年3月生,水泊梁山人,汉族,大学本科,梁山县知名散文家,书法家,梁山县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梁山县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兼书法讲师,水浒书画院理事,梁山县书法协会会员,出版有个人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2019年在济宁市举办的第三届硬笔书法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绝对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精品小说(推发优秀的短篇小说,原则上不超过3000字。如遇优秀的中长篇,平台可以考虑以小说连载的形式推出),精美散文(原则上不超过2000字的美文),诗歌精选(推发50行以下的现代诗,古体诗要确保三首以上),佳作赏读(阅读平台推文后的感想,评论文学创作倾向等),专题报道(采访文学艺术界重大活动,报道优秀的作家、诗人先进事迹),杂文精选(推送有的放矢的言论、杂谈、小品文)等栏目。三、投稿要求:1、本文学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微信:13966506591)。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3、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过。为防稿件丢失,平台不接受微信投稿,来稿请投《绝对文学》邮箱:631460621@qq.com,并附作者简介、近期生活照。四、稿费发放:作者稿费即读者赞赏,无赞赏无稿费。赞赏百分之八十以微信红包形式发给作者。鉴于查找、截图等环节费时费事,10元(含)以下赞赏不予发放,用于维护平台日常运转。文章刊发七日后截图发放作者赞赏,之后的赞赏不再发放。凡投稿作者或接受约稿作者,即视为自愿接受上述条件。《绝对文学》期待你赏赐佳作。五、特别提醒:因微信投稿丢失严重,且下载不便,故不再接收微信投稿,请作者谅解。文中部分插图、音频、视频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绝对文学》阅读精彩文章
总顾问:老杨头 主编:魏强 题字:李瑞华
▼点“阅读原文”欣赏《绝对文学》往期作品
喜欢请转发朋友圈,阅读后,请点下面的在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