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是给文友谈谈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的相关内容,并且小编针对于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 话题作为文章延伸,内容比较精简,若是大家喜欢本文可以收藏本站哦。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
一
1971年7月,杨振宁偕夫人杜致礼踏上旅程,即将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探亲。自1945年赴美留学以来,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彼时,心潮澎湃的杨振宁,听到飞机驾驶员报告道“我们现在进入中国的领空。”全无教授身份的矜持,像个孩子一样激动、紧张。
离开乡土已经二十六载了,在美国,除了攻克物理学难题,他也分外关注祖国的新动态。近代伊始,华夏大地饱受列强欺侮,签下了一份份丧权辱国的求和条约,炎黄子孙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中艰难求生。再看今朝,当年那个被嘲笑为“东亚病夫”的泱泱大国,早已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痛击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列强联合军,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新中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同“日本帝国主义不可战争”的春秋大梦和光同尘了去。
回眸历史,杨振宁百感交集。他满怀激动的心,踏上祖国的土地。
周总理热情接见了杨振宁夫妇,并与他们多次交谈。杨振宁激动不已,这位盛名远播五湖四海的人民总理,如今正和自己面对面交谈,亲切地握手,嘘寒问暖。杨振宁这次回国探亲,中央领导十分重视。这次探亲,杨振宁见到了许多故人,以及自己的岳父杜聿明。而杨振宁心中还有一位最重要、最想拜访的人,就是毛主席。
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杨振宁略感遗憾。此后数年,杨振宁每年都会回国探亲,进行讲学和访问,为中美交流起到推进作用。
1973年,杨振宁又一次回国探亲。一位老者的突然登门,让杨振宁感到措手不及。老者带着杨振宁离开住所,上车去了一个特别的去处。坐在车里的杨振宁心中忐忑,他知道,这一次,他的愿望,实现了。
二
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主席撰写的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此时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已然进入收尾阶段,蒋记国民政府节节败退,蒋家王朝反动统治的丧钟已经敲响。然而反动派贼心不死,仍旧寄希望于“划江分治”的谈判做喘息,争取美帝国主义的军事支援。党中央和毛主席毫不退让,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进行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气势如虹,占领南京,宣告蒋家王朝的覆灭。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面对人民解放军的乘胜追击,反动派业已进行退居孤岛、勾结美帝、“反攻复国”的阴谋。不单要在军事阵线上取得胜利,文化阵线上,毛泽东同志接连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新的战斗檄文为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指明胜利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旗帜鲜明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妄图孤立、扼杀新中国的野心。
此时的国际环境,正值美苏两极争霸,“冷战”的阴云密布。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蔓延到新中国的国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坐收渔利、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击退,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类战争奇迹。
朝鲜战争带来的失败,未令美国意识清醒,倒让国内的反共极右思潮泛滥。“麦卡锡主义”的横空出世,让一个以恶意诽谤、肆意迫害进步甚至政见不一人士为荣的小丑,跳上政治舞台,臭名昭著的“麦卡锡风潮”大行其道,不少左派人士受到冲击,如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不得不远走瑞士。
首当其冲的是华裔人群,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钱学森遭到过非法拘留。杜鲁门为了遏制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不惜发布违反人道的法令,要求在美国得到理工博士学位的中国血统者,不准回国。邓稼先年纪轻轻,才二十出头就拿到理论博士学位,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渥物质生活,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阻碍归国,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大业。作为昔日同窗,杨振宁的心中倍感矛盾。
虽然事业顺利,爱情来临,但杨振宁为了进一步探索物理学的深度领域,放弃回到故国的机会,继续埋头搞科研。这份选择带来的痛苦,让他感到愧对父亲,愧对家乡。而且蒋介石也利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尚属“中华民国”国籍,强行将其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更不惜扣押杨振宁的岳母——抗日将领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作为要挟。
痛苦中的杨振宁,对美国及其支持的蒋介石“政府”倍感失望。于是,他向新中国投去希望的目光。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努力争取下,越来越多留学海外的科学家选择回到新中国,热情洋溢地投入科研事业。岳父杜聿明在淮海战役被俘,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的改造帮助下,学习进步,在看到抗美援朝的胜利后,无比兴奋和敬佩,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一边是胁迫的笑里藏刀,一边是真诚地开放怀抱。加重了杨振宁心中了解故土的份量。在1957年,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在瑞士日内瓦欢聚,多年游子见亲,直接影响了他决定回祖国探亲的决定。在日内瓦期间,杨振宁也会见了故友、学生,对新中国更进一步了解。曹秀清被蒋介石扣押一事,党中央十分关注,高度重视营救曹秀清女士归国。后在周总理精心周到的安排下,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联系在台湾的岳母曹秀清设法取道美国,再经由日内瓦,最终回到祖国大陆与丈夫重逢,投身为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
为了集中精力科研,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也断绝蒋介石“政府”的“招安”妄想。
三
“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国内的一致声讨中破产,美苏争霸的“冷战”也进入到新阶段。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提高了世界地位,之后又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在世界舞台上展示魅力,争取更多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支持,取得斐然成果。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逐日提高。美国政府由于“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约翰逊,较长时间都采取着非常僵硬的东亚政策,不敢主动与新中国接触,以惯有的“冷战”思维排斥、封锁新中国。苏联也因大国沙文主义,对社会主义浪潮造成冲击,与中国产生矛盾。
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毛主席高瞻远瞩,早在争取苏联外交援助之初,便作出“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指示,强调中国人民要自己动手,掌握自己的技术,不能陷入被动。同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展开,“三反”、“五反”的进行,全国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搞发展。自从抗美援朝出兵朝鲜开始,美国便以原子弹恫吓新中国。毛主席洞察美国政府的把戏,发表《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文章,揭穿帝国主义的虚伪把戏。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同志一向坚持的辩证法看问题。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但美帝国主义手里的原子弹不能当成纸老虎同等看待。苏联和美国在航天事业与核武器上取得的成绩,也迫使我国亟需研制自己的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邓稼先、王淦昌、钱学森、钱三强、朱光亚、程开甲、于敏、孙家栋、王大珩等科学家扎根荒无人烟的西北地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进一步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令美国不得不改善与其长期敌视的关系。中美关系亟待“破冰”。
1971年4月,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美国代表团与中国代表团进行了友善的交流,毛主席当即做出决定,要求外交部正式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次“兵乓外交”成为日后新中国外交事业上的佳话,也向美国发去友好信号。
这次信号,成为打开中美关系的最佳时机,让过去敌对了二十年的中美关系迈出了战略性的一大步。这一年,也成为了杨振宁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杨振宁注意到中美关系的缓和,长久以来萦绕内心的回国探亲的念头,让他看到了希望。国内方面也了解到杨振宁热切的探亲希望后,与美国政府进行交涉,最终在1971年7月,杨振宁得以踏上祖国的土地。
杨振宁向接待人员提供了一份长长的名单,他有许多要见的至亲故友,排在名单第一位的便是从小一起长大,又在西南联大做同学,之后也在美国留学的至交邓稼先。邓稼先若在美国继续深造,问鼎诺贝尔奖的角逐中,也会有他的身影。新中国百废待兴,邓稼先毅然回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中国地位的提升,杨振宁满怀激动。再见故人,却是两鬓斑白了。
杨振宁感慨不已,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至交呕心沥血,眼中有光,这份坚定的信念,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这也是他此番回国,希望看到的中华的崛起。他回忆起在西南联大的岁月,那时的中国面临日寇的铁骑侵犯,有识之士纷纷报效祖国,父亲教给他的一首歌,邓稼先也学过,寄予了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
看过长城,看过天安门,万象一新的景象,令杨振宁感到身上流淌的中华血统,沸腾不已。回程时,邓稼先一直送杨振宁到机场。临登机前,杨振宁目光矍铄问邓稼先:“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的参与?”邓稼先略一思索,缓缓答道:“我觉得没有。振宁,这个问题比较敏感,等我去证实一下。”
杨振宁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给至交带来了麻烦,心中愧疚不已。飞机到达上海,杨振宁受到了一封信,是邓稼先派专人送来的。他请示过周总理,周总理让他据实相告,“中国的原子弹除了在最开始是有苏联的少许帮助,主要工作后来都是中国人自己做的。”杨振宁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荡,去了厕所,独自流泪。流泪不为了别的,而是为这中华的崛起,为至交做出重大的贡献,流下激动的泪。
四
1973年回国探亲,甫一下榻旅店,接待人员和以往一样,先问杨振宁有哪些想要见什么人,要访问什么单位。首次回国探亲,杨振宁没能见到毛主席,这一直是心中的遗憾。这一次,他说:“我希望能看见毛主席。”接待人员没有讲话,杨振宁觉得自己太唐突了,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是我太唐突了,要求见毛主席。”接待人员说没关系,毕竟从外国来的人都要想看见毛主席。杨振宁觉得,这次想与毛主席见面的事,只能作罢了。
这次回国探亲,周总理同以往一样,与杨振宁热情见面,还会特别请他吃个饭。二人谈起近来的工作状况,从美国的学生运动,到杨振宁的工作待遇,都细致地交谈,气氛十分欢快。杨振宁也照常到各大院校讲学,做访问。
一天,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周培源,前来登门拜访。杨振宁格外高兴,周培源和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同学,早年都是住在清华园内的邻居。长辈亲自登门,作为晚辈的杨振宁心中察觉到一丝特别。周培源先生微微笑道:“我带你去见毛主席。”
杨振宁被周培源带进了中南海。他别提有多高兴了,这一次的心情,比初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还要更激动,更紧张。周总理看到周培源和杨振宁,便领着他们一同来到毛主席的书房。
书房内,一位慈祥的老人正坐在沙发上等候来宾。老人虽然步入晚年,但是眉宇间仍旧有着年轻时转战南北的豪情。杨振宁向老人伸出手,老人起身,紧紧握住杨振宁的手。周总理笑着介绍:“主席,这位就是杨教授。”毛主席笑着说:“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你是物理学家,你对物理学有贡献。”
毛主席对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十分感兴趣,听完杨振宁讲了物质的基本构成后,他饶有兴趣地问了一个问题:“质子是否可以分割?”当时的物理学领域,研究到物质构成的最小单位,便是质子了。而最新的研究还没有突破质子的界限。杨振宁老实地回答:“目前还没有定论。”毛主席笑着对杨振宁讲:“我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可分了,那么万年以后,科学家还有什么用呢?有人说公孙龙是诡辩论,惠施也是,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曾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说的就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毛主席的独特分析,让杨振宁颇感意外和震撼。物质的存在意义,科学是单纯的从物理角度来分析,而毛主席不仅从物理角度作出分析,更体现出一种哲学观。杨振宁深感敬佩,这种特殊的辩证唯物论角度,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
其实早在1953年,毛主席就与科学事业的工作者们展开过谈论,或是以闲谈的方式,或是在会议上的讲话,都一贯主张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毛主席不仅对古籍中深藏的科学知识谙熟于心,对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也读过不少,他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跳出现象看本质,提出过不少醍醐灌顶的论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红楼梦》的观点。
当时研究《红楼梦》的学者,或者是依附书中的字句,形成考据派。或者根据野史的引用来探究,形成索隐派。或者从脂批入手,敷衍假设,形成评点派。都只是躺在死的字句上做无用功。毛主席抛出独特的见解,说“《红楼梦》第四回是个总纲”,科学的剖析封建社会的根源,揭露阶级矛盾所在,总结出先进的革命观点。
谈话进行得很愉快,一个半钟头以后,主席的秘书过来说“主席,时间到了。”晚年的毛泽东由于身体原因,不能长时间会客,于是杨振宁就要起身告别。这时,毛主席向身旁的杨振宁讲:“你拉我一把。”杨振宁赶忙拉了主席一把,主席这才站起来。晚年的毛泽东患有腿疾,起身较为吃力。他慢慢地走,一直走到门口,握了握杨振宁的手,说:“我小时候呢,也想在科学方面做一些贡献,后来没做到。现在我很高兴你在科学上做了一些贡献。”
毛主席的一片心意,让杨振宁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对毛主席的这番真诚话语,十分动容。
五
与毛主席的亲切会见,让杨振宁更加热情的在美国公开演讲关于中国的问题,由于杨振宁的宣传,在美的华裔科学家对中国充满了期待与向往。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的逝世,让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杨振宁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想要回国悼念周总理。4月,杨振宁再次回国,与当时负责国内事务的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进行了亲切会谈。会谈结束后,杨振宁向华国锋表示想要见毛主席一面的想法。然而此时的毛主席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出于对毛主席身体方面的种种考虑,华国锋向杨振宁说明原因,没有同意此次的请求。杨振宁听了华国锋同志的解释,得知主席的身体状况,于是打消了念头,请求华国锋同志向毛主席带去自己的问候和祝愿。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
远在美国的杨振宁,得到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内心悲痛,泪如雨下。美国华人特意组织了一场悼念会,悼念毛主席。杨振宁作为代表做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演讲,他流着泪动容地讲道:
“毛泽东主席对世界人民的思想意识的启示,是史无前例的伟大的贡献,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史上最感人的演讲就分享到这里吧!感谢文友花费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有关于更合适多史上最感人的演讲的信息,可以通过本站搜索功能进行查找,相信能够找到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