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文化】正月十六看媳妇/任广权

正月十六看媳妇任广权在我们老家周至那一带,早年间曾经流传有一个今天看起来比较奇特的风俗,那就是正月十六看媳妇。每年正月十六,家家户户吃过晚饭后,村里的中年妇女便三五成群,有的还带上小孩儿,到村里春节前后才娶了新人的家里去串门,这种形式就叫“看媳妇”。一般来说,人们到了有新媳妇的家里,会受到主家婆婆及媳妇的热情款待。招待的方式,大体安排在媳妇的新房中。那时候,每家的宅基前后都比较长,前房普遍为三间大房,是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祖辈居住的地方,厨案锅灶也置于其中。在后院,靠一侧都建有几间在关中所谓的厦子房,儿子长大成婚,新房一般就设在厦子房内。客人们进入新房,首先看到的是主家为儿子儿媳新婚打制并油漆一新的红色板柜和一对描金画凤的大红木箱,板柜在地上靠侧墙放置,柜面上放置着新娘陪嫁过来的镜子、香皂、雪花膏(擦脸油)、花瓶等化妆品,正中墙面上当然要贴一张伟人像。一对木箱则顺长摆放在炕头,新媳妇早已将炕上收拾的干净整洁,炕面盖上一床大红缎面新被,另有五六床各种颜色的崭新被子顺长整齐叠放在木箱上,似乎有向人们炫耀之意。招待来客,一般是在新房的地上,置放一红色小方木桌,媳妇在婆婆的引导下,端上一大盘用豆芽、粉条、油豆腐、冻肉等混拌的凉菜,再放上一把筷子、几只茶杯,然后由媳妇将早已备好的一壶热腾腾的家酿醪糟酒倒入每个杯中。这时,婆婆便会将在座的各位婶婶、大嫂逐一介绍给媳妇。妇女及孩子们围坐在方桌周围,拿起筷子,吃菜喝酒,有说有笑。吃完菜后便辞谢主家,然后再到下一有新媳妇的家里去。而刚招待完一批客人的婆媳,赶紧收拾饭桌,再招呼下一批看媳妇的客人。如果碰上那一年村里结婚的人家较多,等大家看完新媳妇回家,也就月到中天了。当然,我小时候也曾多次跟着母亲东家走西家窜的看过新媳妇。也记得大哥结婚的那一年正月十六晚上,母亲和大嫂同样在家里用这样的方式招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家里坐坐的乡邻婶婶嫂嫂们。当年人们为何会有这种风俗,很少有人说清,只是每年照习惯来做而已。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原因我想不外乎有以下两点。首先,旧时候处于偏远地方的乡下人,一般建房都是随地形而建,依山傍水,避风向阳,因而显得零零散散,往往一个自然小村庄也就十来户人家。而家庭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又将这些村户家庭自然形成一个整体,平日里各自劳作生活,当有哪家遇到红事白事,或与外乡人发生纠纷等特殊情况,全村人就会彼此互相帮衬。农忙季节,遇有收割、打场等急需劳动力的当口,邻人也都会前来搭手。由于这种集体协作的需求,用正月十六看媳妇的方式使嫁入村中的新人能尽快与村人邻里熟悉。因此,看媳妇实为一种加强密切村民邻里关系的途径和方式。其次,农人秋播夏收、夏种秋收,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忙碌之中,只有冬天,春节前后,人们才利用有限的闲暇日子,给家里长成的年轻人张罗婚事。婚后不几天,就到正月十六,常言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傍晚时分,明亮的月亮已经挂上了树梢头,照亮了村中的羊肠小道,妇女们便不用掌灯不用人引路,带着小孩儿走东窜西去看新媳妇。由此也大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欢乐过年的内涵。这种风俗便如此般的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我长大后,进城求学、工作,转眼间已近四十余年,其间很少回老家过年。经过多年的社会变迁,移风易俗,现在这个习俗可能已没有了吧。但每每回忆起那一段儿时的情景,依然很是怀念那香甜的醪糟酒、味美的豆芽菜,以及那面带羞涩的新媳妇。作者简介
任广权,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教师,酷爱写作,尤长乡土散文,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秦川文化持续关注,更多精彩资讯
注:本文图片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往期精彩链接
《秦川文化》招募签约作家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王继平/细节体现教养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苏安良/看不破迷雾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王连生/银杏树,靓丽了初冬的天地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解超/由“说话不算数”想到宣传与当官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马迎春/街头的流浪汉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董海蛟/爱在深秋(外一首)
【秦川文化】母亲/任广权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介明智/十月一回乡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杜智敏诗歌欣赏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赵月桂/我不羡慕
秦川文化∣一个有个性的公众号《秦川文化》投稿须知
投稿邮箱:1906716164@qq.com
496879272@qq.com
注意:小说散文5000字以内
自由诗50行以内必须原创首发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特邀顾问:周明
顾问:任法融 叶广芩 朱文杰 吴克敬 陈长吟
何丹萌 孙见喜 李彬 史飞翔
文学策划:刘慧
书画策划:萧虎章
主编:舒优良
副主编:王天周魏志祥 万毅 惠智勇
执行主编:肖春茂 宋一凡
编委:张正阳 李亚红王冬雨 颜世玉 董刘洋杨园园
微信号:lh15991690133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