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地带签约作家 ? 刘冀瑗专栏】复 制 美 味 之 一 ——炸红薯丸 /刘冀瑗(北京)

复 制 美 味 之 一
——炸红薯丸
文/刘冀瑗(北京)
不敢说吃过山珍海味,但也吃过不少小时候想也没到想过的美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能记起菜名称的就更是屈指可数,可是“炸红薯丸子”是记忆中最美的美食——这是妈妈的味道。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妈妈都要做这道菜——炸红薯丸子。炸红薯丸子的时候,我们姐弟仨像过节一样的开心。不是我选择性遗忘,而是我压根就没关注过做红薯丸子的和面过程,每每都是看到妈妈将和好的面团,灵巧的用右手四个指头一撮,揪出一小团面,放在左掌心上,双掌团几下,一个圆圆的米黄的似兵乓球的丸子从妈妈右手滑向沸腾的油锅里,不一会儿,油锅里就挤满了丸子,一个个丸子从嫩黄变成金黄。刚入锅的丸子是下沉的,片刻功夫,先后下锅的丸子争先恐后的浮出“小脑袋”来,浮起来大约两三分钟,妈妈就将这些浮起来的丸子捞起,金黄的红薯丸子还没在碗里“站”稳,三只鹰爪似的小手争抢着,我们姐弟仨都想尝尝炸好的第一个红薯丸子,滚烫的丸子在双手中来回颠簸几下就被迫不及待的送入口中,在嘴里囫囵一下就咽了,烫的实在不敢细嚼慢咽,外焦里嫩的口感是在囫囵了两三个之后才能回味出来,往往到吃饭时,才感觉到腮帮或舌头很疼很疼,因为被滚烫的红薯丸子烫起了水泡。妈妈在炸红薯丸子时的那种幸福与满足;三个小不点在吃红薯丸子时的那种馋相与逗比;爸爸在打趣我们时那种睿智与幽默;“炸红薯丸子”的那种香甜与软糯,都一起镌刻在我的脑海中,锁定在我的味蕾里。这样的画面距今已四十年有余了,但经常会情不自禁的浮现在眼前、萦绕在脑海中,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记不清最后一次吃妈妈做的炸红薯丸子是什么时候?因为妈妈生病后就再也没做过炸红薯丸子,掐指一算,至少也得有二十多年了。随着2009年妈妈的离去,炸红薯丸子就与妈妈的形象一起,成为了绝版与绝唱,炸红薯丸子的美味,只能在回忆中与美梦中满足一下寂寞的味蕾。妈妈离去已十年有余了,爱烹饪的我从来不敢尝试做一次“炸红薯丸子”,因为我担心自己做不好,我没有妈妈的配方,更担心自己在做炸红薯丸子时会想妈妈。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激发了我想做“炸红薯丸子”信心与勇气。周六的早餐,老公蒸了两个大红薯,我俩共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看着这剩下的一个红薯,我突然强烈的想复制妈妈的美味——炸红薯丸子。于是我拿出海碗,倒下盖满碗底约一寸厚的糯米粉,将烧开的水一边往碗里倒,一边用筷子搅,手忙脚乱地将红薯剥皮,放进调好的糯米粉里,因为太黏了,筷子已经完不成糯米粉与红薯的充分融合,我只有委屈双手了,说委屈双手一点也不为过,我的双手刚一接触面,糯米粉与红薯没粘在一起,但它们就像万能胶一样全粘在了我的双手上,我心里在“流血”,质问自己:“我这是在做丸子还是在打浆糊?”这种挫败让我欲哭无泪。我在思考,应该是水加多了,于是粘满面糊糊的双手,拿出了面粉袋,右手倒面粉,左手继续和面,剩下的三分之一袋面粉都倒光了,总算勉强和在了一起,成了一个大面团,刚要庆幸大功告成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油在锅里翻滚,我揪的一团小面团死活纠缠在我的双手掌心,怎么团也成不了一个“球”,难受的是面团不愿离开我的手下油锅,我打算放弃了,直接用筷子夹起一团面准备放进油锅,我还是有些许的不甘心,举在空中的筷子停止了。我使劲用筷子刮下我满手的面团,洗净双手。团面之前,双手沾一下水,揪起一团面,奇迹发生了,面不沾手了,可以团成小丸子了,当最后一个丸子下油锅时,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这印证了“看事容易做事难”。当捞起第一个丸子时,我急不可待的尝了,不是贪吃,是急于验证是不是“妈妈的味道”?刚一入口,妈妈的“外焦里嫩、香甜软糯”被我演绎成“极度瓷实”。我疯狂地连吃了四个,痴想吃出妈妈的味道,但我终于放弃了再吃的念头,接受“复制美味”失败。
通过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很多,我在想:“一定是我的配方不对”,抱着侥幸的心里,百度了一下“炸红薯丸子”,意想不到的是还真有这道菜的做法,我一定会再尝试一次,用正确的配方,相信下次定能成功。这件事告诉我,做事前要做好足够的准备,不盲目;同时也告诉我,失败固然让人沮丧,但一定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尝试。如果不去行动,看似没有失败的打击,但永远也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做菜如此,生活亦然。“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在我两次复制美味——制作炸红薯丸子的过程中得到完美演绎。记忆中妈妈做的“炸红薯丸子”,色泽金黄,外焦里嫩,软糯香甜,咬一口,由表皮的嘎嘣脆到中间的软糯过渡,想一想都能让我垂涎三尺。可是我第一次做的“炸红薯丸子”,无论颜色还是硬度,像极了一个古铜实心球,咬一口,担心磕掉大门牙。复制失败固然让人沮丧,但金牛座的我是个愈挫愈勇的人,我明白为什么会失败?因为我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我在做“炸红薯丸子”前,没有了解它的配料有哪些?各种配料的比例是多少?只是凭着一时的热情与冲动,将红薯、糯米粉、面粉胡乱的硬搅在一起,似乎它们自己不愿呆在一起,都偏爱我的双手,像万能胶一样牢牢地黏在我手上,不肯下油锅。最终勉强炸好了,却严重打击了味蕾——实在是不敢恭维。于是百度了一下“炸红薯丸子”的配方,按照科学的方法再次踏上了我的“复制美味”之旅。再次尝试做“炸红薯丸子”之前都有些兴奋,因为成功的诱惑实在是太令人激动了。将大约400克的红薯蒸熟,用勺子挤压成泥,加入20克的干面粉和40克的干糯米粉,用筷子搅拌均匀,嫩黄的面团出现在眼前,我仿佛已经闻到炸红薯丸子的香甜了。我用右手四个指头一撮,揪起一小团面,面团居然不那么粘手了,我极力压制自己砰砰跳的心脏,我都担心它会蹦出来。我把面团搁回碗里,我得准备好放丸子的案板,我没办法像妈妈那样一边团丸子一边往油锅里放,我还没有那么熟练自如。当团好第一个圆圆的丸子时,我高兴的眼眶都湿润了,我真想直接放油锅里炸一个先尝尝,但我还是摁住了那颗蹦跳的心,慢慢将所有的丸子做好,看着案板上的21个丸子,我似乎已经看到金黄的丸子了、舌头似乎也尝到香甜软糯的滋味了。
最期待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把所有的丸子放进烧热的油锅,屏住呼吸等它们浮起来的这段时间,我的视线一刻也没离开过这21个丸子,我担心一不留神给炸糊了。也许是注意力太集中,等待的3、5分钟犹如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我似乎等不急它们浮起,我担心丸子粘锅底,急切地用锅铲搅动了一下,不小心弄破3个,我心疼的像在身上割肉,急的眼泪都快掉下来,赶紧把搅破的丸子用筷子夹起送入口中,滚烫中我囫囵一下就咽了,似乎嘎嘣脆没了、软糯香甜有了,我自言自语:“难道又失败了吗?”三个捣破的丸子已下肚,还是没有“妈妈的味道”,我失望极了。我在思考与猜测,应该是火候没到,还得多炸一会儿;还有油炸的食品,得出风在空气中晾一会儿,才能变脆。当所有的丸子都捞起时,我非常兴奋,毕竟外形与颜色同妈妈的红薯丸子十分接近,我按耐住要再尝一个的想法,等稍稍凉一点再尝,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每次吃炸红薯丸子,腮帮与舌头上都要烫起水泡。凉了再吃,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我的猜测应验了,真的脆了。当吃第四个时,我终于吃出了“妈妈的味道”,我高兴地手舞足蹈,自豪地大喊:“儿子,来吃丸子,姥姥的味道,我复制成功了!”儿子平静地回答:“等吃午饭时再吃吧。”没得到热情响应,有些受打击。终于到了吃午饭时,我在盛饭,儿子诧异:“怎么还煮饭呢?直接吃红薯丸子就行。”我奇怪:“炸红薯丸子是一道菜呀?”“不是主食吗?”儿子反问。我笑:“甜点,可以算主食。”既然儿子要将炸红薯丸子作为主食,那我得压制一下已经吊起来的胃口,尽量少吃一点丸子,让儿子多吃点,还想留几个红薯丸子给下班后的老公,我同儿子商量:“给爸爸留四个,让他晚饭时尝尝。”儿子一气吃了四个丸子,说:“很好吃,可惜我早餐吃太饱了。”我劝儿子再多吃几个,无奈他已经吃饱了。午餐时已经吃了两个丸子的我,才放心大胆地再吃一个,从炸丸子开始,一路尝来,我居然吃了7个丸子,这第7个吃的异常的慢与仔细,我要慢慢品味,之前的六个有点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我似乎并非贪吃,如期说是在品尝美味,不如说是在品尝生活、品尝成功、品尝对妈妈的思念。炸“红薯丸子”过程,让我体会到成功固然让人欣喜,但通向成功的这个过程,才是最值得回味的。其中的挫败、伤心、眼泪、欣喜与感动,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更是生命的体验。我从中体会到:生命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果,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体现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点滴、每一次的积极行动中,努力走好每一步,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做菜如此,生活、工作、学习亦然。这件事同时告诉我,要想做成一件事,首先得做调查研究,弄清楚方法、找对思路,然后按正确的方法行动,成果就会出现,做菜如此,做研究工作也一样。否则,没有调查研究就盲目行动,热情再高,只能走向失败。这件事更让我明白,失败不可怕,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只要找出失败原因,继续努力行动与实践,持之以恒的坚持,成功总会在风雨后。
总编:张同辉
作者简介
刘冀瑗,女,硕士研究生,现居北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副研究员。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省部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近50余万字。爱好运动、阅读与写作,只愿做一个有趣的灵魂。在《今日头条》、《作家地带》、《首都文学》、《名人文学》、《原乡书院》、《笺上兰香》、《兰苑文学》、《诗月亮》、《文学之舟》等网络平台发表散文、随笔、小说、诗歌100余篇(首)。《作家地带》签约作家。《宣纸上的菊 永不凋零》获兰苑文学看图写诗赛三等奖。
《作家地带》
温馨提示
我们需要的稿件:
一、所投稿件需是本人原创,尚未在其他平台发表。因稿件著作权引发的纠纷,由作者自行负担。
二、大力倡导正能量作品。稿件内容不得含有违法或其他有碍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否则引发的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
三、为提高稿件发布效果,平台编辑可能在忠于原创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适当修改,如果您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邮件中注明。
四、鼓励文学创新,扶持文学新人。
五、体裁以诗歌、散文(含随笔、杂文、书评等)、短篇小说等作品为主。
六、投稿请附百字左右作者简介。
七、投稿前,请务必添加总编微信zhenqingrushi1966,不然无法发放稿费红包。
稿费发放办法及时间安排:
作品发稿一周(七日)之内所得赏金,50%为作者稿费,50%作为平台维护费(累计赞赏在二十元及以下不结算)。作品发表一周后,以红包形式发放稿费。
微信:zhenqingrushi1966
邮箱:364702284@qq.com
《作家地带》编辑部
关于开展第三届“青春记忆”全国征文大赛征文启事
青春,就像林徽因在《人间四月天》里说的一样:“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青春是一个永远聊不完、写不尽的话题,我们有太多的记忆留在青春里,就像一滴滴晶莹的水珠,汇聚成人生旅途中最美妙的浪花……为进一步促进文学作品的推广和交流,展示广大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风采,《作家地带》拟举办第三届“青春记忆”全国征文大赛。内容如下: 一、活动主题:青年时代的“一件事、一段情、一次难忘的经历。”二、征文时间:2020年9月20日—2020年10月31日。11月5日公布评奖结果。三、大赛基本原则:大奖赛将严格按照公平 、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所有参赛作品须是原创首发作品。四、作品评奖入围条件:参赛作品在征文期内,阅读量200以上,留言量30条以上,赞赏量10人以上,视为有效入围参评条件。五、评奖标准及奖项:1、依据作品质量、阅读量、留言量、赞赏量开展评选(留言每条记10分,赞赏每个记10分,阅读每个记1分。按得分多少评定获奖等级。为便于广大作者知情和监督,以上数据在公布获奖名单时一并公布。2、本次活动设特等奖1名,奖金618元。证书、奖杯;一等奖3名,奖金118元。证书、奖杯;二等奖6名,奖金58元。证书、奖杯;三等奖10名,奖金38元。证书、奖杯;优秀奖10名,证书、奖杯。3、所有获奖作者,均可聘为“作家地带签约作家”,并在《作家地带》和《作家地带副刊》开设“签约作家专栏”。六、奖金来源及分配细则:征文大赛参赛作品,所有赞赏金不再返给作者本人,用于奖励基金奖励给优胜者,以及获奖证书、奖杯制作、快递费用等。投稿微信:zhenqingrushi1966 第三届“青春记忆” 全国征文大赛组委会 《作家地带》编辑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