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云散文:艰难的写作

我们的文学从家乡始发——
“望奎往事”之“编号011”

艰难的写作
孙守云
孙守云本文手稿
我写文章,多亏我老伴儿,每一篇都有他一半儿功劳。老伴儿真的太不容易,他得脑梗已经十二年了,得病就是半身不遂,左边的身子没有啥知觉,左手一点儿也不会动,起床有时都得我帮着翻身。我们住的这个楼,楼梯太陡,一次他下去锻炼回来,快到家门口时,突然滚了下去,摔得很重。从那时候开始快两年没下楼了,在屋里坐时间长都站起不来,就是这样一个人,还能用一只手帮我写下我不会写的字。
有些字认识就是不会写,没文化的人真是不行,我确实很难受。我不会写的字还得靠老伴儿,想想真是太不忍心了。我写文章多半都是在早晨,因为早晨头脑清楚,可是老伴儿总是睡不醒。那次,我写《编织》,“笸箩”两个字,还有另外几个字我说啥也不会写,怎么办?老伴儿还在睡觉,我进屋看几次他都没醒。我又在厅里走了几圈儿,再看看还没动静。我想这怎么整,心里难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谁会也不敌自己会,没文化真是受憋。
我干脆就搬个凳子坐在门口等,左等也不行,右等也不行,我就拿本儿书看,也不见动静,后来我就装咳嗽。开始声小,声越来越大。老伴儿动了动。他说,那么咳嗽,吃点儿药吧。我说没病,我是故意的,你醒了就好了,我有字不会写。他说,我早就醒了,就是没动弹,你着急了吧,你扶我坐起来穿衣服。
我写的艰难,老伴就更不容易了。他有时躺着,我得托着硬纸壳让他写,软纸就不行,因为他一只手太不方便了。从那次“久等”之后,我每天早晨起来,他也不再睡觉了,看我进屋他就动弹,知道我是有不会的字儿了。有时候我写他就坐那儿陪我,我写的作品里小三分之一的字儿,都是老伴儿告诉我写的。
我也想过,这么艰难就算了别写了,为啥还写?人不能总闲着,得干点啥不是?我认准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做,不会半途而废。
“林记出品”事迹入选
2019年《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
当初,大儿子超然动员全家创办了“林记出品”,就是一家人一起写作的一个公众号。我家原始六口人,四个孩子,加上老伴儿,五口人都发作品了,就我没有。超然给我来了电话,让我写《戒烟》,说前几天他听我说起自己戒烟的经过,说的特别好,写出来就是一篇文章。他说正好二弟建民在家,你哪个字不会写就问他。我越想越犯难,根本就不会写,也不知道咋写。我回电话说我不会写,读那么几天书,快六十年没拿过笔写过字儿了,我怎么能写文章呢,简直是个笑话。超然说不行,不管怎么说您也得写一篇,我们就想看您写出一篇笑话来。建民听了说,妈别着急,您说内容就行,我用手机给整理。我很听话,我说建民记,不长时间就“写”完了。建民又鼓捣了一阵子就把稿子就给他哥发过去了。
不一会儿超然来电话,不高兴地说,这稿子你给“加工”了吧?你这么做没用,这根本不是咱妈写的,老太太说不出这样的话,你能帮写我也能啊,还用老太太干吗?平时,老太太提一个人讲一件事,总是有头有尾,放心吧,你未必写得过她。就让老太太自己写,不会的字儿你告诉一下就行,别的都不许管。
我当时听了特别生气,这小子啥是求你写作简直就是逼你写作。万般无奈,很少服输的我拿起了笔,折腾了好多天,做梦都在琢磨,攒了七十多年的劲儿全用上了,总算写完了一篇《戒烟》。多亏了身边的两位老师,一位是老伴儿,另外一位就是二儿子建民。建民说,您有不会写的字尽管问我们,这一点儿也不丢人。老伴儿说,你能写就写吧,我保证把你不会的字儿都告诉你,我不会的就翻字典。
文章发到公众号上都是好评,有不少打赏的,有不少留言的,我看了特别激动。很快,就有报纸发表了这篇作品,我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走在大街上,看见路对面走来走去的人,觉得他们全都是笑呵呵的。我知道这和我没啥关系,但我就是觉得人人都喜气洋洋的,天儿是格外的好。
孙守云散文《学写家书寄长情》
发表在《解放军报》
哈尔滨有个老朋友老徐太太,她说,老妹儿,你写的这么好,啥时候过来教教我,我也写。我一去粮店肉店药店,大家都说“不老松老才女来了,快给咱们讲讲你的写作吧”。“不老松”是我给我自己起的微信名儿,我与店里这些人都是微信好友。王老师的老伴,看见我就说你是记性好啊,你咋会写,我念这些年书我怎么不会写?连王老师都夸你写得好。王老师当了十几年的中学校长,是我们本地的文化名人,他说好应该就是真好吧。
辽宁的金常德教授说我《三姊妹的婚姻》:“最从容的文字跃动,最畅快的情感流淌,像村边那条清清的小河,沉静,鲜亮,与阳光聊天。悠悠岁月中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寻常婚姻、寻常爱恨——过日子,内蕴的是咱老百姓的善良和情义,折射的是时代的风云和进步。”黑龙江的邢海珍教授评论说:“对于孙守云来说,写作是一种新的说话方式,虽然不失天性,不失本色,但字里行间的庄严、神圣感则是显而易见的。一篇《荤油的故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把曾经艰难的生活演绎得惟妙惟肖,在心灵的敞开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写得多了也慢慢写出了点模样,报纸上开始报道,电视台开始采访,不大熟悉的邻居也知道我写作了。有位老太太说,你说咱这院儿有多少老头儿老太太,谁会写?还不就是你一个。听了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很是骄傲。我一个农村老太太,小学二年级没读几天,不识几个大字,你不写作,谁认识你是谁呀?大半辈子都过去了,我也没想到我还能写写文章,是有点儿了不起。
孙守云散文《敏二大坝》
发表在《北方文学》
女儿建华说,你能写就写,写得越多越好,反正一天也没啥事儿,能锻炼大脑,还能出名。超然说,你老人家能写,证明我之前的判断是对的,能不能写文章和学历高低,未必有关。建民说,老太太是厉害啊,拿起笔来就会写,要知道您这么行,早些年就开始那该多好。老儿子建勋说,老太太这叫天赋。超然至少每星期都给我打个电话,我都会跟他说说自己新近写了什么或是想写什么。大儿媳高方更辛苦,我把写在稿纸上的稿子,拍了图片,用“原图”格式发过去。不管她怎么忙,都要抽空帮我打字录进电脑里。我的字写的不太好,有的字很不好认,她从不心烦。有时拍得不好,“原图”也模糊,就更得使劲看。到现在我写了差不多三十篇稿子,快够出本书的了,真是写上了瘾,写起来就放不下。儿子媳妇总说让我多写点儿,好给我出本书。
孙守云散文《荤油的故事》
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奖
今年春节,孩子们又都回来过年。怕疫情封城,大都提前回去了。二儿子建民和二儿媳玉荣没走成,被困到这里了。玉荣聪明贤惠,温柔体贴,又善解人意,非常能干。当时家里四口人都感冒了,都很严重,物业公司给发出门证儿,一次只允许一个人出去,玉荣就像一位购物员,出去买药、买菜,回来再做饭。买的一大堆,要不了几天就吃光了用没了,就再去买。后来,我们感冒慢慢的好了起来,两个孩子在网上远程上课,每天还特意陪我们玩儿一会儿扑克。我感冒一直不好的时候就想,玉荣在家啥也不用我干,但也不能这样白呆下去啊,我得写作品。我用《今年这个年》,把年前年后记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这篇文章县里领导都看见了,还给我点了赞。知道我家全家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了,望奎县妇联还说我们是“书香家庭”,主动帮我们上报材料,“孙守云、林修文家庭”被评为2020年“黑龙江省最美家庭”。
“黑龙江省最美家庭”奖杯、证书
我打小儿就对纸和笔格外亲。过去,那纸都是大张纸,给它裁成小张,16裁的是大本,32裁的是小本,都用纸捻儿钉着。有一次姐姐和姐夫来串门,要走时她到我书包里,翻开本子就撕去两张纸,要擦皮鞋。我大声叫别撕我的本子,就跑了过去,边哭边说,你包(赔)我不包不行。姐姐一回头就顺手给了我一巴掌。打得也不是很重,可我的鼻子出血了,我哭着一抹,满脸都是血。姐姐吓坏了,上前把我抱起来说,姐包你。母亲把姐给骂了。姐夫赶紧到供销社给我买了张大白纸,帮我钉本。这回我高兴了,也不哭了。还有一次家里来客人了,没纸卷烟父亲就从我本上撕了一张,我回来后父亲告诉了我,我装着大度地说没事儿,可是我心里特别难受。我一点儿也不浪费纸,都是两面儿写字。我的铅笔,都是用到太短了,实在拿不住了才扔的。
现在,老伴想记个电话,跟我要一张稿纸,我说啥也不给他,我说用啥记还不行非得用稿纸。超然给我拿回来不少硬壳笔记本,我一直也没舍得用。超然说,写作有翅膀,文章能飞翔。我没有去过北京、广东、江苏、贵州、甘肃……但我的作品去过,一切都要感谢纸和笔。尽管说我的作品写得不那么完美,可是我很高兴就这么一路写下去。

||作者孙守云

家庭原创文学公众号“林记出品”主笔。黑龙江省望奎县人,78岁,小学一年级零五十八天文化。在《解放军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贵州日报》《黑龙江日报》《老年日报》《群言》《北方文学》《海燕》《宝安文学》《嘉应文学》《岁月》《珠海特区报》《陇东报》《黑龙江林业报》《大庆晚报》《绥化日报》《绥化晚报》等处发表过文学作品。

“林记出品”
——全国首家“家庭文学写作工坊”
林超然家族文学馆

神存富贵心陶然,
诗文歌诵舞蹁跹。
疏食饮水传世久,
寻常人家有清欢。
此为一间被100余家媒体关注、发表、报道的家庭文学小铺儿。
2020年5月,“孙守云、林修文家庭”获得2020年“黑龙江省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2020年6月6日,香港《文汇报》“文化视野”专栏整版刊文:《“林记”祖孙三代满门作家,黑土传奇文墨飘香》。
2020年8月6日,黑龙江电视台专题报道——“林记出品”:祖孙三代写文章,优良家风美名扬。
2020年10月8日,黑龙江电视台专题报道——“林记出品”:传承家风写故事,云上对话更团圆。
自2018年1月22日起,这个国内独树一帜的“家庭文学写作工坊”忆家事,说人生,谈写作,论文艺,以“林家写,写林家”的别致方式,构建了一个文墨飘香、情深意浓的文学大家庭。
公众号几乎所有的新创作品都被国内报刊发表。目前主笔为18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2人,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3人)。
“林记出品”订阅者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世界30多个国家。祖孙三代共同经营的“林记出品”慢慢从一个闭环系统变成了敞开的空间,公众号最初的定位“一家人坚持精神聚餐,只为亲情抚慰、岁月安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林记出品”更希望借助自己的尝试,来提振寻常百姓写作的信心。
如您有兴趣,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林记出品”!烦请您同时推介给今生愿与文学结一场尘缘的家人、好朋友们!

版权声明